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瑾 王長權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000)
主要是2011年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甲組七支參賽隊伍的運動員。
通過座談、個別訪問、專家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調查訪問有經驗的專家、教練員、運動員和相關人士。運用SPSS軟件對相關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2.1.1 運動員年齡,年級分布情況
從表1、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運動員普遍的年齡在20~22歲左右,占調查人數的92%,而所在的年級也都是二年級和三年級,兩個年級的人數占到70%,從年齡結構上可以看出甲組運動員多數己經處于運動技術的定階段,已經錯過了足球技術提高的黃金年齡,其入學時的運動水直接影響到今后的訓練成果及比賽成績。
2.1.2 甲組運動員入學前從事的項目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29%的隊員在進入大學前對足球運動有一定的了解,也接觸過足球訓練,35%的運動員從事田徑運動,田徑是運動的基礎,所以她們在大學里面練習足球相對別的項目簡單。33%隊員在入學前從來沒有從事過任何體育運動,沒有運動的基礎,進入大學之后才開始接觸到足球這項運動,說明甲組運動員的足球基礎低。
調查中我們發現,擁有女子足球隊的7所高校對待運動員的學業78%沒有優惠政策,22%主要是降低格標準來幫助運動員獲得足夠的畢業學分。不僅如此,參加足球隊能讓她們有機會拿到競賽獎學金,有經濟基礎做保障,拓寬就業渠道。
2.3.1 入學前的文化程度
在被調查的隊員中95%入學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只有5%具有中專文化程度。這些數據顯示甲組運動員在入學前基本達到了高中畢業水準,文化基礎較好,對知識的渴求相對比較強烈,上大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到文憑,學習文化知識是首要的。

