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成
摘 要:現代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全民素質為己任,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開展一系列課余活動,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會做人、會做事、會探索、會欣賞、會勞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社會主義接班人。特別對于初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依據時代的要求,對高中語文文本的使用進行創新。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創新;理念;原則
一、教育觀創新
目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初高中教育仍然是傳統的“紐曼模式”,教師坐在課堂上給學生“填鴨式”的講解,讓受教育者作為接收方無條件接收課本內容。盡管這種課堂講解可以幫助受教育者系統連貫地理解課程體系的內容,而且通過課外練習能夠較好地掌握課本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創新能力。如果只是按原有教育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單方面地講解課本,學生不能良好地參與互動,這與現階段開闊思維的教育觀念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認為,自主式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不二選擇,這種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對學生充分尊重并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將成為今后教育的主導形式。自主教育觀認為個人的成長主要取決于個人潛能及其發揮程度,而自主教育觀正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首先,它要求受教育者將自己視為有權利的知識主體,平等對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其次是給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循循善誘,發展批判思維,開展各種創新活動,激勵學生新奇古怪想法的產生。第三,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拓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教師起到指導疑惑輔助學習的角色,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促進其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新型教育觀念的轉變要求教師在傳授傳統博大文化知識的同時,要正確給學生定位,使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探索,學會求知,自己做學習的主人。
二、發展觀創新
我國傳統教育模式認為的共性至上原則與新時期下個性化發展的原則是兩種相反的發展方向。傳統的共性發展模式主要強調教育的各方面要一致化,使千差萬別的個性化學生失去了其突出特點,這也是“應試教育”的最顯著缺陷。傳統模式下過分關注成績,一方面使得分高的學生唯師是從,缺乏創新意識,只專注于所謂的“重點知識”,無暇顧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另一方面使得分較低的學生缺乏自尊心和進取心,甚至會導致個性發展扭曲,產生叛逆心理。
現在我們已清楚地意識到,社會的發展是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如果社會或組織對個體的約束過多,必定限制個體個性化的發展,甚至會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這樣培養出的人都是統一標準化的“優質品”,無法應對未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所以,個性化自主式的培養方式不僅可以挖掘個人的潛能,利于自身發展,還是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化的個體必須是獨立的具備特有個性的人,所以初高中的基礎教育應在推動學生學習適應社會化的同時,注重其個性化并為其提供發展空間。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相結合,響應新時期的教育理念,滿足現代教育要求,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多樣化發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能按照原有的教育模式把學生變成教師自己意愿下的標準化合格產品,初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體需要,充實其內心發展,幫助學生尋找興趣,實現思想的交流,思維的感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和自由。
三、人才培養創新原則
20世紀末,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曾提出“為了迎接下一個世紀的挑戰,必須給教育確定新的目標,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作用的看法”。新的教育理念理應使得每個受教育者發現自己的特長,在教育的幫助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并挖掘內在潛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觀點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同,并受到我國教育部的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并逐步發展推廣,響應了國際新教育理念的發展要求。
在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對人才和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明顯。所以,必須從基礎抓起,促使學生從小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引導其對問題的探索,并在解答疑惑的過程灌輸相關知識,逐步挖掘個體潛力和獨特長處。特別是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文本的解讀講說中,應多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將解讀變為平等的探討和對話,重在探討文本與讀者的共鳴互動過程。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通過深入思考理解,結合自身經驗發表自己的觀點,活躍思想,挖掘個體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語文教師在文本的使用中,應該創新使用理念和原則,促使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其心靈受到教育,人性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塑造。
參考文獻:
[1]楊瑾.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1(7).
[2]馮為民.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08(2).
(作者單位 河南省扶溝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