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對的一個新的社會發展問題。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尚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存在許多問題。當代大學生將面臨很大的養老壓力,特別是在贍養父母以及未來養老方式選擇等方面更是如此。
中國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數量大,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內地,60 歲及以上人口為1.78 億人,占13.26%,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19 億人,占8.87%。同2000 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 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1982 年實施計劃生育以來,我國采取了嚴格的人口生育政策,生育率從1982 年開始下降,0~14 歲人口比重持續減少。到2000 年,0~14 歲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2.89%;2010 年,0~ 14 歲人口比重減少到16.60%。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生育率急劇下降導致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老年人預期壽命增長,而新出生嬰兒減少。計劃生育在產生巨大人口紅利的同時,正在積累著風險,當代大學生將面臨非常嚴重的養老壓力。
我國老齡化程度加快,用不到30 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70 年甚至百年的歷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支付壓力過大,一方面,養老金繳費者逐年減少;另一方面,領取者大量增加,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全國老齡委員會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05 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5 億人,其中4376 萬名離休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2005 年養老保險基金支出達到4040 億元人民幣。研究報告還指出,我國目前的退休年齡是男60 歲、女55 歲,但當前社會漸漸出現提前退休現象,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增長過快,我國養老金缺口較大。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在廣大地區廣泛建立,但在貧困地區,由于執行力度不夠,農村地區的養老保障程度仍然很低,養老問題更為嚴重。據2012 年《中國發展報告》統計,2009—2010 年,我國農村人口比重從63.8%降低到50.1%,而65 歲以上農村老年人比重從8.5% 增長到8.9%。2011 年,農村地區人均年收入為9833 元,人均年支出為8641 元。隨著農村大量年青勞動力的外流,農村老人無人照料,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十分嚴重。
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責任風險意識,我們對浙江財經保險專業的100 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大學生對現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看法以及對商業保險介入養老模式的認識,預測未來大學生會為父母的養老做出何種決策,為決策者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提供借鑒,為養老保險產品設計者提供產品設計依據。
此次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基本情況,對養老問題的重視程度,父母養老金保障水平,父母養老將面臨的難題以及大學生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1.被調查大學生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隨機發放問卷100 份,收回有效問卷94 份,其中大一占全體總數的40%,大二占總數50%,大三占總數10%,男女生比例3∶7。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占55.7%,有一個兄弟姐妹占7%;39.4% 的家庭結構為兩代人,55.7%的家庭結構為三代人。
2.被調查大學生父母年齡及收入狀況
2%的父母年齡在40 歲以下,68%的父母的年齡集中在40到50 歲之間,26.6%的父母年齡集中在50 到60 歲之間,而60 歲以上的占3.4%。家庭月收入在4000 元以下的占20%,4000 元到8000 元之間的占46%,8000元到 12000 元之間占 27%,12000 元以上的占7%。父母親中有一方退休的占11.5%,雙方都已退休的占5.7%,雙方均沒有退休占82.8%(見表1)。
3.被調查大學生家庭保障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大學生父母退休后沒有養老金保障的占11.7%;有養老金,但數目不大的占34%;有養老金,而且很足的占23.4%;不清楚父母的退休金的占30.9%(如圖1)。

表1 被調查大學生父母基本情況表
調查中還發現,城鎮大學生家庭中有養老金保障占69.81%,無養老金學生保障家庭戶數為16 個,占30.19%。而農村大學生家庭無養老金保障家庭為29個,占70.73%。可見城鎮大學生與農村大學生父母養老保障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大學生的家庭養老金保障水平更高(如圖2)。
4.大學生對父母養老問題的重視程度

