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軒
摘 要:本文著眼于外匯管理改革的要求,認為應加強對銀行短債的總量管理和調控,建立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指標管理制度,將銀行各項下的對外負債均納入管理范圍,按照風險等級對各類短債賦予不同權重,對各行加權后的短債總量實行規模控制,同時,依據形勢變動,對銀行短債規模進行總量動態調控,以此提高銀行外債管理效率,更加有效地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關鍵詞:銀行;短期外債;調控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5-0030-04
近年來,我國外匯資金大量流入形成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和貨幣供應的最大創造者,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壓力。雖然2012年外匯占款規??焖僭鲩L勢頭有所轉變,全年新增外匯占款較上年猛降2萬余億,但2013年1月,我國資金流入再次出現快速增長,新增外匯占款6836.59億元,是2012年月度最高值的4.8倍。在外匯資金流入的眾多渠道中,銀行短期外債是銀行利用境外資金的重要手段,并通過銀行貿易融資產品造成企業延遲購匯,成為影響結售匯順差的重要因素。本文嘗試在構想全口徑銀行短期外債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對銀行運用外匯調控手段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進行探討。
一、加強銀行短期外債管理的必要性
銀行外債以短期外債為主。加強銀行短期外債管理既符合外匯管理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宏觀審慎管理理念的要求。
(一)銀行短期外債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是銀行從境外調動資金的重要手段
境外資金流動性充裕且成本較低,尤其是在人民幣升值周期內,銀行和企業利用境外資金動力較強。2012年3月末,我國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債余額2994.28億美元,占我國登記外債余額的62.36%。這些外債資金被廣泛用于支持企業貿易融資業務。近年來,銀行為吸引客戶,主動利用境內外匯差利差,通過境外借貸創新大量套利產品,如“人民幣定期存款+外幣海外代付+遠期售匯”等,減少企業即期購匯,成為加大資金流和貨物流差異、推動外匯占款增加的重要動力。企業和銀行所套取的利益,正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對沖大額結售匯順差所支付的部分成本。2013年第一季度,山東省反映跨境資金流入壓力的貿易順收順差(結售匯順差-進出口順差)達108億美元,同比增長1.6倍,進一步提升了加強短期外債管理的緊迫性。
(二)以調控為主的政策手段是外匯管理改革的方向
應進一步增強匯率彈性和開放跨境資金流動限制,為貨幣政策創造更多空間。當前形勢下,要實現資本流動自由度的提高,必須改變現有以微觀真實性審核為主的外匯管理方式。外匯管理方式的改變不是一放了之,而是由微觀管理向宏觀和總量調控轉變。對銀行外債總量的調控符合外匯管理的方向。作為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宏觀總量調控的各項外匯管理改革均是在為貨幣政策獨立爭取空間。
二、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管理的現狀及不足
當前, 除90天以下已承兌未付款遠期信用證和90天(含)以下海外代付、90天以下的“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在同一法人銀行的50萬美元(含)以下非居民個人存款、非居民外國投資者專用賬戶余額及外匯局規定的其他情形以外,金融機構各種形式的短期對外負債均要納入指標管理?,F行銀行短債監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監管口徑偏窄,不能有效覆蓋銀行全部債務性資金來源
2007年銀行短債指標管理范圍收縮以來,不受銀行短債指標限制的產品種類增多、規模迅速擴張,但外匯局未隨著形勢發展將各類新型對外負債納入短債指標管理,銀行短債管理由2006年的“全口徑監測管理”轉為事實上的“寬統計、窄管理”。
一是對90天以下的外幣信用證和海外代付業務監管不足。為規避短債指標規模限制,銀行大力發展90天以下的信用證及海外代付業務。2013年第一季度,山東省銀行開立的90天以下外幣表外遠期信用證發生額和余額分別為55.4億美元和133.8億美元,占遠期信用證發生額和余額的96.7%和96%。為限制銀行通過短期限融資產品組合變相實現較長期限的融資,2011年外匯局將90天以上“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納入指標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遠期信用證+90天以下進口押匯”等形式的融資可以在規避指標管理的同時,通過產品組合實現90天以上融資。
