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河北省唐山市冀東油田職工醫院口腔科,河北唐山 063000
牙周病是牙周深層組織受損的慢性破壞性疾病,是口腔常見病之一,病因復雜,已成為我國牙齒喪失的首位原因,甚至影響咀嚼及發音[1]。本文對影響牙周病的相關因素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為預防牙周病的發生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4月于我院診治的134例牙周病患者作為觀察病例,其中,男80例,女54例;年齡23~70 歲,平均(52.21±16.12)歲;臨床表現為物理刺激牙齦易出血,患病區牙齦充血、水腫,牙周炎者可探及牙周袋,牙齒呈不同程度松動,X線照片可見牙周炎者的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現象患者,均符合牙周病診斷標準[2]。
將牙周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按1∶1比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人群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人群在下列方面上的差異: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吸煙、牙周疾病知識、自身口腔健康狀況評價、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近2個月內是否存在精神壓力、營養不良、糖尿病。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先實施單因素檢驗,然后將單因素檢驗中P<0.05的因素賦值后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觀察組男性、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經濟收入、吸煙、缺少牙周疾病知識、對自身口腔健康狀況評價好、未定期接受口腔檢查情況、存在精神壓力、營養不良、糖尿病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影響牙周病危險因素:缺少牙周病知識缺乏(OR=3.70)、吸煙(OR=3.39)、營養不良(OR=3.01)、糖尿病(OR=2.78),見表 2。
牙周病是牙周細菌和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的結果,菌斑及其毒性產物是其始動因子,引起牙周組織的炎癥和破壞,如果宿主防御功能好則不發生牙周病或輕度長期存在而不進展;當局部或全身因素降低牙周組織防御機制時,可致使牙周病發生、發展[3],這種局部或全身影響因素復雜[4],本文單因素檢驗中9個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牙周病危險因素:缺少牙周病知識缺乏(OR=3.70)、吸煙(OR=3.39)、營養不良(OR=3.01)、糖尿病(OR=2.78)。 現將各危險因素分析如下。①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接受過正規的牙周系統治療者,能有效地控制菌斑,預防牙周病的發生,缺少牙周病知識則牙周病發生率增加(OR=3.70)。②吸煙患者牙周病明顯增加(OR=3.39),且牙槽骨的破壞速度快,病變程度明顯重于非吸煙者,其致病機制為:吸煙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降低了局部氧量,使菌斑中厭氧菌數量增加,有利于致病菌,如牙齦類桿菌,中間類桿菌,螺旋體等生長;吸煙可抑制成骨細胞、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導致骨質疏松、吸收、影響傷口愈合;吸煙者口腔衛生較差,菌斑、牙石較多,且牙齦退縮明顯。③營養不良造成牙周組織功能降低,蛋白質缺乏,牙周結締組織變性,牙槽骨疏松;特定維生素的缺乏會造成牙周組織創傷愈合延遲[5]。④糖尿病對牙周病的發生也有較大影響,糖尿病患者發生重度或難治性牙周病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6],本文結果也顯示糖尿病增加牙周病易感性的 (OR=2.45):糖尿病可引起持久炎癥反應,使骨修復能力受損,妨礙新骨形成;糖基化終末產物對牙齦組織產生有害作用,激活破骨細胞引起骨反應,加重牙周患病程度;糖尿病患者IL-8和β-葡萄糖醛酸顯著低,使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對病原體反應性受損[7]。

表1 牙周病影響因素結果

表2 牙周病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預防需從多方面考慮,防止病情發生和發展:①口腔科醫師應開展口腔衛生宣教,教育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自我認識水平,了解牙周病的危害性;培養定期檢查和潔治的意識,形成良好的就醫行為;教育并指導患者自我控制菌斑,掌握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和技能,建立正確的刷牙方法和習慣,教會患者如何使用牙線、漱口液、牙間隙刷等輔助工具[9]。②煙草和吸煙行為在牙周病發展中的不良作用已經明確,應致力于鼓勵吸煙者戒煙,并勸阻青年不吸煙者不要吸煙。③合理調整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食用粗纖維食品,充分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沖刷污物,起到按摩、強健牙周組織的作用,同時養成雙側咀嚼的習慣[10]。④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水平,密切注意保持口腔衛生,有牙周病癥狀時應及時就診,接受系統的牙周治療,并需定期隨訪。
[1]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技術指導小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5-20.
[2]周燕,劉建安,高小普.廣州市天河社區居民牙周疾病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4):15-16.
[3]李叢華,楊霞,昊亞菲,等.牙周炎危險因素問卷調查報告[J].重慶醫學,2009,38(20):2597-2598.
[4]趙雪,劉靜波,王宏巖,等.成年人牙周炎流行因素的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06,22(6):625-626.
[5]牟盛達,葉莉虹.影響牙周炎相關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7):17-18.
[6]謝紅軍,閆長安.236例牙周病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15):2965-2966.
[7]楊得草,查彩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69-70.
[8]于曉潛,沙月琴,劉榮坤,等.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齦中的表達[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6,22(3):370-373.
[9]束蓉.牙周病病因及治療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6):625-628.
[10]王軍,李廣文,張燕,等.西北某部官兵牙結石與牙周疾病情況調查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