表1 運動員年齡

表2 全國大學生錦標賽甲組隊員年級分布

表3 全國大學生錦標賽甲組隊員入學前從事的項目

表4 高校女子足球隊入學前運動等級

圖1

圖2

圖3 甲組運動員從事足球教學工作的調查
2.3.2 進入大學的途徑
大學生比賽甲組運動員大部分都是通過高考考入大學的,說明她們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還有一部分運動員是從省體校或者經過高考降分考入大學的,這部分運動員文化課學習困難的首要因素是文化基礎較差,這一群體占40%。
2.4.1 甲組運動員的運動等級
此次大學生錦標賽的運動員都是由在校學生組成,沒有任何專業隊訓練經歷,也沒有任何職業隊比賽經驗。在身體素質,足球技能方面遠遠不能和乙組運動員相提而論,雖然她們文化基礎高,但是運動等級并不高。
通過表4我們可以看出:一級運動員的沒有,二級運動員的占35%,沒有級別的運動員占65%,她們在入校前都是業余訓練,運動水平不高。還有很少一部分的隊員在進入大學前沒有接觸過足球,也沒有從事過任何體育運動,她們沒有任何的運動基礎,所以身體素質相對較差,進入大學后才開始訓練,提高幅度較慢,對足球的理解也相對較少。
2.4.2 訓練年限對運動員水平的影響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選A訓練半年的占35%,說明普通訓練半年,只能掌握足球運動最基本的技術能力,選B訓練年限1年的占11%,2年的占14%,說明該群體基本能掌握足球運動的技術和簡單的戰術能力。選D訓練年限3年以上的占40%,說明隊員進校前有一定的足球基礎。足球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她要求隊員付出長時間的努力,而訓練期間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訓練水平參差不齊。甲組運動員的訓練年限不長,也說明她們還不具備高水平運動的能力。
2.5.1 在大學的訓練時間
甲組運動員多數己經處于運動技術的定型階段,已經錯過了足球技術提高的黃金年齡,其入學時的運動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今后的訓練成果及比賽成績。
通過圖2可以得出結論,選每周訓練5次的占4%,選每周訓練的4次的占73%,選每周訓練3次的占21%,選每周訓練1次的占2%,這些調查顯示的結果有的還是在快有比賽任務時,進行的突擊訓練,或在假期集中訓練一段時間,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一支球隊的訓練時間。多支球隊都是每周兩練,很少有球隊能夠保持每天訓練。
2.5.2 甲組運動員每年的比賽時間,場次
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一年只有一次,還是賽會制。也就是說一年即使天天訓練,也只為了這一次的比賽,比賽場次也只有不超過10場,運動員在學校訓練多比賽少,這樣勢必會導致運動員的訓練情緒不高,沒有積極性,訓練變得沒有激情。即使再抱有對足球的熱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只練不賽的情況也會使運動員漸漸變得沒有訓練目標,只要賽前訓練,臨時磨槍也可以參加比賽。
2.5.3 學校對大學生錦標賽甲組隊員的投入情況
在調查中了解到女子足球隊的經費來源大部分是學校行政撥款,到女子足球隊的經費就更加有限。運動員普遍沒有訓練補貼,只是獲得各種獎學金,獲得體育單項獎學金的占33%,優秀學生的占20%,比賽獎勵的占35%,文化課成績優秀的占11%。
通過圖3顯示,有11%的同學選A,會從事足球教學工作,52%同學選B,不會從事,37%的同學沒想過,這讓我們看到在這次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中真正從事足球教學的同學并不多。
這次參加甲組比賽的同學學習基礎較好,有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做保證,這就拓寬了她們的就業渠道,有更多的選擇。
(1)甲組運動員的文化基礎較好,基本達到中等教育水平,學習態度積極,但是運動等級不高,足球技戰術能力不強。(2)甲組運動員在學校中的訓練時間少,比賽的場次也很少,每年只有不到十場的正式比賽,只練不賽,不利于隊員們訓練的積極性和技戰術水平的提高。(3)學校對大學生女子足球隊伍的投入不夠,經費上得不到保證。使得大學生女子足球隊不能保證每年參加全國性的足球比賽。(4)這次大學生錦標賽甲組的比賽給了沒有參加過全國聯賽,青年聯賽的業余運動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給她們提供了一個公平參加比賽的機會。
以前在沒有分甲乙組比賽的時候她們基本上都是比賽的配角,沒有能力和現役或者退役運動員組成的代表隊相提并論,競技水平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這次比賽給了她們充分展示的機會,可以和同檔次的球隊一爭高下,提高了運動員參加比賽的動機,增加了比賽的競爭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在基層普及足球運動,讓更多的女孩加入到足球這項運動中。(2)加大對學校女子足球隊的投入,重視招生,多發現好的苗子,保證高校女子足球隊伍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3)高校增加足球選修課程,讓喜歡足球的女孩學習踢足球,普及足球人口。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開展對中學女子足球運動的開展也會起到相應的拉動作用。高校開好的項目由于招生人數多,運動員錄取的幾率大,高中自然愿設同樣的項目。這樣既確保了高校女子足球隊的生源和質量,又使中學積累了女子足球訓練的經驗,提高了升學率,共同努力,實現雙贏。(4)從小學到大學建立起女子足球聯賽等一系列的足球賽事,奠定強大的群眾基礎,普及足球人口。每年多組織一些適合普通女大學生參加的足球比賽,只有一次的全國錦標賽不利于發展女足運動。(5)對高校大學生女子足球隊,大學生女子足球的賽事進行廣泛的推廣和包裝。把大學生女子足球比賽做成眾所周知的賽事,加大宣傳力度,尋求社會企業的贊助,形成多方面的結合,產生品牌效應,提高大學生女子足球比賽在高校和社會上的知名度。這方面我國高校女子籃球比賽就值得我們借鑒,她們每年有兩項賽事,賽會制和主客場比賽,一年中都有比賽貫穿,訓練一段時間就有比賽作為檢驗,這樣提高了隊員們訓練的積極性。
[1]謝朝忠.論我國女足生存和發展面臨的挑戰[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19(2):22-24.
[2]陳效科.我國高水平成年女子足球隊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555-557.
[3]王方.我國女子足球運動現狀與設想[J].西安體育學院學,1999(1):62-64.
[4]周毅.中國女子足球后備人才現狀、發展與對策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1):47-50.
[5]何雪德.我國女了足球運動發展戰略研究——從可持續發展視角[D].上海體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