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軍 王玲麗

[摘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高校的重要職能已達成了廣泛的共識,而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新生兒”的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著重從人才培養和服務對象的視角開展社會服務。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要求高校確立“技術運用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采用訂單式、參與式和培訓式的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基于服務對象的視角,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獨立學院與政府合作模式、獨立學院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模式、學校一中介一企業合作模式、獨立學院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的服務模式等。只有綜合采用多種模式才能為獨立學院謀求到合適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獨立學院服務;區域經濟;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步擴大,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高校如何應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對各種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強高校對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建設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然而不同層次的高校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服務的模式選擇上也必須有所差別。我們擬以獨立學院為研究對象展開相關研究,以期與其它類型的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區別。
一、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
(一)意識薄弱,積極性不高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目前大部分獨立學院對服務地主經濟社會發展的認知還停留在較低的層面,反映到行動上,就表現為積極性不高。大多數獨立學院自我定位為“教學型”大學,以完成教學為第一要務,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有些獨立學院管理者卻忽視,甚至無視服務功能。這一點我們從大多數獨立學院在政策宣傳、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導致教師、學生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很被動,參與社會服務意識淡薄,積極性不高,處于“等、靠、要”的階段。
(二)范圍狹窄,服務對象不廣
與大城市國家重點高校、省重點高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服務范圍較為確定,服務范圍較廣。而大多數獨立學院即使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其定位也只是獨立學院所在的社區,只有少數辦學歷史長、規模大、學科全、條件好、實力強的獨立學院,在主要為所在社區服務的同時,也能為周邊地區甚至全省、全國提供有限的社會服務。
(三)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
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不合理,年輕教師科研水平有限,中年骨干教師缺乏,老年教師大多是離退休教師,科研積極性不高。再加上由于前期辦學經費的投入較大,獨立學院的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使得獨立學院整體上科研水平不高。反映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就顯得科技文化含量較低。由于科技含量低,自然而然地導致效益不高,效益不高,又將挫傷學院、教師、學生的社會服務積極性。
(四)機制缺乏,保障不力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機制的構建是獨立學院開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在獨立學院這一類高校中,普遍還缺乏有效的促進社會服務職能拓展的體制機制。沒有機制的保障,導致很多院校雖在參與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具備一定的地緣、資源優勢,但服務地方經濟的實踐開展不起來。要真正的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落實到實處,獨立學院必須建立相應的服務機制,如成立專門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職能機構,加強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領導和決策;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鼓勵教職工承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職責。
(五)缺乏支持,認可度不高
社會服務無支持主要是指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中無政策、資金的支持和激勵。一方面在管理上,獨立學院一般不受所在社區的管理,與地方政府的聯系較少,地方政府懶得參與獨立學院的發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方方面面的考慮,在很多時候寧愿把有限的資金、優惠政策給當地的職業院校或中職中技學校,也不愿意給獨立學院,獨立學院被邊緣化。同時,由于獨立學院服務能力尚未得到社會的認可,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若有與高校的合作項目,由于公辦院校的名氣、生源質量及服務質量水平相對高過獨立學院,因而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公辦院校,這使得獨立學院在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顯得有心無力。從而使得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被邊緣化,得到的服務機會;服務機會越少,得到的鍛煉越少;得到的鍛煉越少,服務能力提升的越慢;能力提升的越慢,社會認可度越低的惡性循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獨立學院只有找到合適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才能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學者們關于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很多都可資獨立學院借鑒,為了避免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復,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的研究,我們擬以人才培養和服務對象為視角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展開分析。
二、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覺,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研究
我國從1999年高校擴招,高等學校在校生規模從1998年880萬達到2005年的2300萬人,毛入學率從1985年的2.9%提高到2005年20.3%。而獨立學院的在校學生規模已達150多萬。因此,人才培養就成為了獨立學院目前最主要、最直接、最根本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
自從有了高等教育機構,高等教育如何培養人才便成為人們討論的問題。高等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應該安排哪些教育教學環節,這些問題在歷史上都曾引起激烈的爭論。獨立學院作為新生事物,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獨立學院如何培養人才,還是一個新課題。獨立學院如何在培養目標、教學環節、課程設置、辦學特色等方面獨樹一幟,是獨立學院煥發生機與活力,增強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社會能力的關鍵。
隨著獨立學院的不斷發展,絕大部分獨立學院將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既要區別于研究型人才,又要區別于高職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筆者認為,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定位于技術運用型應用人才”更為恰當。在與地方經濟社會及政府關系的緊密程度上,獨立學院與普通公辦高校有很大的差別。從生源和畢業生就業去向看,獨立學院的一大特點就是絕大多數生源來自本省,畢業生就業地也集中在本省,特別是集中在獨立學院所在地,這就使得獨立學院與本地區有了必然的密切聯系。正因為如此,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上可采用以下幾種模式。
