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恒飛 中國人民大學
管理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經歷著不斷的演變過程,伴隨著管理理論的演進,我國的企業管理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于當代管理學而言,20世紀是管理理論由雛形至成熟的發展時期。盡管目前仍有學者駁斥獨立的管理理論的存在,但其也無法否定管理理論對于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在21世紀中,管理學也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與發展機遇,而彈性化、戰略化、人性化、信息化的模式將成為今后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趨勢。那么,如何更好的順應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趨勢是企業間著重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一般均衡論的最大缺陷就是該理論局限于靜態分析。于是,他把經濟理論研究的重心從靜態分析轉變為動態分析,力求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將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以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其建立了自己的以“創新理論”為特色的動態發展理論。“創新”是熊彼特的經濟增長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約瑟夫·熊彼特認為,每一次經濟蕭條都會推進管理理論演進,與此同時,管理理論的創新也會因此衍生。縱觀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每當有行業發生蕭條時就會萌生創新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一特點與約瑟夫·熊彼特的經濟理論相契合。
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概念來源于市場供應商品的本身,成功的創新可讓新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可,創新不是將一成不變的產品想辦法推銷給消費者,而是從產品開發到經銷商接受再到消費者滿意的過程,這一過程完成的好壞就是檢驗創新是否成功的標準。約瑟夫.熊彼特明確指出,管理對于生產方法創新的影響表現為合理的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剩余價值。相反,低效的管理體系只會造成生產資源的浪費或閑置,企業將難以開拓新的市場及創新。這種影響對于高速發展的工業企業來說尤為明顯,管理體系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在企業間因為管理而導致失敗的企業案例不在少數,也因為如此,約瑟夫·熊彼特所提出的管理創新概念才會為大眾接受,并擁有一大批的實踐者,盡管其初衷并非僅傾向于管理,如其還透過管理模式分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等。事實上,我們若要從創新的角度來思索企業發展的話,僅僅注重企業的技術革新是不夠的,相應的職能創新、經營模式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等等均需依賴于管理模式的調度。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下對資本主義市場作了深刻的思考與分析,由此,確立了經濟發展理論,在理論中,他一再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性,其還預測若某個行業發生管理體系的重建,那么這個行業將迎來發展的緩慢期。
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雖已深入到了企業管理的核心,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并未對資源配置的創新進行相關論證,而僅對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力做出了論述,并未提及到資源配置創新與經濟發的本質關系,也就是說,約瑟夫·熊彼特理論未緊扣管理的要點,忽略了只有企業資源的配置適應社會利益最大化要求,才稱為行之有效的管理創新。約瑟夫·熊彼特認為管理創新的實質就在于為企業當下的生產方式選擇合適的使用方法,提供可配置的資源,在原基礎上開拓分營,從而帶動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的活性,然而,企業才是管理創新的直接獲益者,創新其實是加強企業搶奪市場地位與資本的途徑,而對行業的復蘇收效甚微。
現代企業管理與傳統企業相比,在管理理念、目標與營銷方式上均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
傳統企業管理重在對物資的調度、分配、安置、收支等方面;而現代企業管理重在人力資源的管理,著重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與工作積極性。當然,現代企業管理也注重物資的分配,強調人力與物力資源的合理分配。
傳統企業管理重視企業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以各項剛性的準則來約束企業全體的行為來保障管理目標的實現;而現代企業管理則注重人員素質、激勵機制與自律性培養,以高素質的企業團隊、合理的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的企業生產與經營氛圍,從而實現管理的目標。
傳統企業的管理總是側重某個管理要素來實施,無論是揭示問題,還是分析與解決問題上,基本上是直線式的單面思維與管理模式;而現代企業的管理是針對多個管理要素來實施的,基本上是多維化的立體管理模式。多維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突出的特征。另外,傳統的企業管理對產品的質量保障僅限于生產過程的跟蹤管理,而現代企業管理則著眼于產品生產涉及的各個環節,從而建立全程追蹤的質量管理體系。
傳統企業管理針對產品的營銷方向的問題上,僅著眼于區域內市場或現有的市場范圍,造成產品的市場容量受限,只能算作小市場的營銷;而現代企業管理則正好相反,產品營銷的方向與范圍是面向全國或全世界的大市場化營銷,提出市場營銷要突破部門的界限,跨地區或跨國進行,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一體化營銷戰略。企業可引導消費,不斷創造新的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企業的創新與開發應是堅持不懈的。
沒有對任何企業都永遠適用的企業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的企業都有與眾不同的而又與之相應的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的領域里,沒有絕對的金標準,僅有改革和創新,企業的管理模式創新要緊跟時代,鑒于社會發展的趨勢,作者認為今后的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將朝以下幾方面發展:
目前,少數以政府機構、研究院所、醫藥制造行業為代表的企業在運用打破了企業戰略管理信息化的僵局,成為企業戰略管理信息化的先行者。企業信息化最終要歸于戰略化管理。信息化的實現要從整體戰略出發,逐步部署規劃,形成一體化的聯通平臺。這是企業管理和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必然結果。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將從傳統的單機應用、單元應用、集成應用向整合應用轉變。單機應用是較為原始的企業管理模式,僅為滿足信息化管理中最基本的個人要求,通過為個人提供信息化工具來提高工作的效率,如收發郵件、打印管理、個人報表等。單元應用則是為了滿足信息化管理中級部門的要求,實現業務部門的工作目的和工作要求,包括ERP、OA、HR、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等等;而整合應用是一個新型的管理概念,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信息化更高的要求而提出的。實現整合應用就要基于企業整體的業務模式構建一體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包括流程管理、計劃管理、戰略管理、組織管理、預算管理、績效管理等均為整合運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著力點。
當代企業管理模式相比于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更著眼于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的地位上升必然決定今后的企業管理創新要體現人性化的管理特點。人才是財富的創造者,人才戰略已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人性化的企業管理主要體現在柔性管理法上,尊重人才并制定人才激勵機制,首先,企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除實施正確的經營決策外,必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日常經營管理之中,尤其在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中,更應加強人性化、精細化管理,以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其次,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還應提供“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服務。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薪酬管理、社保公積金、檔案管理等工作的規范化管理,這關系到員工切身利益,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并直接影響到企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具體落實。
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如何體現人的價值,就要以尊重人性為基礎,實行彈性化管理,給予員工以適當的話語權和行動權,使其感到有表達的空間和自我價值,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企業,若管理制度剛性而缺乏彈性,既無法招納優秀人才,也留不住優秀員工。雖說“彈性化”的尺度拿捏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管理者仍需把握一個度,平衡好企業和員工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事實上,企業和員工從來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共生和共贏的關系。彈性化管理事實上就是企業與員工間的換位思考問題,管理者平時多站在員工的立場來思考,將制度設計與員工的內在需求結合起來,許多問題解決起來就更容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組織結構的多樣化,也必將導致企業管理模式的彈性化。
[1]李穎.淺談企業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現代化[J].經營管理者.2012 年04 期
[2]樊重俊,黃鳳蘭.中國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研究.2010 年01 期
[3]王京安,趙順龍.企業信息能力:對企業能力理論的發展[J].戰略管理;2011 年01 期
[4]王康康,田文博.從管理學角度看內部控制[J].時代金融.2011年2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