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張正正 莫緩佩
【摘要】促進志愿服務全民化、社會化、規范化,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的蓬勃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貴州大學志愿者組織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著眼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遠發展,并著重探討貴州大學志愿者組織發展對策,促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用。
【關鍵詞】志愿者組織;發展;問題;對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志愿者事業已取得顯著成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社會功效角度看,志愿服務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整合機制;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對社會轉型具有支持功能;從文化功效角度看,志愿服務是精神文明的載體和有效形式,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渠道。
近年來,隨著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蓬勃發展,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隊伍規模逐也漸擴大,一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其長遠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現行的運行模式不斷顯現出其固有的弊端,成為制約新時期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工作發展的瓶頸。
一、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發展現狀及問題
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從其1995年成立至今,發展歷經跟跌。近年來,我組織在發展的歷程中,產生了不少問題,具體總結分析現狀如下:
1、存在“重服務輕管理”的觀念
志愿者服務方面,比較注重隊伍規模的擴充,活動數量的增加,卻忽視了組織的管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缺乏有效的規章制度。志愿者組織具有自愿性的特點,缺乏約束性的規章制度,其權利與義務不明確,造成管理松散、個人主義表現突出、組織成員成分復雜,凝聚力下降。②人力資源管理不當。成員流動性大,準入準出機制不健全,容易造成人才流失,組織資料、檔案的交接不順利,工作的有效性與連續性得不到保障。③服務時數認證標準不統一,服務時間界定不明確。造成評優評獎無章可循,志愿者挫敗感增強,打擊其積極性。
2、活動缺乏發展戰略意識
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動主要是“短、平、快”臨時性、主題性、淺表性、講究短時間內集中動員效應,項目內容與形式還比較單一,缺乏對社會需求的有效性、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分析。志愿者組織的領導和成員較多考慮實時性服務效果,追求形式上的效應,而忽略長期的、內涵深入的服務計劃,其結果是導致志愿者組織慣常采用開展大型服務活動,營造聲勢、爭取資源的活動形式。并且,這些大型服務活動宣傳啟動之后,能否持續開展,能否使受助方長期獲益,則沒有引起組織的足夠重視。長此以往,容易給社會各界形成志愿者組織是形式主義、缺乏實效的負面印象。
3、志愿者缺乏專業化培訓
志愿者的培訓是指為志愿者傳授其完成工作服務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的過程。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最重要的在于志愿者的參與,適當的培訓不僅形成了志愿者團隊的戰斗力,而且明顯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穩定率、降低流失率。當前,很多志愿者組織由于資金缺乏、工作繁重、人力不足、意識形態不重視等原因,忽視對志愿者的培訓,未能提供或開展合理的、有序的培訓機會。基礎技能和團隊培訓的落伍使得志愿者組織的服務水平與社會發展不相符合,使志愿者缺乏組織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造成組織缺乏活力,缺少創新意識,這就必勢必導致志愿者組織人力資源機制的低效。
4、激勵機制不健全
高校學生參加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期望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贊許和肯定,以實現自己社會交往、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現行高校志愿者工作卻片面強調志愿者工作的無私奉獻精神,忽略志愿者深層次的需要,缺乏一套專門的、合理的志愿者評定機制。“走形式、沒實效”的志愿者未予批評教育,表現突出的志愿者未得到獎勵,另外志愿服務活動與就業、干部的選拔和任用,黨員的發展等沒有直接的掛鉤或僅把青年志愿者活動的表現作為參照,這就造成志愿服務行為的發展受阻,對廣大青年學子沒有激勵和正向引導的奉獻意識。
二、高校志愿者組織發展對策
針對當前志愿者組織的發展現狀問題,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組通過兩年來的機制試行調整,采取適當的措施和轉變服務觀念,經過不懈努力,現在組織獲得初步成效,新的機制開始形成,體系趨于完善。這贏得了廣大學生普遍的贊賞,社會的認可,其影響力進步擴大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結合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對機制調整建議如下:
