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 要:新課程明確規定了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要依賴教師的教學設計,依賴學生的課堂活動。眾所周知,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才能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而這兩者具體操作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對一些看起來比較簡單的課程內容。
關鍵詞:歷史課堂;知識;過程
人教版歷史必修二第十四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恰恰也具備了內容簡單、考試涉及少的特點,以這節課為例,淺談如何通過課堂活動突破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掌握近現代中國人民社會生活變遷的具體表現,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預習了解本課學習任務,課堂上由學生館長帶領大家進行展館游覽掌握基礎知識,分別以招聘展覽館導游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兩個學習任務,并配以當堂訓練和知識拓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文明史觀:理解“變”的過程是人們追求進步、民主、文明的過程。
整體史觀:認識到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是多種因
素作用的結果。
唯物史觀: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這節課從內容上來講相對簡單,知識體系有點散亂,在教學設計上既要注意體系的完整還要注意課程的層次和梯度,更要注意如何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
總體上可設計成一個展覽館的形式,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展覽館”,分為服飾、飲食、民居、習俗四大展館,這樣既保證了體系的完整又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可采取多種課堂活動形式,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完成教學目標。把課堂引導者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一名學生擔任展覽館的館長,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的關注,這樣學生就會仔細地觀看、仔細地聽講,也就以這種方式
完成了第一個教學任務“掌握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變
遷的具體表現”。
選擇學生分組活動的方式,完成本節課的第二個學習任務,即難點“探討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播放一段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視頻,并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分三組探討社會變遷的政治、經濟和思想原因,結果學生完成得都不錯。
最后,不能忘記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盡管在授課的過程中已經有所體現,但在總結的部分
還要升華,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回望昨
天,感悟歷史的震撼;立定今天,暢想時代的幸福;展望明天,開創未來的輝煌!
(作者單位 陜西省蒲城縣堯山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