張坤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1980年至2012年的CPI指數變動規律的觀察,分析了我國通貨膨脹的走勢和通貨膨脹的誘因,從眾多因素中提取GDP、固定資產投資、外匯儲備、定基比CPI(基期為1978年),作為CPI(上期為基期)的解釋變量,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建立回歸模型;并逐步檢驗和修正,最后得出結論:1980~2012年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需求過熱、供給不足、外匯儲備過多;并針對結論提出建議,人們更應該關注人均消費的商品數量,進一步完善外匯管理機制,維護物價穩定的預期。
【關鍵詞】通貨膨脹;影響因素;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分析
一、引言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一般認為由貨幣泛濫引起。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與否及其大小是用某種價格指數的變化幅度來衡量的,國際上一般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增長幅度來觀察某個國家或地區是否發生了通貨膨脹。我國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持續30年的快速增長期,然而,通貨膨脹是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進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題。我國的通貨膨脹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征。如何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維持經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已然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的首要問題。為此,對近年來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各經濟因素做出客觀真實的分析,不僅有利于進一步認識中國經濟,而且對于經濟政策的制定也是相當必要的。
二、變量選取
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許多因素之間相互重疊,同時為了反映影響通貨膨脹主要的經濟因素,有必要從諸多的因素中選出有代表性的若干個。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考慮以下變量:
y: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因變量;x1:固定資產投資額,解釋變量;x2:GDP,解釋變量;x3:上一期實際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解釋變量;x4:外匯儲備,解釋變量。
三、數據來源及處理
樣本數據區間為1980~2012年,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歷年統計年鑒,一些變量數據經原始數據加工整理而成。
y的上期值取100;x3,1978年為100;x4:用實際固定資產投資乘以(1+投資回報率),由于找不到投資回報率數據,用當年存款利率+3%的存貸差代替。
四、實證分析(因果關系模型)
(一)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對因變量和4個解釋變量分別取對數,用OLS建立回歸模型。
(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因變量y分別對4個解釋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發現在10%顯著水平下只有logx3不是logy的格蘭杰原因。由于通貨膨脹的預期自我實現功能,上期的價格對當期y應當有影響,但可能這種感性的預期表現在數據方面的精確度還不夠,還是把x3作為解釋變量。
(三)協整檢驗
為避免虛假回歸,需要檢驗變量是否具有同階單整性,以及是否存在穩定的線性組合。發現在5%顯著水平下各變量一階單整。對回歸模型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可以看出殘差項序列平穩,因此各變量一階單整且存在協整關系。
(四)經濟學檢驗
結合簡單的生產要素模型,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需求log
x1增加,導致logy上升;供給logx2增加,導致logy下降;外匯占款logx4增加,導致貨幣供給增加,從而logy上升;上期價格x3會使經濟人產生對下期y的合理預期,x3越大y越大,兩種力量綜合作用后表現為后一種力量更大,所以log x3前面的符號為正。故log x1、log x4、log x3三個變量前面的符號應當為正,
log x2前面的符號應當為負,從回歸系數看3個變量都通過了經濟學檢驗。
(五)統計學檢驗
判斷系數R2為69.96%,表明擬合優度欠佳;各解釋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表明各解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顯著;回歸模型通過了F檢驗,表明模型總體線性關系顯著。
(六)計量經濟學檢驗及修正
1.異方差性檢驗。采用懷特檢驗,由于解釋變量較多,為防止自由度損失,去掉了交叉項。發現nR2的拒絕概率為
0.6431,所以不能拒絕同方差的原假設,表明回歸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2.序列相關性檢驗。采用拉格朗日(LM)乘數檢驗,LM統計量為0.38%,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存在序列相關性,進行序列相關性修正。采用科克倫—奧科特迭代法,由于在LM檢驗中滯后1期殘差項影響不顯著,所以只選取滯后2期殘差項引入模型進行回歸。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系數顯著,對該模型的殘差項進行LM檢驗,結果顯示不存在序列相關性。
3.多重共線性檢驗。
可以看出,x2、x1、x3的對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大于90%,表明存在多重共線性。3個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用逐步回歸法修正。由于x2和x1的對數相關性最強,去掉log x1重新估計,但對比含有log x1的回歸模型,發現判斷系數、F統計量增加許多,各解釋變量t檢驗值增加許多,更重要的是增加logx1解釋變量之后SC值和AIC值顯著變小,說明增加的解釋變量提高了模型解釋力。
4.參數穩定性檢驗。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經濟的變化往往導致計量模型的參數變化。1994年我國進行了稅制改革,體制和經濟改革全面鋪開;從y(上年=100)數據看出我國從2003年開始出現明顯通貨膨脹。因此有理由認為1994年和2003年是兩個明顯的節點。分別以1994年和2003年為分割點做鄒氏分割點檢驗都不能拒絕參數是穩定的,所以認為在1980~2012年各解釋變量的參數沒有發生變化。最終的因果關系模型為:
CPIt=exp(6.86+0.51lnIt-0.8lnGDPt+0.19lnPt+0.02lnFt-0.58ut-2)。
五、結論及建議
1.從模型看出,影響通貨膨脹的最主要因素為需求、供
給。通貨膨脹受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即使是單一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因素的聯動,任何一種單一的解釋都是不準確的。CPI作為最終表象反映貨幣現象的物價水平變動,有時候不應受到過分關注,人們而更應該關注人均消費的商品數量。
2.進一步完善外匯管理機制。國家應加強外資流入和外匯占款因素對通貨膨脹影響的深層次專題研究,建立外匯與人民幣資金配套運行機制,加強對外資流入規模和配套人民幣資金的管理,進一步完善外匯管理體制,建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
3.維護物價穩定的預期。鑒于CPI指數與通貨膨脹的高度相關關系及預期在通脹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使人們確立未來物價將保持穩定的看法在防治通脹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政府首先應該在輿論上引導人們形成物價穩定的預期,使人們對未來物價可能所處的環境充滿信心;同時,政府應動用儲備予以遏制,并協調相關物資的生產以及進口計劃,縮小未來的供求缺口,特別是對于糧價等牽涉城鄉平衡發展大計、應該合理回升的因素,應通過調節庫存儲備和產量計劃,使其價格保持平穩中略微提升的態勢,避免因供求缺口過大導致價格突然暴漲現象的發生,進而對物價預期造成沖擊。
參 考 文 獻
[1]Jeffrey M.Wooldridge.計量經濟學現代觀點(第四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劉霖,杜玲,楊易萌.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現狀、影響、原因及對策分析.管理學家.2011(7)
[3]孫玉妮.淺析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