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洪 劉其貴
摘 要:《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科學課教學中,試行發展性評價的多元化,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科學課;發展;探索
科學課的學習評價,不僅要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對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給予關注,尤其要在學生學習的方法及態度、情感、價值、信心等方面做出激勵性評價,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發展。本人認為,評價要實行多元化。具體做法如下: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1.學期初主導評價
學期初,采用公開民主的方式,師生共同討論制定學科學習的評價標準。每個學生制訂學習計劃,作為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
2.反思性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如單元測試后,讓學生反思:哪些地方有明顯進步?哪些地方不理想?造成失誤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從哪幾個方面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
3.階段主體評價
每學期期中、期末,教師下發《科學課學習評定自評、互評表》,讓學生參與自評與小組互評。評定的主體由以教師為主,發展到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同時逐步發展到家長對評定的參與。
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科學課程的學科定位是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是一個綜合性很大的目標概念,教師評價的方法必須靈活多樣。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速度和質量來判斷該生的學習水平、能力,根據對學生的口試、筆試、實驗操作來評定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作品的展示,可以評定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每學期的素質報告冊上,教師用簡潔的語言寫上寄語,激勵學生更好地學好科學這門學科。
三、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也是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的過程。評價要做到即時、即地、即興。無論課內教學還是課外實踐,無論是在有意識的活動中還是無意識的活動中,教師都應抓住每一個考評學生的機會,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和發展情況。對于學生的超常發揮、獨特見解、精彩回答,教師都應及時評價并記錄在案,以為終結評價作參照。通過全程化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作者單位 湖北省竹山縣柳林鄉公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