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唯真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的支撐下,小語課堂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不可或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巧抓課文題眼、深入品味語言細節、精心訓練課后題型,實現從有效閱讀到自由真實寫作的正向遷移。
關鍵詞:巧抓課題;深入品味;精練題型
“菲薄的紙頁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靈魂和它發生共振,為精神增添了新的鈣質。”對于閱讀,作家畢淑敏曾發出如此感嘆。那么,小學語文教師該怎樣引領學生的靈魂和課文發生共振呢?如何才能讓學生對課文動心動情的同時動筆呢?下面僅從北師大版教材的角度談談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幾點拙見。
一、巧抓課題,促進讀寫遷移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其語言文字、寫作特點、行文布局、思想和情感都蘊藏著沉甸甸的“維生素”。只是課文的標題就足以引發我們很多的感悟,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比如面對《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的題目,學生自然會想,難道大自然也會說話嗎?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呢?讀完課文才知道:“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圖中都有語言。此時,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你還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能不能根據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這樣的訓練從
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在感悟課文內涵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習作
素材。
新的習作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命題、自由表達。可一旦給學生放權了,我們的孩子卻不知道怎樣為習作命題。怎么辦?我想,以課文中富有創意的題目入手來確定題目,不失為一條有效的方法。比如:從《尊重與平等》中引申出《理解與信任》、從《這個規矩不能有》引申出《這個榮譽不能要》、從《美麗的集郵冊》中引申出《美麗的……》等等。引導學生在借鑒中學會命題,應成為小語教師的應有之責。
二、深入品味,促進讀寫遷移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叫《美麗的小興安嶺》,很明顯,課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來構局謀篇的。課后思考題也有明顯的提示:“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教學本課時,不僅要引領學生領悟課文的表達順序、同時要引領學生深入到語言的細節之中,揣摩語言文字在具體語境中所呈現的多重風貌。當學生理解到“抽出”一詞用得很生動很美,把枝條快速長出的情況寫了出來;當學生真真切切理解到“蔥蔥蘢籠”“密密層層”是描寫夏天的景象之時,我想,孩子們“掂量”語言的“輕”與“重”的能力就會更強一點。在總結讀寫結合基礎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了讀寫結合符合基本理論,并把它滲透和運用到讀寫結合的教法和學法中去。那么當學生以后寫作文時,自然也會對文字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引領學生鉆進文本或語言的深處去深入品味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更要領會布局謀篇、表達技巧。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怎樣才能寫具體?為什么這樣寫就比那樣寫更有味道、更加精
彩?……當然這樣的訓練不是理論和技巧上的反復灌輸,而是和課文內容的深度體驗和反復揣摩聯系在一起,如此才能實現真實靈動、富有創意的讀寫遷移。
三、精練題型,促進讀寫訓練
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蘊涵著豐富的情感,仿佛在與作者傾心對話,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濃厚的情感意境中。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和積淀的情感,若不及時地凝結成文字,不久,就會漸漸淡化。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一般在閱讀教學和課后思考題中安排仿寫、補寫、續寫、改寫等小練筆。千萬不要小覷這樣的小練筆。學生是否在這樣的活動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是否在這樣的園地里漸行漸遠,在于教師的重視程度,在于教師心中是否有一盞指路明燈。這個園地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稱為“筆下生花”,一般采用話題習作的形式,促使實踐和單元主題有機整合起來,順利實現從閱讀實踐到習作實踐的遷移。
比如:北師大版《我們的手》有這樣一把“金鑰匙”引領學生:“‘是有時表示‘像的意思,比如:我們的手,是電線。”以此比喻把幸福、真誠、快樂等美好人性互相傳遞給熱愛生活的人們。原詩中強調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教師應引導學生準確領悟課文內涵的同時,積累比喻等修辭手法。同時,既然我們的手可以“是電線、橋、船、小鳥”,那么我們的手能不能是信鴿、大雁、電
話……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在想象的原野上盡情馳騁,并以此仿寫,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們的寫作潛能,實現真實自信創意的寫作。
作文的“源頭活水”很多,但課文就是最好的“源頭”之一。一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浸泡在課文的“根系”中,并進而用最適合于學生自身的方式喂養學生的心靈和思維,實現從有效閱讀到高效寫作的遷移,如此,孩子們的作文也許會流淌出真實的“音、色、味”,孩子們也會盡情徜徉在這種由閱讀向寫作正向遷移的喜悅和精彩中。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