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設
近年來,在貨幣市場資金趨緊的宏觀背景下,信貸供需矛盾突出,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快速升溫。分析同業存放業務的來龍去脈,探討其業務實質和問題所在,不僅對促進其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加強銀行風險監管、規范同業業務發展的必然需要。
一、同業存放業務特征
(一)功能定位
傳統的同業存放業務主要是基于資金清算的需要,《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同業存款”的定義是“金融企業之間因發生日常結算往來而存入本企業的清算款項”,也明確了其清算(結算)的性質。隨著同業存放業務的發展,非結算類存放款項日益增多,已經成為銀行融通資金、拓展業務、配置資產與負債結構的重要著力點。
(二)交易對象
按現行監管統計制度的規定,認定為金融同業的機構主要包括銀監會監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境外同業等。2006年以前,保險公司定期存款計入同業存款,活期存款不計入; 2006年(含)以后,保險公司存款均不再納入同業存款范疇。
(三)利率定價
2005年3月17日前,人民銀行規定同業存款利率上限為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后,人民銀行放開了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改由雙方協商確定,邁出了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目前,同業存款利率主要參考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市場利率(Shibor)或在人民銀行指導利率的基礎上協商確定。
(四)與拆借的區別
結合《同業拆借管理辦法》,同業存放與同業拆借的主要區別:一是交易主體不同,同業拆借的交易主體僅限于具有同業拆借市場資格的法人機構及其授權的一級分支機構;而同業存放的交易主體一般沒有限制。二是限額要求不同,中資商業銀行的拆入、拆出限額均不得超過該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的8%;而同業存放則無金額限制。三是期限要求不同,同業拆借最長期限不超過1年,不得展期;而同業存放則無存放時間限制。四是業務功能不同,同業拆借主要是為了調劑頭寸和臨時性資金余缺;而同業存放一般用于業務清算。五是交易方式不同,同業拆借交易必須在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網絡中進行,即線上交易,交易資金存放央行賬戶,不需要在拆放行開立存款賬戶;同業存放業務屬線下交易,需事先在存放行開立同業存款賬戶。六是利率定價機制不同,同業拆借利率是在市場競價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業存放利率則更多依靠雙方協商決定。
二、同業存放業務快速發展的現狀及原因剖析
據統計,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放同業款項”余額為 92696.86億元,較年初增加14701.09億元,同比多增315.9億元,增速 39.71 %,高于各項資產平均增速22.02個百分點。“同業存放款項”余額為111872億元,較年初增加20678.75億元,同比少增1760.98億元,增速 28.93 %,高于各項負債平均增速11.41個百分點。與2007年末相比,“存放同業款項”和“同業存放款項”規模均擴大了4倍。同業存放業務的快速發展,既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逐漸提高和市場相互滲透的結果,也是銀行間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并在發展模式、考核導向、資金松緊程度等多重作用下共同推動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一)銀行間存款資源分配不平衡
受成立期長短、機構規模、發展理念、網點分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機構分配到的存款資源并不平衡。國有商業銀行依靠成立時間長、規模大、網點多等優勢,存款資源相對豐富;城市商業銀行因區域性限制,存款資源一般來源于當地,拓展空間有限;農村信用社由于扎根農村、縣域,存款資源相對穩定;部分股份制銀行特別是新設立銀行受營業網點、客戶群體的制約,一般性存款資源相對不足。機構間存款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性,為開展同業存款業務創造了需求。
(二)銀行資金運用機會不對等
