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美 濰坊科技學院
職業養成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與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教師一定要在專業教學中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同時這也是高職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職業養成教育屬于德育的范疇,是提高學生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能夠關乎學生的終生發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需要有效地貫徹職業養成教育,在教學、課程的設置、教育目標的制定等方面貫徹職業養成教育的目標,以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人才。
1.設置課程。為了實現職業養成教育,就一定要設置好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要滿足學生將來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高職教育跟通常的短期培訓、技校、中專等是不一樣的。為此,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基礎知識跟職業修養、職業技能的關系,在課程的設置當中有效地滲透職業養成教育。比如,針對會計專業,在三年的高職教育當中:一年級的時候,設置會計專業基礎課與文化基礎課,像會計基礎、計算機基礎、應用數學、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以使學生進入正常的軌道當中;二年級的時候,設置核心專業課程,像會計電算化、稅務籌劃和申報、成本控制和核算、會計報告等,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且要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年級的時候,根據學生以后的發展要求,設置職業拓展課程,像市場營銷、投資、金融與管理等,且要組織學生走進企業進行實訓,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以使學生盡快地適應社會工作的需要,啟發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具備與人合作、謙虛好學、踏實肯干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培養學生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才。
2.制定教育目標。在高職教育當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基本的工作技能。然而,制定教育目標不可以僅僅兼顧基本的工作技能,還需要包括職業修養,比如愛崗敬業、自我學習、與人合作等,這對于所有的職業都是適用的,這是學生將來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用人企業也指明,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品德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具備靈活的工作思路與方法、應當參與管理,以及了解生產,這些內容常常是會計基本工作技能之外的,卻是學生將來從事會計工作的基礎。根據用人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要情況,在制定教育目標的時候,應當不僅僅是單純地培養“會計”人員,并且也要培養學生會計方面的知識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具體而言,高職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法律觀念、職業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符合管理、服務、建設與生產第一線的要求,面向各種各樣的服務機構與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管理、審計與核算、等工作的綜合素質都較高的人才。
3.實施教學。第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活動當中,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地學習知識,以及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對高職學生而言,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跟能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業,能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得到發展,能不能成為創新型的人才是密切相關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為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盡量地通過創設情境、引導等方式,使學生多記、多練和多思,逐漸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大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及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第二,作為一名教師來講,不但要為學生講解教材上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職業養成教育的內容。教師需要在吃透教材和完全理解人才教育方案的前提條件下,重視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教師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不但要對技能與知識做出要求,而且還應當清楚職業養成教育的關鍵內容,把教材內容和職業養成教育的內容統一起來。且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教育。這樣,教學就不是千篇一律了,而是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
第三,教師需要實施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與形式。職業養成教育的實現,就需要教師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應用一切有效的資源服務于學生。在學校引進一些專家,通過專題講座和主題班會的方式,講解會計專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對會計專業的發展要求,以及關于個人的成功經驗,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會計專業和社會。教師還能夠組織一系列主題鮮明和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還需要堅持社會與學校教學相統一的方針,以使學生走進企業實習,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實現,就應當具備一定的職業環境,而在校內是難以獲取一些管理知識與技術經驗的,只有通過實施校企合作與產學的統一,才能夠為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職業養成教育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