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沙沙
中考新政動了誰的課桌
□ 本刊記者 陳沙沙
“不想報的有資格,想報的沒資格。”隨著5月22日至26日北京中招志愿填報的啟動,異地中考新政,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4月27日,非京籍初三應屆畢業生家長林芳(化名)參加了西城區一所公立學校的異地中考政策說明會,會上主要講解“隨遷子女資格認定”標準、排摸報考北京市2013年中等職業學校人數。
“現場有20多個非京籍家長報名中職,但通過資格審核的只有4個。說是不符合隨遷子女資格認定‘標準’。”對此,林芳頗感無奈,由于她和丈夫都是個體戶,沒有在京繳納社會保險,直接導致兒子報考中職學校的愿望落空。
“標準”之說,源于2012年12月北京市頒布的異地中考新政——《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京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方案》。
然而,作為北京異地高考的過渡方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異地中考新政,一問世就飽受爭議。除了被張千帆等高考制度改革者評為零分,也切實地影響著進城務工子女升學、職高學校招生等問題。
“我都沒有社保,何況農民工的家庭?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100%都不符合條件。”提到卡住進城務工子女報考中等職業教育的關鍵門檻,董玉國判斷。
作為北京市平西府弘立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兩個月來,董玉國騎著電瓶車穿梭在各個中職學校之間,為3名想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尋一張職高課桌。
(2)生殖器單純皰疹:阿昔洛韋 400 mg,3 次/d,口服,或泛昔洛韋 500 mg,2 次/d,口服,療程 5~14 d。
根據異地中考新政,從2013年起,凡進城務工人員持有北京市有效居住證明,有合法穩定的住所,合法穩定職業已滿3年,在京連續繳納社會保險已滿3年,其隨遷子女具有北京市學籍且已在北京市連續就讀初中3年,可以參加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的考試錄取。
換言之,對于北京首次放開的異地中考,非京籍學生只有獲得隨遷子女資格認定,才可以報考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如果條件不能滿足,考生則需要申請中考借考,自行聯系學校。但借考考生在京將不能獲得正式學籍,只能以借讀身份就讀。
“以前上中職學校都是開放的,甚至不需要初中畢業證,現在入學渠道反而越來越窄。每所公立中職學校的回答如出一轍,非京籍的考生要慎重報考,免得不能正常入學。”
在咨詢過北京市城市建設學院、北京市財會職業學校等職業學校后,董玉國認為異地中考準入門檻嚴苛,農民工子女唯有失望。
與他同樣焦急的,還有“農民工之子”的其他教師。每到考試季,他們討論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初三學生的何去何從。

北京朝陽區中考考點樓梓莊中學門前,一些高職學校在發放招生簡章。圖/CFP
“有資格的孩子往往家境不錯,大多數不愿意報考中職。而打工子弟的家庭,普遍達不到社保要求,孩子也沒有報考中職的資格。”
“你問學生的去向,孩子們就說不知道。在北京讀普高,交不起擇校費。回老家讀普高,學習跟不上,又和家人分離。所以上個職高,多少能學個技能。”石景山區一位黃姓初三教師道出學生的迷茫。“這次新政,讓孩子們的就學路‘雪上加霜’。”
《民生周刊》記者發現,目前各區縣成功通過“隨遷子女資格認定”的非京籍學生比例并不高。北京某區教委職成科負責人證實,往年職業學校能夠招收該區隨遷子女1000多名,而今年該區畢業的2000多名隨遷子女,能夠通過異地中考資格審核的僅70多人。
“有資格的孩子往往家境不錯,大多數不愿意報考中職。而打工子弟的家庭,普遍達不到社保要求,孩子也沒有報考中職的資格。”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衛宏解釋道。
“對于打工子弟來說,上職業學校是改變自身現狀的捷徑。如果上普高,然后考大學,里里外外是7年的純投入。大學畢業還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而職高費用很低,就業有保障。”
據北京現代職業學校合作辦學辦公室主任武舒軍介紹,來自農村的學生和學習涉農專業等符合相關規定的學生享有北京市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政策。
武舒軍已經連續23年負責學校招生就業工作,經歷了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
因為生源驟減,北京現代職業學校正處于北京校區學生不足1000人的尷尬境地,而且其中6成為非京籍學生。“1998年開始高中、大學擴招后,職高學校的生源就開始大量流失。”
多年來,為了擴大生源,武舒軍跑遍了北京各類打工子弟學校。同時,他所在的北京現代職業學校,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合作辦學”,通過“2+1”的合作辦學模式,引入外地生源。
然而,令武舒軍大感意外的是,異地中考新政抬高了職高的就學門檻。“看似這是一個異地高考的步驟,但出臺后對職業學校反倒是一種限制。”
“對每所職高學校影響都很大,生源的選擇面窄了。以往是登記入學,只要是初三應屆畢業生就行。無論是否在北京上過初中,是否參加北京中考,他都能來上職高。但是今年,能招收到的非京籍學生肯定會減少。”在采訪中,很多職高負責人表示。
按照東城區教委的統籌安排,今年北京現代職業學校的計劃招生數為230人。對此,武舒軍表示,“只能說爭取完成,也期待更多的生源。”
他認為,為了職高學校的自身發展和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必須尋找更多的生源。“就算是公立學校,但誰也不想被合并,是吧?”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京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方案》公布伊始,武舒軍還懷有僥幸心理,期待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靈活”,或者過渡措施的出臺。但是,幾個月以來,無論市教委,還是區教委的口徑,都未見絲毫的松動。
這意味著,如果異地中考新政未來不加以改變,職業學校不僅在京招生會受到限制,還會喪失已建立的合作辦學版圖。
“我們在13個城市發展了40個合作學校,截至去年共培養了1700多名學生。但是政策一實施,這40個學校全都得趴下了,生源很快就會被當地或者江浙一帶的職高‘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