(一)訂單式
所謂“訂單式”就是獨立學院接受企業人才委培的訂單,為企業發展定向培養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作為用工企業最清楚,作為獨立學院只有面向企業的需求,進行相應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才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相應的人才,從而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參與式
所謂“參與式”,就是要求學生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的各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對地方的歷史、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獨立學院所在區域的“區情”,增強學生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獨立學院所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活動,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社會服務項目。
(三)培訓式
人才培訓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解決人才需求的途徑,特別是高層次和具有一定應用能力的人才靠引進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本地區培訓各類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高校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的根本途徑。獨立學院所在地區往往高校較少,承擔起為地方培訓人才的任務更是責無旁貸。
三、基于服務對象的視角,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研究獨立學院與各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圖進行概括:
根據以上圖示,我們可以把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模式歸納為五種。
(一)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
第一,大多數獨立學院的舉辦者過去曾經是企業家,有的現在也仍然擁有自己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這樣獨立學院直接為舉辦者自己的企業進行科研服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作為企業家,必然與其他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合作,也便于獨立學院敲開這些企業的大門。
第二,獨立學院可以直接聘請企業中有經驗的專家作為顧問或外聘教師,為學院的專業設置提供合理化的建議,優化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銷對路”的人才,還可以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同時,也可以解決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缺乏動手能力,實驗實訓師資匱乏的問題
第三,有利于獨立學院的教師和學生開展科研和實踐活動。獨立學院的教師可以在與地方企業的合作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學,使自己更快成長。獨立學院的學生也可以比較方便地到合作企業里進行實習、見習等實踐教學活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2.校企合作模式的不足:
一方面,獨立學院和企業都是獨立主體,沒有統一的直接領導,不便于管理;另一方面,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規格的把握比較困難,稍有不慎就容易把獨立學院與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規格搞混。
(二)獨立學院與政府的合作模式
獨立學院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師資隊伍建設日趨合理、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一些專家、學者的加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獨立學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獨立學院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提供了可能。這些專家學者政策、理論水平高,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因而獨立學院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決策中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既增強了地方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也豐富了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的方式、拓寬了獨立學院服務的經濟社會的渠道。
(三)獨立學院—政府—企業模式
目前,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對獨立學院的認識不清、利用獨立學院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充當“紅娘”的意識不強,使得地方企業與獨立學院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地方企業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持懷疑態度,這就使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功能無法實現。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地方和企業之間充當“紅娘”。這種模式,對于獨立學院來講,要求獨立學院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對于政府來講,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掘獨立學院的人力資源優勢,搭建企業與獨立學院合作的平臺。
(四)學校—中介—企業模式
獨立學院開展社會服務的水平較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獨立學院與企業溝通不暢的影響,在地方政府充當“紅娘”意識淡薄的情況下,“等、靠、要”是沒有出路的。獨立學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特別是新型社會組織服務意識強的特點,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社會中介組織搭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平臺。
(五)學校—企事業合作模式
獨立學院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主要以獨立學院開展橫向課題研究為切入點而開展。與企事業單位相比,獨立學院的教師理論水平相對較高;與獨立學院相比,企事業單位對市場的把握相對準確,兩者的合作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從而發揮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智力支持的能力。
(六)獨立學院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的服務模式
獨立學院的科研實力畢竟相對薄弱,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上攻關能力不強,但獨立學院的教師基本上都具有相對較高的學歷,其導師、母體學校的教師、科研機構的同行相對具有較高的科研攻關能力。通過與這些機構的人員聯合組建科研攻關團隊,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將大大提高,從而提高獨立學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模式有很多。僅僅通過一種或某幾種模式來解決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所有問題的想法和做法,無疑都將留下堂吉訶德式的笑柄。對于獨立學院來講,處于開展社會服務的初期,綜合應用各種服務模式,不斷進行模式創新才是搞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根本。對此,我們還將進行深入的探索,以期為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徐輝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第85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