圖1 父母享受養老金情況

圖2 城鎮與農村父母養老金保障比較
針對“你是否已經考慮父母的養老問題”的項目,調查樣本顯示,仔細考慮過的學生占總數的7%,簡單考慮過但沒有打算的學生占75%,從未考慮過的學生占18%。可見,多數大學生雖已經意識到父母年老后所面臨的生活問題,但并沒有具體的計劃方案和細致的打算。
被問及“你認為現在是否有必要了解養老方面的知識問題”時,88.3%學生認為有必要,關注養老是關注社會的一種體現,可以為家人或自己提供更好的養老方式;認為沒有必要的占11.7%,其原因大多是“我們還很年輕,考慮尚且太早”;“父母有其養老金養老,沒有太大負擔”。被問及“你認為政府、社會、子女,誰應該對養老付更多責任”問題時,24%的大學生選擇政府,21%大學生選擇社會資助,55%的大學生選擇“應靠子女來承擔父母養老責任”。
5.大學生對父母養老方式的選擇
被問及“在贍養老人方面,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有哪些”時,30.79%的學生選擇經濟狀況,收入不高;40.47%的學生認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8.11%的學生選擇性格差異或代溝;11.53%的學生選擇因養育子女而沒有時間;8.11%的學生選擇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其他占0.99%(如圖3)。
被問及“你覺得最適合老人的養老方式”時,79% 的學生認為由子女照顧父母日常生活較好;12%認為父母獨自居住,請家政保姆照顧;5%的學生選擇入住養老院;4%的學生對此問題不清楚。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傳統的養老方式,而選擇養老機構的較少(如圖4)。
被問及“你會不會以保險的形式為父母養老時”,93.5% 的學生選擇“會”,其中59.6%學生選擇“社會養老保險”,21.3%的學生選擇“商業保險”,19.1%的學生選擇定期儲蓄。
從收入水平看,在大多數家庭中,父母雙方的月收入在4000~8000 元之間。收入水平是影響養老能力的關鍵因素。被調查的大學生認為,其父母收入除去家庭日常生活開銷和子女教育支出,為未來養老準備的儲蓄金嚴重不足。而一些被調查大學生對畢業后的薪水預期不高,因此,他們認為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很難為父母提供較好的經濟支持。
從養老方式的選擇看,79%的被調查大學生選擇了居家養老,由子女照顧父母生活。一些大學生認為,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方便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在日常生活上給父母精心照料和精神安慰;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幫助打理家務,接送孩子,并且城市住房緊張,和老人一起居住,可以緩解住房壓力。調查顯示,僅有17%的大學生選擇保姆照顧和送父母入住養老院。大學生擔心雇請保姆費用昂貴,對父母入住養老院也存在顧慮。一些來自小城市的大學生認為,現有公辦養老機構設施不完善,服務不周全,不能滿足父母養老需求。而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則認為,父母住養老院會被周圍鄉鄰斥為不孝。

圖3 大學生面臨的養老壓力

圖4 大學生養老方式的選擇
從大學生面臨的養老難題看,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后會因工作、收入等原因忽視對父母的照顧,對老年人的身心關注度會下降。雖不出于本意,但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大學生走出校門步入職場后將面臨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經濟負擔、生活照料等問題成為困擾大學生承擔父母養老責任的重要難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僅靠現有的社會養老已經不能滿足父母的養老需求,選擇商業保險為父母養老的逐漸增多,對商業保險的認同度也比以前有所提高。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商業保險介入養老保障體系是大勢所趨。
政府應加快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繼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政府更應多關注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建立起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模式并存的養老機制,加大力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鼓勵子女與老年人共同居住,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政府對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給予經濟支持,對相關費用予以減免。對于生活尚不能自理且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人,應上門服務或送至養老機構等。
完善養老服務,推進養老機構服務標準化、專業化。把社會資源更好地吸引到老年人福利機構的建設中去,讓全社會的人都來關心、參與、支持和興辦養老服務機構。鼓勵第三方的力量介入,通過院校培養高素質新型養老服務人才,加快老年人服務隊伍建設。拓寬社區養老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的需要為重點,多開設娛樂設施活動中心等。
弘揚傳統孝道文化,開展養老文化建設,加強愛老、養老文化宣傳活動,樹立良好的社會養老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