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永德 甄紅梅
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應遵循興趣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應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和思維發展性原則,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探究
學習。
關鍵詞:興趣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應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思維發展性原則
探究學習的提出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其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科學教學中,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就應當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興趣性原則
科學探究是一個艱苦的認識未知的過程,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要使探究成為一種持續的發展的行為,興趣的作用至關重要。探究前對未知渴望了解的興趣,探究中發現“真理”的興趣,探究后自主拓展的興趣,都可以讓學生盡可能長的保持探究的興奮度,內心的活動更積極,形成常態探究習慣。
在研究《水面的秘密》一課前,我首先思考:可引發學生探究興趣的節點在哪里,如何讓學生對“表面張力”有更深的體會?上課時,我巧妙利用教材中“浮在水面的硬幣”這一實驗,把學生喜歡的“魔術”活動呈現在課堂的開始,學生在驚訝之余都在想“這是為什么”,學生內心中有了“破解魔術”的欲望和動力。然后組織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表面張力。在結課之前,我又以另一個小魔術結尾:把四個泡沫小船放于水中,滴入肥皂水,小船四散而開。然后提示:水有表面張力,其他液體也有表面張力,哪種大,哪種小呢?在內心求知的驅使下,學生會自覺地進行課外探究。
探究學習中,只求“用思考來喚醒思考”,學生的學習很辛苦,而興趣可驅使學生去發現科學規律并體驗探究所帶來的滿足和自豪感,使探究活動成為一種豐富的精神生活。
二、主體性原則
探究活動作為一種自主設計、自主發現的過程,不應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而更應該是“學與扶”。成功的科學課堂評價標準只有一個:學生的成就感。
在《潛望鏡的秘密》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就可認識潛望鏡的基本結構,但潛望鏡真正的秘密是兩鏡面需要成45°角,直接告知可讓學生接受,但不足以讓他們信服。圍繞這個難點,我為學生準備了特殊的潛望鏡學具,兩個鏡片可以圍繞著軸進行轉動,并沿軸中心標示一水平線,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帶著量角器去尋找:發現只有45°時,觀察到的效果是最好的。有了教師在材料上的幫
助,使學生結論的形成源于自己的研究。
三、應對性原則
應對性原則首先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輕松自如、互相信賴的關系。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作為課堂中的主體,學生則應努力學會“傾聽”,聽教師的教學,聽伙伴的想法,在進行深度思考之后與教師和伙伴進行對話,不僅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應努力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課堂上,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師與生、生與生的各種想法、認識相互激蕩后所引發的思維的碰撞。
為了豐富師生的應對,我們在提倡“傾聽與有序地發表”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備“問題卡片”,記錄課堂中的疑惑和不同觀點,課中未解決的問題要在結課前的5分鐘交流活動中,尋求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在對話與爭論的過程中,思維的深度就會更進一步。
四、漸進性原則
為了應對不同學段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課程標準對每個年級的學習目標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建議,教師需要通過學習和理解把握這些標準,在選擇授課的深度和形式時,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好梯次漸進。
科學探究離不開研究報告,以往的報告多以“課題”“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及結論”幾步為主,因為單調與程序化而很難發揮它的指導作用。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的差異,我們對實驗報告進行了改進。三年級將實驗材料一一列舉,供學生選擇,用部分文字或隱或現提示研究的方法,使學生知道“怎樣去做”,以圖示方式描述實驗結論;四年級開始向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渡,但一般附有相應的簡單提示,實驗結論開始注重進行完整描述和思考;五年級則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詳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現象,記錄他們探究中的疑惑和思考。遵循漸進性原則,使探究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合理性,避免了不切實際的跳躍。
五、思維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和發展智力,但不研究如何形成和發展智力?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智育,這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使形成了智育,那也是機械的,缺少靈動和遷移。
低年級兒童首先看到的是表象,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往往更愿意從表象中尋找其隱藏的特征。在探究學習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實施豐富的體驗性教學,通過各種應對形式,可讓學生的情感帶動思維形式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
學生在整個探究未知的活動中,所看所想并不一定與自己的預計相符,很容易產生一種批判性的態度,懷疑所面對的有形和無形事物,這種批判性的態度代表著學生的思維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表現在行為上,即不再是順從接受,而是會去與伙伴爭論高低,去“刁難”他人。在這個時候,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分析探究過程中的做法和思維的前因后果,糾正思維的偏差,使思維向著正確的方向轉變。
如學生在研究《水面的秘密》一課時,有的學生觀察到的水面形狀是“弧形”的,有的則是“圓形”的,擺在眼前的事實證明這兩種答案都是有道理的,但哪一種更準確?這時就要引導學生:“要觀察水面的形狀,應當從側面觀察,還是從上面觀察更好呢?”學生的意見就會由分歧走向統一。
探究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手段,它改變了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它更注重學生對知識和真理的自主獲得,從表面上看弱化了教師的功能,但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學課堂中,要實現真正的自主探究,五條原則的貫徹勢在必行,它決定著探究的質量,決定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李季湄,譯.長春出版社,2003-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臺棲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