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仙
摘 要:學案設計要注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理清知識間的層次,找準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學案反思;課前預習;知識層次;核心問題
近年來,教育界在中小學一致推行問題解決導學教學案。廣大教師都在摸索徹底改變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知道,教案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方案,學案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預案。學案設計得是否合理、科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一份好的學案,既要體現出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完成學科教學預定任務,也要讓學生通過學案的學習,雙基得到鍛煉和提高,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回歸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但在具體使用學案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現象,有必要引起大家商榷。
一、部分老師不注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新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積極主動,認真預習。學生要想實現高效學習,必須把學習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首先要主動地學,而且是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的過程。只有這樣,在小組交流中才有發言權,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高質量。教師對學案的設計一定要注意預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和他們可能感興趣但又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印制幾頁練習題就以為是學案,那教學效果絕對不會理想。
二、部分學案理不清知識間的層次
高效學習強調對知識結構、知識體系的整體認知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面把握,要求知識具有一個整體結構,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效果。教師在設計學案前要對教材整體感知,前后幾課或一個單元以內一定要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強化訓練,使學生的學習形成一種立體式的前后連貫的體系,實現教學目標。
三、部分學案找不準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
每一課知識都會有一個核心問題,找不準它,學案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教師應該知道,這些“核心問題”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或馬上解決,問題本身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并隱含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只求學生能系統地分析問題的內在聯系,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然后主動去探究,形成程序性的知識鏈,最終高效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預定學案前,一定要先深入理解教材,把核心問題找準,真正體現學案“導”的功能。
總之,我們認真設計學案,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燃他們的學習激情,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獲得高效課堂教學效果,這是大家都期盼的。
(作者單位 山西省汾陽市東雷家堡曹開鏞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