二是對創新型表外貿易融資業務監管不足。近年來,為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和規避短債指標限制,銀行積極開發與境外銀行聯動的創新型表外貿易融資業務。這些創新產品或在企業進口時替代購付匯,或在出口后便利企業提前收回貨款,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資金流入壓力。由于尚未建立銀行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報備制度,通常只有某創新業務規模發展較快或對跨境資金影響較大時才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監管十分被動。此外,銀行貿易融資產品同質不同名、同名不同質的現象普遍,無法通過產品名稱判斷該業務涉及的對外負債情況,加大了對創新產品的管理難度。
三是對人民幣跨境融資產品監管不足?,F行政策規定,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項下居民對非居民的人民幣負債,包括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相關的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協議付款等,不納入現行外債管理;境外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余額不納入外債管理。由于外幣業務監管相對嚴格,本幣業務相對寬松,部分銀行以此規避短期外債指標限制,利用境內外匯差和利差,為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融資業務。如企業以在境內銀行開出的人民幣遠期信用證作為抵押在境外融資,既規避對90天以上外幣遠期信用證規模的限制,也利用了境外市場的低利率資金。2013年一季度末,山東省人民幣遠期信用證發生額和余額分別為178.9億元人民幣和108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和88.6%。
銀行短債監管口徑不能有效覆蓋銀行全部短債資金來源,使得銀行外債規模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特別是銀行短債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在資金流入壓力較大時期,部分銀行在監管視野之外通過短債利用境外資金,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流入壓力。
(二)監測手段滯后,難以準確全面評估銀行外債風險水平
當前,外匯局依靠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對銀行外債指標使用情況進行非現場監管。由于該系統不具備對單個銀行外債余額的查詢功能,無法實現對各家銀行指標使用情況的實時監測。同時,對銀行外債數據的采集來自于不同部門的不同報表,這些數據信息之間既存在重復,又存在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問題,且多經二次加工,數據質量難以保證。通過現行監測系統和報表不能及時、準確、完整地評估銀行的整體債務水平,無法衡量其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具體影響和整體債務風險水平。對外擔保方面還沒有專門的針對或有債務的業務處理和信息管理系統,監管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手工統計。
(三)指標分配按年度實施,不利于外債資源靈活均衡配置
當前,外匯局對各家銀行短期外債指標按年度來核定,規定各行當年度內任一工作日末的短期外債余額均不得超出指標。核定指標未充分考慮企業生產經營和資金需求周期特點,以及外匯市場匯率波動等實際情況,造成銀行政策執行困難。指標未設定浮動區間,一旦銀行申請調整需經分局以上審批,往往需要一定時間。在銀行業務突然增長及全球經濟、金融發展變化難以預測的情況下,指標管理缺乏靈活性。實際操作中,有的銀行基于利益考量,將短債指標籌集資金用于境內代付或拆放給其他金融機構;有的銀行則為避免短債超標,不得不放棄貸款業務,從其他渠道融資。
(四)銀行非融資性對外擔保監管有待加強
對外擔保是銀行或有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外匯局對銀行融資性對外擔保實行余額指標管理方式,銀行可在外匯局核定的指標內自行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但銀行提供非融資性對外擔保不受指標控制,無需逐筆向外匯局申請核準。非融資性對外擔保形式多為有貿易背景的履約保函。近年來,此類業務發展迅速,但對此類或有外債的監管還是空白。