1、強化管理,建章立制
合理規范的規章制度是組織運轉的重要保障,“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做保障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強化志愿服務管理水平,建章立制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①根據“簡潔明確,易于操作,管理有效”的原則,制定組織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明確成員權利和義務,使管理有章可循,方便考核,增強規范性,避免隨意性;②加強志愿者的注冊登記管理工作,建立志愿者行動社會化動員機制,實施網絡短信群發,暢通志愿服務動員渠道,實現志愿服務運行方式的自主化;③加強服務時數認證管理,避免注重服務時間而忽略服務質量,為志愿者的評優評獎提供重要依據;④加強志愿者的管理,這主要是要加強志愿者的準入準出機制,通過注冊、培訓、考核的志愿者方可納入組織管理體系中,同時需提交申請、審批方可退出組織,保障組織人力資源的穩定性及管理的有效性;⑤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將崗前培訓、崗中培訓及專業培訓相結合,在培訓過程中編寫培訓教材和工作手冊,實施分級培訓和骨干隊伍集中培訓等方式提高培訓質量;⑥建立志愿者評定機制,根據志愿者組織的學生干部的工作表現,采取跟蹤式信息評議登記,定期對其選評,公示評議結果,并納入到干部任用和評優,促進志愿服務組織的運作高效、有序;⑦網絡化管理,依托當地的大型門戶網站,建立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專區,招募志愿服務者,宣傳青年志愿者服務,為志愿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務信息,搭建網絡資源共享平臺。
2、建立以項目為中心的品牌化路線
志愿服務項目建設是志愿者事業持續發展的保證。運用志愿者本身不同的才能、經驗和專業知識,建立富有特色,具有實效的服務項目。通過科學、全面、合理的項目程序設計與論證,在項目申報與立項、項目資金與要素安排、項目執行與管理、項目保障與支持、項目評估與激勵等每一個環節制定具體的標準,形成量化方案和執行路線圖。建立以“項目為基礎,集約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專業化管理模式,推進志愿者工作的社會化進程,走出一條符合社情的志愿服務品牌路線,最大程度地實現志愿者的社會價值,為廣大高校青年提供一個通往社會的實踐平臺,為高校教育工作帶來新內容、新氣象。
3、推出激勵政策,完善評估機制
合理的激勵體制有利于激發志愿者的工作潛能,壯大志愿者團隊,無論是對一個志愿者組織還是對志愿者個人的評定都需要完整的激勵機制起推動及保障作用。措施如下:①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在國外的許多高校將志愿者服務時數納入學生考核機制中,作為升學考核,選拔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尚未對青年參加志愿服務作出具體的時間限定,這種時間上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志愿者服務意識的培養,影響了青年志愿者服務精神的樹立;②頒發不同層次的服務證書,設立不同的榮譽稱號。如“星級志愿者證”、“志愿者大使”“優秀志愿者及優秀志愿工作者等”等,同時可將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和內容做為評優評先、團員薦優、學生黨建等重要參考依據;③建立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時間儲蓄制度把提供志愿服務與優先享受志愿服務結合起來,為志愿者設立志愿服務的“特殊帳戶”,在志愿者需要時可用于服務的優先交換等。
中國青年志愿者組織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我國特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下興起并成長起來的,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的青年志愿者組織迅猛發展,青年志愿者總量不斷增長、服務的愿望和熱情越來越強烈、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管理運營不斷完善、社會作用與影響不斷提高,其對于個人以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強大作用力日益彰顯,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青年志愿者組織在我國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有一個逐步發展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周立志,賴祖亮.邁向規范化發展之路——上海青年志愿者活動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4(8).
[2]凌佶.青年志愿者的行為特征及其健康發展初探[J].嘉興高等專科學校嘉興教育學院學報,1998(1).
[3]丁元竹.國外志愿服務的發展[J].社區,2005(4).
[4]吳先浪.志愿服務:公民道德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5]章劍鋒.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現狀及其創新路徑.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5).
作者簡介:楊樂(1982-),女,四川富順人,貴州大學團委科技實踐部副部長,講師,工程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