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芳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音樂課的教法更靈活,創新空間更廣泛,使學生的興趣更濃。如何讓音樂之聲響徹課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音樂之聲;設計課型;作品曲式
音樂教學中把演奏(唱)形式、題材、體裁與作品曲式等突出異同點,有對比性地統籌安排教學。如此方能讓學生準確無誤地體味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對感情色彩的不同表達技巧,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更能深入地理解音樂,在欣賞過程中領悟音樂表現的手法和規律。
一、圍繞題材設計課型
設定某一題材作為中心,把風格各異的音樂表演形式和器樂作品結合起來,開展欣賞對比教學。比如,筆者曾圍繞“金色的秋天”開展欣賞課,就可將歌曲《西風的話》《在希望的田野上》、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民樂合奏《豐收鑼鼓》等題材相同,表演形式不同的音樂和器樂作品搭配起來展開對比學習。這樣整合課題內容,可以讓學生從多種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中,認真欣賞,仔細體會音樂家是怎樣巧借多種音樂表現方式來體現相同的音樂主題。
二、以演(奏)唱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樣的課型將表演形式一樣的音樂與不同主題的音樂作品統籌在一起進行音樂教學。比如開展“獨唱”音樂欣賞課,我們可以將女聲、男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風格的獨唱曲搭配在一起開展教學活動。如此才能有助于學生學習認知,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三、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于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形式美。
欣賞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初聽、有目的地分段聽、有分析評論地聽、復聽等,都是以聽為本。音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他們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在上好音樂課堂的同時,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課對于其他各科的意向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撥動學生的藝術之弦,讓他們充分體驗到音樂的美以及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如在欣賞《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時,我深情地唱出這首歌至“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含恨淚淋淋”時,教室里氣氛一下子變得凝重而深沉。從而使他們熱愛祖國,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以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音樂的教學任重而道遠。怎樣才能讓音樂之聲回響在農村的大地上仍舊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難點。
(作者單位 河南省清豐縣瓦屋頭鎮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