三、對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管理制度的構想
加強對銀行短債的總量管理和調控,應建立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指標管理制度,將銀行各項下的對外負債均納入管理范圍,按照風險等級對各類短債賦予不同權重,對各行加權后的短債總量實行規模控制,同時,依據形勢變動,對銀行短債規模進行總量動態調控。
(一)對銀行短期外債實施全口徑統計與管理
應將銀行外債全部納入統一余額指標管理,既包括實際外債也包括或有負債,既包括外幣外債也包括本幣外債,既包括90天以上外債也包括90天以下外債。按照銀行短期外債定義和銀行業務實踐,可將銀行短期外債分為四類:
一是同業拆借類(以D1表示)。指銀行自身與非居民機構發生業務往來而產生的債務,主要包括境外借款、境外同業拆借、境外同業存放、境外聯行和附屬機構往來等。
二是非居民存款類(以D2表示)。主要包括非居民機構存款(定期和活期)、非居民個人存款(定期和活期),以及相應的理財存款和應付利息等。
三是貿易項下對外負債類(以D3表示)。主要指銀行作為媒介為企業提供國際貿易結算和融資產品過程中對非居民形成的直接或間接債務,部分放在表內,部分放在表外。主要包括代付類,如海外代付、境外同業代付和境外分行協議付款等;遠期信用證付款類,如已承兌未付款遠期信用證等;組合產品類,如“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等。
四是對外擔保類(以D4表示)。包括融資性對外擔保和非融資性對外擔保,如保函和備用信用證等。
近年來,銀行推出的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多屬于銀行居間業務,境內進出口企業與境外銀行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境內銀行與境內進出口企業、境外銀行之間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從債權債務角度看不適合歸入D3進行管理。對此,建議外匯局設立銀行創新型貿易融資業務報備制度,涉及到對外負債的,外匯局應結合銀行產品業務流程和合同等確定短債管理分類,確認為代付類業務的,納入D3管理;確認為居間類業務的,應由企業按照相關政策到外匯局辦理外債登記。自2011年起,外匯局開始探索擺脫產品名稱限制,按債權債務關系對貿易融資產品進行分類和全口徑統計,為加強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管理打下一定基礎。
(二)對銀行短期外債分類賦權、總量調控
在對銀行外債各項目進行賦權時,應主要考慮各項目的風險水平,風險性越大的,風險權重應越高。各項目風險權重的確定應充分考慮銀行業務的實際經驗,可統計各類業務實際發生償付風險的概率,并將業務風險由高到低排列,以風險最高項目的風險權重為基礎,依次調減一定比例,業務操作中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試錯,確定合理數值。
其中,境外借款、境外同業拆借和境外同業存放、境外聯行和附屬機構往來以及非居民存款項目有實際資金流入,需進行等量的資金償還,應進行嚴格控制,可將同業拆借類(D1)和非居民存款類(D2)的風險權重設定為α。
貿易項下對外負債(D3)不實際發生資金流入,銀行在提供結算和融資業務時一般對客戶進行較為嚴格的信用評估,且一般有真實貿易背景做基礎,實際違約率較低,發生償債風險比率較低。由于本幣債務風險低于外幣,因此將貿易項下外幣對外負債風險權重初步設定為β,貿易項下本幣對外負債風險權重初步確定為γ。
對外擔保類外債(D4)中,銀行不是主要債務人,在發生債務違約時才承擔對外償債責任,通常違約概率相對較小,因此風險權重初步設定為δ(其中,α>β>γ>δ)。
單個銀行開展業務時應受制于以下條件:
[各項目債務余額×風險權重≤單個銀行外債指標規模]
假定單個銀行外債指標規模為D0,根據以上確定的風險權重,則約束條件為:
[(D1+D2)*α+D3(外幣)*β+D3(本幣)*γ+D4*δD0]
(三)建立銀行短期外債總量動態調節機制
一是總量動態調控。根據我國國際收支形勢、GDP增速、貿易投資需求和上年度指標使用情況綜合調整年度短債指標總量。具體說,當我國跨境資金凈流入壓力較大時,可根據政策調控目標適當調減銀行短債規模;當我國經濟增長較快或者企業對外貿易投資需求高漲,短債指標存在缺口時,可根據企業需求增加銀行短債規模。
二是個別靈活調整。由國家外匯局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差異在全國性法人銀行和各省級外匯局間進行指標初次分配,由各外匯分局進行本地短債指標的分配。對單個銀行的指標分配,可結合外匯局對銀行的年度合規考核情況,調整各家銀行下年度短債指標規模,實行分類管理。同時,建立個體微調制度,針對國際業務發展較快的地方性法人銀行的臨時業務需求,可通過報批方式由國家外匯局總局核準增加該行短債指標或核定臨時業務指標;對于發生較大業務風險的銀行,可酌情調減該行年度可用短債指標余額。
