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3月26日至27日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的一大亮點是討論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
2012年3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四次金磚國家峰會上,金磚國家有意向聯合成立一家合作發展銀行,用于金磚各國為基礎建設改造籌集資金,并可以在類似于歐債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時,為各國提供長期的資金借貸工具。而在平時,則可以調劑資金余缺,增加五國之間的資金流動性,還可以對發展中國家有所濟助。
顯然,成立金磚銀行是對現有金磚國家眼前多邊機構合理補充的一種努力,將滿足金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印度方面這一倡議得到金磚國家一致贊同,并決定在第五次金磚峰會上具體磋商。
過去,國際上像金磚銀行這樣的跨國開發銀行在別的區域里也有,在亞洲、歐洲、拉丁美洲都有,但是金磚國家推出的這個開發銀行跟別的不一樣,它是一個跨區域的,是一個洲際銀行,因為金磚國家里,有在非洲的,有在亞洲的,也有在南美洲的。因此,其意義也非同小可。
金磚銀行將會使目前仍處于松散狀態的金磚國家增強緊密性,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個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牽手”,由過去金磚國家銀行間的泛泛合作開始投股連心、開展實質性的金融合作,形成抱團效應,可加快金磚國家之間合作的機制化和一體化,而不再是所謂若即若離的外交調協機構,最終將成為一個具有執行力的經濟聯盟。
金磚銀行可以促進金磚國家本幣走向國際市場,通過金磚銀行這個“中轉站”,建立本幣離岸市場,金磚各國的貨幣可以相互兌換流通,加大循環力度,促進國民儲蓄在金磚國家之間的流動,有利于金磚國家的貨幣實現國際化。同時,金磚國家可以依托金磚銀行減少美元資產和美國債券投資,而轉向相互之間的股權投資和產業投資。這不僅會改變長期以來的全球資本循環格局,形成新的金融聚合模式,也必將扭轉全球財富失衡的局面。
金磚銀行還可以調節世界資本的動向,在解決某些項目的主權擔保及風險分擔上,有一定優勢,可以推動一些單一國家金融機構不易操作的項目,進一步促進南-南資本流動和技術合作,讓有發展潛力的國家獲得更多資本,讓資本獲得更多的回報。金磚銀行成立后,將面向發展中國家,垂青新興市場。
金磚銀行對國際金融秩序也是一個挑戰。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都由歐美把持,金磚國家缺少話語權,受益也較少。成立金磚銀行是與國際金融機構“分庭抗禮”,必將打破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增加金磚國家的國際金融話語權,進而推進國際金融改革。但它與國際金融機構并不是一種競爭的關系,而主要是一種補充的關系,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是以漸進的方式來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
然而,成立金磚銀行也并非易事,想一蹴而就是很幼稚的。目前,雖說金磚五國對要不要成立金磚銀行已形成共識,但是許多重大問題還等待磋商。
首先是選址問題。近水樓臺先得月,金磚銀行在哪個國家落戶,這個國家必定能多“沾點光”,國際性金融機構的總部效應顯而易見,因此,選址是第一位。金磚國家在金磚銀行選址問題上勢必有一番爭奪。
其實是資本問題。合伙開銀行,要有資本投入,各家出資多少,股權份額如何分配,這是需要認真磋商的。
再次是管理問題。銀行如何管理,管理層建制、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結構、權力分配、決策機制等,都涉及到各個國家的利益。
另外,還應有三項準備:一是尋找最大公約數,瞄準有生命力的共同目標,要讓這家銀行得到金磚國家各方面的認同;二是承認差異化,金磚各國的社會發展差異性很大,開展業務應充分考慮差異化問題;三是應有寬容和理性的心態,將各國金融文化融為一體。
這些設想可能現在還在藍圖上,還是紙上談兵,要真正落到實處,還要一段時間,因為還有很多具體性的細節。
況且金磚國家并非鐵板一塊的利益共同體,由于各自國家內部的政治體制、經濟格局各不相同,利益訴求也各不一樣。而各自潛在的地緣政治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金磚國家能否團結一致,以組建金磚銀行為契機,挑戰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為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作出貢獻,變數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