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玲
摘 要:讓學生認識到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就是來源于生活,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拉近思想品德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和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
關鍵詞:思想品德;貼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自然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讓思想品德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呢?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偏重于認知目標向“生活化”的目標轉變。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做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如筆者在引導學習七年級上冊《同性與異性》時,就充分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成功理解純潔的友誼不分性別,但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又十分的敏感。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交往的“度”,才能既不影響學習,又能使友誼天長地久。再如:《難報三春暉》這一課中,我沒有枯燥地講解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而是讓學生先去統計自己為父母洗過多少次衣服,父母為自己洗過多少次,通過這些數字的比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然后我開始播放一組父母辛苦撫育孩子成長的課件:初生嬰兒呱呱墜地的情景;清晨父母早早起床為孩子準備早飯的情景;爸爸在燈下為孩子輔導功課的情景……一幕幕情景歷歷在目,從而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接著,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訴說、傾聽、思考中多次體驗父母對自己的愛和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的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從而內化行為養成。最后以孟郊《游子吟》這首詩結束這節課,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的、貼近時代的語言作為媒介,讓學生認識到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拉近思想品德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以貼近生活為素材,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思想品德教學所追求的真正內涵,只有讓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才會使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作者單位 河南省清豐縣瓦屋頭鎮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