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強
摘 要:教研會的效果有一些衡量標準,其中有參會率與發言率。農村初中信息技術師資不容樂觀,提高教學水平,開展教研會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提高這兩個“率”尤其顯得重要。應用“分區跨校”模式,能切實提高這兩個“率”,提高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師資;教研活動效果;分區跨校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開展教研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教研活動開始是宋丹丹的“那家伙,那場面,那是相當的壯觀”,可結果卻是趙本山的“左一層右一層,左一層右一層,都糊墻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從“人”上看,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夠,領導的關注支持不夠;從“制度”上看,嚴謹有余而人性化不足,方便領導、教研員為主而忽視普通教師之便利,使教師產生了不是教研會的主體,而是觀眾,是為個別教師的精彩表演拍手喝彩的。一次兩次之后,就對教研會產生了抵觸思想。
開展教研活動,一般都是讓發展相對落后學校的教師來觀摩、學習先進的教學觀念、方法,使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惠及廣大學生。如果組織一次全市性的教研活動,請假不來的人較多,教研會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越是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師缺勤率越高。
為什么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師缺勤率較高呢?和他們一起參加幾次教研會后進行了一些交流,教研會的交流就成了他們的訴苦大會了。綜合起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雜務多,請假不方便。農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大都身兼數職,教師、電教人員、網絡管理人員、電腦操作人員、課件制作人員、網頁制作人員、學校的免費打字員等。開教研會正好碰上有事,就只能請假了。其二,非中考科目,領導不重視。其三,教師本身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教研會也就不會熱心了,能懶則懶了。既使來了,也是人到心不到。不是想在教研會上學習到多少的知識,而是趁此機會可以冠冕堂皇地請假不上課了,所以中途溜走就不足為奇了。其四,信息技術專業畢業少,半路出家、被領導抓壯丁的多。這一些教師往往年紀都比較大了,學習新鮮的事情比較吃力。有的教師還有老花眼等眼部疾病,對使用電腦有著客觀的不便之處。
組織教研活動如果常常安排在市區的幾所學校,所在學校會厭煩,如果安排在農村學校,那么交通不方便。比如,我市的桃渚鎮與白水洋鎮相隔81公里,自駕車要1.5個小時,來回就是3個小時,如果教研活動安排一天,那么時間就很緊張,安排兩天又有點浪費。參加教研活動要請假,有的時候請人代課,有的時候調課,有的時候還要補課等,工學矛盾時有發生。
組織整個市的教研活動較難,那就化整為零,實行“分區跨校”的教研模式。“分區跨校”是指在一個大的行政市內,按需要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在教研室的組織安排下,以區域內學校的合作、聯動的組織形式,為教師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共同研究解決教學和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組建本市信息技術教研組。按學段分為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邀請特級教師擔任顧問,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各級名師、歷屆教學大比武一等獎、二等獎的獲得者、優質課評比優勝者、骨干教師等參加。分別推選一人為各學段組組長,二至四人為副組長。
其次,在各學段組中根據本市的行政區域,結合地理特征,
再分為若干個教研區,學段組組長、副組長各負責一個區。如本市的初中信息技術分為三個教研區:城區組;江南、大田、西北組;杜橋、桃渚組。
分為三個教研區后,組織的工作就麻煩了很多。一般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學段組成員開會總結上年度的工作,研討本年度的工作計劃,確定一個大主題和幾個小主題。其次,各區選擇一個或幾個小主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組內交流研討。最后,組間分享教研成果。
為了能及時上傳下達,學段教研中心組各成員任務就較重了。不僅要積極開展本校的信息技術教研活動,還要開展本區域的教研活動,為全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起到半個教研員的作用。
這樣,使每個教研區組織活動時,減少了路上時間,能實現教研區內教研活動在一個上午或下午就完成:報道—觀摩—研討—總
結,這樣的完整的教研流程。盡量使參會教師少請假、少調課、少麻煩其他教師,減少工學矛盾,提高參會率。
為什么在大型教研會上很多教師惜言如金,即使有想法也不發表呢?大型教研會往往會很嚴密,每一分鐘干什么,哪位領導、教研員講話都寫清清楚楚,基本沒有普通參會教師發言的機會。即使有所謂的交流,在這種大型場面下,大部分參會教師都選擇隨聲附和或沉默。而且領導的講話、專家的講解一般都很嚴謹,基本上涵蓋了教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了,普通教師很難有超越他們的見解,自知不如,那就更加難以講出口了。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啟發式”,可是在我們自己的研討會上卻是“填鴨式”,真有點嘲諷的意味啊。
在“分區跨校”模式中,教研會一般都只有十幾個人,而且都是有點相熟的,大家都是平級,講話就沒有諸多的拘束。即使有領導或教研員到場指導,也是“勢單力薄”,與大家“打成一片”,不像在大型教研會時,坐在主席臺上“一本正經”。這時,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往往討論的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參會教師的思維才能充分地調動起來,積極思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教研會真正地“研”起來。
在“分區跨校”模式下,因教研活動規模小、組織方便,所以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間反而多了,每個人都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時間。而且教研的方式也能多樣化起來。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大田組的教研會嘗試了一些專題教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專題。2012年9月20日,根據事先約定的內容,組內12位教師在邵家渡中學會議室舉行了讀書會。在會上,大家每人念一段教育理論知識,然后再就此理論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進行探討。氣氛熱烈而寬松,對于一些不相同的看法、意見也能包容,承認其差異性。再如:集體備課。在某一次教研活動之中,發現有一位教師在電子雜志美化這一項非常拿手:上課時講解到位;案例很漂亮;知識面橫向聯系很豐富;對學生的學習難點總能及時找到問題癥結所在等等。課后一交流,原來她是美術專業畢業的,現在兼職教信息技術,所以在美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這一方面能很好地駕馭教材,摸清學生的思路。于是,教研組提議,請她把課件、案例、素材拿出來,放在群空間中共享。這位教師也很爽快地答應了。由此拓展開來,結合集體備課的相關方法,約定每人每年必須申報一個集體備課教案,并收集相關的知識素材。然后開一節研討課,大家再在此基礎上討論補充,形成集體備課教案。這樣,三至五年之后就能涵蓋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了。
“分區跨校”模式的應用,使參會教師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既教且研,且研且樂,使教研會真正成為教師成長的樂園。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