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迎霞
摘 要: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定義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時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真正的語文課究竟要給學生怎樣的語文基礎呢?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語文學科所承載的重要任務——言語習得,語文課應該從語言著手,立足語言。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言語表達意識不強,言語表達方式單一,言語內容選擇缺失。從言語習得的精妙處,品言語芬芳,從言語習得的精彩處,思言語特質,從表達的精到處,悟言語脈流。呼吁語文老師要充分關注表達,充分關注言語形式,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讓語文課堂回歸學科本質。
關鍵詞:語文;言語能力;閱讀教學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課改十年,我們的語文課堂曾經呈現的百花齊放、繁花似錦的景象,已經“千帆過盡皆不是”。當歷時三年的新課標修訂版正式頒布時,我們也迎來了新一輪課改的美麗轉身,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筆者發現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言語表達意識不強
新課改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非常注重人文性,幾乎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會注重引導學生感悟體驗人類崇高的精神品質,我們還把大量時間放在課文內容的分析上,放在人文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雖然崔巒老師屢屢呼吁“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可我們還是對課文內容“依依不舍”,跳不出“教課文”的怪圈。這固然和語文課程設計有關,更與我們教師對語文學科本質的認知模糊有關。
葉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五四以來國文科的教學,特別專重精神或思想方面,忽略了技術訓練,使一般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適量的發展,未免失掉了平衡?!毙滦抻喌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就是“學語言”,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稍陂喿x教學中,我們過分注重人文精神的感悟和體驗,過度分析課文內容,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視了。
2.言語表達方式單一
我國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的傳授,雖然近年在教學理念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在教學行為上卻依然是“新瓶裝舊酒”。在課堂上,教師變著花樣地問,學生察言觀色地答。學習的結果卻大都是記憶理解型的知識。雖然許多教師開始深挖語言文字訓練點,但大多是點到為止,教閱讀從理解開始教,教到感悟,好不容易關注到言語點了,可是時間不夠了,只好蜻蜓點水,草草
收場。
我們的語文教材可供言語訓練的點很多,有時一篇課文就有十幾個言語訓練點,如觀察的視角、取材的方法、布局的策略、連接的妙處、空白處、省略處、余音處……可以設計的點其實非常多??墒俏覀兘虒W時,老是提問: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請寫下來;或者你一定被某某所感動,請把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千篇一律,形式單一,毫無趣味,學生不但沒有興趣,而且言語能力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訓練和習得。
3.言語內容選擇隨意
一篇課文可以用來進行教學的言語內容很多,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并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教師常常感到茫然,于是找到許多名師的教案,刪刪減減,拼拼湊湊,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就像一個大雜燴,設計相當漂亮,可是這么多的言語知識點學生真正能消化吸收多少呢?一篇課文承載的言語知識點和語文方法到底該在什么時候教?教到什么樣的程度?我們往往很隨意,表現為一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和落實中缺少課程的整體意識,更多體現為一種主觀性,缺少科學性。因此就有“一個比喻句,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學生就是學不會”的尷尬。
二、關注表達,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睍r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真正的語文課究竟要給學生怎樣的語文基礎呢?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語文教師往往很茫然。我們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但要理解課文內容是什么,還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和寫作方法來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語文學科所承載的重要任務——言語習得。言語習得既是學習語文的難點,也是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標志。語文課應該從語言著手,立足語言,充分關注表達,充分關注言語形式,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讓語文課堂回歸學科本質。下面我就結合一些課例談談如何關注表達,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1.品詞語特色,汲取表達精華
(1)一品靈動的詞語
以詞語作為抓手,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世界,從文字到文學到文化,讓學生體會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漢語獨特的魅力,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同時,語文關鍵詞教學,緊抓關鍵,突破重點,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收到片言居要、舉一反三的效果,沒有花哨的形式和無效的折騰,能使課堂教學“刪繁就簡”。語文關鍵詞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如對《桂花雨》中“浸”的品讀。
【出示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p>
師:當你讀這句話時,哪個詞突然冒出,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浸。
師:好好品品這個“浸”字,輕輕讀,慢慢讀,讀出“浸”的味道來。
師:杭州小山的桂花香飄十里,為什么家鄉的桂花不用“飄”呢?用上“飄”讀讀,想想為什么。
生:用“浸”更能體現出桂花的香氣。
生:體現出桂花香氣散發的地方更多。
師:你們看這“浸”是三點水旁,淹沒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見嗎?