將存款資源運用出去、獲取利益是銀行爭取存款資源的最終目的,但各家銀行運用資金的機會并不對等。對資金相對富余的銀行來說,信貸閑置資金亟需尋求安全的投資渠道,提高盈利水平;對于資金相對緊張的銀行來說,受追求利潤最大化、快速做大規模的影響以及績效考核的壓力,為支持各項資產業務的正常開展,需要多方尋求資金來源。銀行間資金松緊程度不一,資金運用機會不一,對待信貸需求的選擇不一,為同業存放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
(三)銀行績效考核的導向性
部分全國性銀行直接或間接將同業存款納入業績考核。有的銀行考核指標中同業存款與一般存款的權重相同;有的銀行將同業存款作為單獨考核指標;有的銀行單獨下達同業存款任務;有的銀行則采取同業負債與同業資產相匹配的政策進行考核等等。這種績效考核機制,倒逼了銀行同業存放業務的快速發展。
(四)監管要求不同步
存放和拆借是銀行同業資金融通的兩個重要方式。從銀行授信審批和風險程度看,同業存放和同業拆借也非常類似。但不同的是,兩者的監管要求存在明顯差異。對于同業拆借,有專門的《同業拆借管理辦法》,對拆借市場的準入條件、拆借資金額度、期限、用途等事項均有規定,拆借業務需逐筆備案。相比之下,現行會計制度及監管規定對同業存放業務則沒有明確的要求或限制。監管方面的差異使得交易雙方自然趨向選擇簡便易行、不受額度和期限限制的同業存放作為同業融資方式,形成監管套利。從近年情況看,拆借萎縮、存放擴大的趨勢十分明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11月末,銀行間拆放同業、同業拆入余額僅為“存放同業款項”和“同業存放款項”的25.1%和15.37%。可以說,監管要求的不同步性也增加了銀行通過同業存放套利的動機。
三、同業存放業務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提高了銀行間風險的關聯度
同業存放業務使銀行間的關聯更加密切,增加了銀行風險的關聯度和傳染性,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風險可能放大和蔓延。
(二)加大了流動性管理難度
部分銀行機構的負債高度依賴同業存款,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過高。一方面,容易造成一般存款客戶市場拓展弱化,不利于培育穩定的資金來源,并會大幅度提高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同業負債與同業資產期限錯配,出現短期同業負債支持中長期資金運用的現象,在銀行間市場利率劇烈變動、市場籌資環境突然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同業市場籌措長期資金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加大了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
(三)潛藏操作風險
由于現行的監管法規中均沒有對同業存放業務的明確規定,整個同業存放市場基本都按照各個交易對象的內部管理要求來運行。而且,從同業存款利率水平看,相同屬性的同業存款,不同機構的利率差異較大,利率復雜多變可能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
(四)增加了資金成本
相對一般存款而言,同業存款利率相對較高,特別是當前已經進入利率下行通道,部分銀行在前期資金緊張時吸收了較多的6個月以上定期存款,資金的邊際成本增加。而且,部分機構為迎合考核需要,同業存款同樣存在月末、季末沖高現象,月末同業存款利率整體上升,增加了資金成本。
(五)存在變相高息攬存的可能
由于同業利率可雙方協商確定,部分機構為了完成存款考核任務,可能存在將一般存款計入同業存款,通過同業存款科目,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行為。
四、建議
針對當前同業存放業務快速發展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同業存款管理辦法》或相關監管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存放同業款項”和“同業存放款項”的管理權責,將“同業存放款項”的性質、金額、期限、用途等在會計制度上予以明確,解決同業拆借管理辦法和同業存款會計要求等相關制度間缺乏協調性的問題,使同業存放款項的資金運用規范化,還原其“清算”功能。二是加強風險管控,督促同業負債依存度較高的銀行切實加強流動性管理,防止因同業資金不穩定發生流動性問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做好風險排查,完善制度辦法,提高對同業業務風險的管理水平。同時,嚴肅查處通過同業存放款項虛增存款、抬高利率的行為。三是督促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客觀評估業績考核機制中的隱患和漏洞,防止和糾正不合理的考核辦法助長基層行弄虛作假的問題。四是積極研究新形勢下中小金融機構富余資金的出路問題,增加資金運用渠道,進一步加強閑置資金的管理和運用。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XY,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