(四)對銀行全口徑短債管理模式的評述
一是體現了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五個轉變的要求。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管理制度中,外匯局在不影響銀行業務的情況下,可隨時通過調取銀行業務報表中相應會計科目數據掌握銀行短債規模,能夠提升銀行短債事后監管的效率。對外擔保納入全口徑短債管理后,可取消涉及銀行對外擔保等業務的行政審批項目,有利于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同時,對銀行全口徑短期外債指標的核定不干預銀行微觀經營業務,只要銀行不超出短債指標,就不會被檢查或處罰,體現了“無罪假定”和“負面清單”的要求。
二是與市場接軌的外匯總量調控手段。隨著外匯管理方式不斷轉變和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推進,微觀的行政審批管理逐步淡化,外匯管理的總量調控職能逐步凸顯。銀行全口徑短債管理是真正可調的市場化管理手段,外匯局既可以根據宏觀形勢的變動調整銀行短債總量,又可以通過設定和調整各類型短債風險權重靈活調整各類短債業務發展,優化短債結構。
三是將明顯提高外匯管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銀行和企業通過進出口貿易融資產品套取匯差和利差一直是困擾外匯管理的難題。通過建立銀行全口徑短債管理制度,將各類套利型產品均納入監管范圍,一定程度上限制銀行通過創新規避短債指標管理,貿易融資領域的監管盲點大幅減少。同時,銀行全口徑短債管理與現行的境內銀行短期外債指標控制模式接軌性好,改革無需依賴其他管理部門,外匯管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將大大增強。
目前,銀行全口徑短債管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D1—D4各項目管理權重的設定仍需認真研究。本文僅依據管理經驗和業務情況初步設定了各項目權重,還需要實踐檢驗和不斷試錯確定合理數值。二是制度實施初始階段存在協調溝通成本??茖W確定銀行初始短債指標要準確掌握各銀行上年度業務情況,需要各級外匯局及當地銀行對各類別短債的業務范圍及開展情況進行溝通。三是處理銀行外匯業務系統數據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各銀行國際業務處理流程和業務報表生成方式不盡相同,在提取短債數據過程中,需對銀行業務系統和報表數據含義進一步加強研究。
四、對未來銀行外匯調控管理手段的設計構想
一是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即以銀行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為基礎,收付實現制頭寸管理為輔助,由外匯局根據形勢靈活調整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的上、下限,實現管理和調控目標??煽紤]根據銀行結售匯順差情況,設定銀行權責發生制頭寸下限,引導其承擔相應國際收支平衡責任。頭寸管理本質上是強迫銀行和央行成為利益相關者。通過調節預期,就能使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主動配合外匯局。
二是銀行間市場買入/賣出比例。銀行間市場買入/賣出的比例反映了銀行向外部轉移外匯敞口風險的行為,有的銀行只賣不買,將風險全部轉嫁給中央銀行,一旦形勢變化,銀行可能又會以買盤為主,對外匯市場風險起到正反饋型放大作用。外匯局有必要根據承受能力,對各法人銀行核定買入/賣出比例,并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節,引導銀行與社會共同承擔匯率風險,促進其商業行為向有利于國際收支平衡的方向轉變。
三是銀行自身資金跨境調動凈額。大型商業銀行往往會根據利率、匯率、國內資金需求等因素,調節其在國內外的“資金池”,從而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外匯局一般對這種資產調動及其規模知之甚少。如在人民幣快速升值、國內外匯貸款需求強烈的形勢下,一些銀行將境外外匯資金調回支持企業延期購匯行為,加大了凈結匯壓力??稍诔浞至私忏y行境內外資產分布的情況下,對法人銀行跨境資金或流動資產調動行為核定限額(包括流入和流出),通過數量管理防止其對國際收支平衡造成沖擊。
參考文獻:
[1] 王海怡.對完善我國短期外債管理方式的探討[J].金融發展研究,2011,(9).
[2]竇智海.改進和加強短期外債管理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7,(1).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YT,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