生:看得見。
師:摸得著嗎?
生:摸得著。
師:桂花的香看得見,摸得著嗎?
生:摸不著,看不見。
師:用了一個“浸”——
生:香氣就變得好像看得見,摸得著了。
師:一個“浸”字,使得香氣不但聞得到,還能感覺得到,所以這個“浸”用得恰當,用得傳神。我們讀這句話的時候,要讀得輕一些,柔一些。來,我們先練練。
桂花香幾十年來一直彌漫在作家琦君的心頭,那是濃濃的家鄉情,隨著歲月的流逝,越存越香。一個“浸”字把這份思鄉情表達得那樣悠長,那樣回味,令人為之動情。所以抓住“浸”這個靈動的詞語,思香思鄉的那份味,就輕而易舉得讓學生“浸”進去了。
(2)二品特別的句式
句子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又是構段成篇的基礎。句子是人們運用語言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句子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語調、語氣,有一定的結構方式。理解句子,不光有利于理解句中的詞語,而且對理解段、篇都有重要的作用。一些精彩的,含有特別句式的句子是學生學習語言,學會表達的好料。如《花鐘》這篇課文的第一段寫各種花開的句子精妙絕倫,幾乎囊括所有寫花開的擬人手法,是學生模仿創寫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凌晨四點,牽?;ㄩ_了;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開了;七點,睡蓮開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了;下午三點,萬壽菊開了;傍晚六點,煙草花開了;月光花在七點左右開了;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開花……】
師:同學們,你們仔細讀讀,和書上的句子比比,你更喜歡哪種寫法?
生:喜歡書上的句子,因為使用了擬人手法,生動一些。
生:一直用“開了”來寫“開花”,太簡單了,讀著無趣。
師:那你們會寫嗎?先來說說“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了”。使用擬人手法,怎么寫好?
生:夜來香在晚上八點展開了迷人的笑容。
生:夜來香在晚上八點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師:你們還有別的花開放的句子嗎?
生:向日葵不斷地面向太陽公公做運動。
生:海棠搖動著它那圓圓的小臉,沖著你點頭微笑。
生:梅花吐出紅苞來。
生: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澀地打著朵兒。
生:花兒在秋風中笑彎了腰。
通過比較朗讀,學生自然而然領悟到,如果只用一個“開”字,那句子讀起來是多么單調乏味,而運用“擬人”手法來表現花開的樣子,是那么豐富生動,富有文采。
2.悟表現手法,習得表達技能
(1)鮮活的描寫
鮮活的人物形象,才能贏得讀者的青睞。要使人物形象鮮活,描寫是關鍵。好的文章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描寫,獨具慧眼地捕捉人物特征,以展示人物的品德、性格等特點,讓人物在筆下活起來。而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這些精彩的言語描寫,深入品賞,感悟文本,適時開展課堂練筆,讓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如《絕招》這篇課文對描寫三個孩子表演絕招的時候,對二胖和小柱子的動作神態描寫比較到位,唯獨對二福的空翻輕描淡寫。于是我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
師:默讀第二段,圈出描寫二胖憋氣的動作和神態的詞語。
生:挺、鼓、瞪。
師:誰愿意來表演一下?
生上臺表演。
師:默讀第四段,從“小柱子的鼻尖出了汗”,你體會到什么?
生:小柱子有點緊張。
師:課文對二胖和小柱子在表演絕招的時候,都進行了神態和動作的描寫,唯獨二福的“空翻”表演,寫得比較簡單,現在我們將其具體地寫出來。寫的時候,還要寫出圍觀伙伴的反應。
生動筆開始寫。
生:二福曾經練過武術,神態自若地說:“我來表演空翻,大伙兒瞧好了!”只見他腿一蹬,身體往后一仰,腰部送力,整個身體騰空而起,大家還沒看清楚,他已穩穩地落地了。伙伴們鼓起掌,喝彩道:“真絕!真絕!”
(2)獨特的表達
閱讀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我們的課文不乏文美質優的名家名篇。錢理群指出:“孩子在學習語言的起始階段,就接受語言大師、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這對培養其純正的語言趣味、感覺、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終生的?!泵麕熋业慕浀渲魇菍W生學習表達、領悟語言肥沃的土壤。
如《白鵝》的語言幽默風趣,采用“對比”的寫作方法和“明貶暗褒”的表達方法,表現鵝的高傲,表達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文中體現形容白鵝“叫聲、步態、吃相”的四字詞語,“左顧右盼、厲聲呵斥、三眼一板、從容不迫”……寫白鵝高傲的對比句子(鵝的引吭大叫與狗的狂吠對比,鵝的步調從容與鴨的局促之態對比,鵝的架子十足與狗的窺伺偷吃對比)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語言點。
3.仿篇章結構,提升布局謀篇的能力
(1)鮮明的語段
所謂的語段即一組句子,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按著一定的邏輯聯系,通過一定的結構形式構成的語言片段。一個語段內,會涉及字、詞、句、語法、修辭、邏輯、文法等諸方面的語文知識和中心、選材、結構、表現手法等要素?!罢Z段教學”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又能讓學生從這些經典語段中獲得精神的涵養和語言要義,使學生言意兼得。
如《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作者在月光下展開了豐富的聯想,以生動的文字描繪出變幻的樂調,把人帶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向往。一位教師教學時就借實踐遷移運用,指導學生學習“聯想”的寫法。
師:單元導讀提示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用橫線畫出這段話描寫聯想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實實在在的事實的句子。
【出示: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p>
師:如果文章就這樣寫好不好?比較一下,這段話去掉“聯想”給你什么感覺?
生:不生動,干癟無味……
師:看來,聯想的部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大家發現了嗎,聯想的句子一般有什么特點?
生:充滿了豐富的想象,用上比喻的手法,以“好像、仿佛”等詞語帶出來。
出示《荷花》的節選部分(只有事物描寫,沒有“聯想”的描寫):
【多美的荷花??!碧綠的荷葉把池塘擠得滿滿的。白荷花,紅荷花競相開放,全開的,半開的,姿態各異,爭奇斗艷,一朵剛剛綻放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葉后面,一只蜻蜓在上邊飛來飛去?!?/p>
師:以上的描寫你能嘗試加進聯想,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嗎?
生:碧綠的荷葉把池塘擠得滿滿的,好像一只只采蓮的小船在池塘里飄著。
生:白荷花、紅荷花競相開放,全開的,好像在展示自己的美麗,半開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紅著臉,低著頭。
這個語段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聯想,而是提供另一個語言材料讓學生練習遷移運用,只有經過這樣的言語訓練,學生才能在運用中學會表達,才能真正習得“聯想”的這一表達手法,以后在習作中才有可能學會運用。所以,我們的語文
教學,不只是傳授語文知識,而是真正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這個
工具。
(2)典范的篇章
說話或寫文章,都要考慮到句子的邏輯順序、句子間的銜接手段、語段的組織形式,還要關注篇章結構模仿,逐步學習文辭要求和寫作規范。如特級教師俞國平在講授《頤和園》時,上課伊始,出示這樣的一段話: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俞老師先讓學生把這些句子抄下來,等學生抄好了,問:“一篇游記就這樣寫可以嗎?”學生說當然不可以?!澳窃撛趺磥韺懸黄斡?,作者又是怎么寫的?我們到原文去瞧瞧?!奔毤氶喿x了原文,一番品讀體味,比較朗讀,學生自然領悟到了寫游記、寫景物的文章該怎樣寫,怎樣表達。而剛才抄寫的這些句子是連接景點之間的過渡句。真是一舉兩得,學生不但明白了游記的文章該怎么寫才能具體生動,還習得了景點與景點之間該如何銜接過渡。
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兒童語言在品詞析句中提高兒童理解語言的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之處,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才能真正地進行語文教學。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走進文本,細讀深研,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核心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凸顯語文特質。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何必鉆.言語型教學新思路[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蒼南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