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祥
我國海水養殖的歷史久遠。早在漢代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牡蠣養殖,宋代又發明了養殖珍珠的方法。新中國成立后,蝦、貝類和海帶等經濟作物養殖迅速發展。現在,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水養殖國家之一。2008 年,我國海水養殖的養殖面積(1579千公頃)和總產量(1340 萬噸)均居世界首位。世界糧農組織(FAO)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海水養殖業總產量1955 年僅10 萬噸,此后逐步提高,如圖1 所示。1978 年,我國水產養殖總量359.5萬噸;2008 年上升到1340萬噸,約占世界海水養殖總產量的2/3;2011 年海水養殖產量更是達到2908 萬噸,約占世界海水養殖總量的80%。海水養殖作為我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我國多元化的農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海水養殖業也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大的高投入、高風險產業。如圖2 所示,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業頻繁遭受自然災害,其中2012 年我國共發生138 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自然災害,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其中以風暴潮、赤潮、海浪、海冰等影響最為嚴重。因此為了應對海水養殖面對的自然災害,建立健全海水養殖保險的保障機制和完善的風險防范、理賠機制相當重要。
海水養殖保險是指以人類利用海水資源進行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為保險標的而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廣義的海水養殖保險保障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養殖過程中因自然災害(臺風、海嘯、異常海潮等)、海水淡化、海水污染以及疾病等原因造成養殖的動植物死亡或流失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第二,針對漁業生產、加工設施設備開設的漁船保險,包括漁業碼頭等漁業生產資料。第三,針對漁業從業者設立的雇主責任保險和漁民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狹義的海水養殖保險保障則是針對海水養殖的動植物。目前開辦的針對海水養殖動植物的保險,主要是針對集中在沿海地區淺海和灘涂的對蝦、扇貝等養殖保險。

圖1 1978-2011 年我國海水養殖總產量變化圖

圖2 1989-2012 年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
(一)關于漁業保險現狀。王海華、除厚民認為,漁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在于:第一,漁業保險管理體制不順,互保機構存在政社合一現象,互助的性質和保險形式沒有明確;第二,漁業保險的公益性作用,尚未被各級政府充分認識,政策扶植力度偏小;第經驗,加快漁業立法,建立漁業保險制度,由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對漁業的支持轉變為符合WTO 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金鱗根、李娟認為財政補貼型的漁業保險不適合我國國情,應建立國家支持型漁業保險,即利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等手段間接支持漁業保險公司的經營活動,促使其穩健發展。陳添林在分析海洋漁業風險的原因和分類時提出:第三,漁業保險投保率低、展業面窄,與我國漁業生產發展的狀況不適應。應該借鑒國外漁業立法一,在自然風險防范上采取漁業保險和政府救濟相結合;第二,在市場風險上采取市場預期、信息服務和期貨交易等措施;第三,在技術風險和管理風險上應注重提高漁業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徐小怡、寧凌對廣東政策性漁業保險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廣東實際情況,建議政府加強對漁業保險的財政補貼。
(二)關于漁業保險發展模式。陳自強綜合考慮我國漁業發展狀況、國家財政能力、社會制度等條件,分析國外政策性漁業保險制度運行的主要模式,認為我國應確立政策性漁業保險,建議發展“政府支持下的互助保險為主,商業性的漁業保險為輔”的漁業保險模式。儲瑛奐在分析當前我國海洋漁業保險現狀和國外海洋漁業保險經驗時認為,互助供給保險能夠實現我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
海水養殖保險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如圖3 所示,假定在沒有海水養殖保險時,水產品供給曲線是S0,需求曲線是D,此時的消費者剩余是P1AP0,生產者剩余是P1AO。養殖戶購買海水養殖保險后,由于海水養殖保險導致水產品供給增加,致使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到S1。這時消費者剩余為P0P2B,生產者剩余為P2OB。引入海水養殖保險后,保險人的生產者剩余并不一定為正;而被保養殖戶可從中獲得利益,消費者剩余增加的P1P2BA 為正。從整個社會來說,社會福利的增量ΔABO 的面積是正的。那么,在海水養殖保險市場上,市場均衡的供給量必小于社會需要的最優量。此時,單獨依靠市場實現均衡是不太現實的,即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我國海水養殖保險市場的正外部性表現為:第一,在宏觀層面上,海水養殖保險對整個國民經濟會產生正外部性。海水養殖保險作為海水養殖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為海水養殖業穩定和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第二,海水養殖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將有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海水養殖保險可有效促進農村信貸的快速發展。第三,在微觀層面上,海水養殖保險為養殖戶的災后生產恢復和生活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海水養殖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國外一些國家的實踐也證明,海水養殖保險的開展與推廣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圖3 海水養殖保險的正外部性
政策性海水養殖保險是政府基于保護漁業的穩定發展,由政府經辦或由專門的保險經營主體按照市場規則經營的保險業務。具體來說,政策性海水養殖保險在保費補貼政策的引導下,采取政府、企業、組織和個人共同負擔保費的經營方式,由專門的經營主體向眾多投保人收取保費,建立保險基金,以合同形式確立當事人義務關系,實現風險調節,保障海水養殖業的穩定發展。
(一)政府支持下的漁業互保模式
政府支持下的漁業互保模式有以下優點:
1.政府支持和互助共濟。作為政策性的非營利組織,漁業合作組織少不了政府的組織推動以及法律法規的鞏固完善,如日本農協共濟保險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搞起來的。我國的山西太谷、天津靜海和廣東中山的農民曾經組織過保險合作社,但因缺乏政府支持和專業管理經驗而失敗。互助共濟的優點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政府不收稅,“一人為眾,眾為一人”,是互保組織成員間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風險共擔、互助共濟,并為成員間提供風險保障。
2.促進風險防范,降低經營成本。互保模式在功能上和保險機構很相似,但是由于在互保組織里,投保人又是保險人,因此利益一致。互保成員為了自身利益會主動采取風險防范措施,有利于進行防災防損和核保理賠,減少災害事故。同時互保組織比保險機構減少了不必要的運營管理成本,降低了保費。
3.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成本。海水養殖在廣闊的海面上進行,受自然狀況影響大,而且風險分布及程度在各主體間也不均衡。對保險公司來說,容易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此商業性漁業保險供給不足。但是作為互保組織,由于互保成員之間比較熟悉,對養殖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都能清楚認識,在共同利益下,成員之間互相監督的積極性高,降低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
(二)政府支持下的商業保險模式
政府與商業性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政策性水產養殖保險業務。商業保險公司在獨立經營前提下,由政府提供部分資金補貼和各種稅收優惠;政府負責為政策性漁業保險提供統一制度框架支持。從圖4 可以看出,補貼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政府對購買海水養殖保險的保戶進行補貼;其次,政府對經營海水養殖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補貼;最后,政府對海水養殖保險再保險提供補貼。政府借助商業保險公司強化自身的政策性功能,提高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政策性漁業保險的積極性。

圖4 政府支持下商業保險經營海水養殖保險的示意圖
(三)政府支持下的漁業保險公司
西歐國家的漁業保險是專業的漁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獨立經營的,即漁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前文論述證明,我國海水養殖保險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目前在我國單純依靠商業性漁業保險經營是行不通的,需要政府的扶植。
1982 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首先開辦商業性漁業保險,標志著海水養殖保險開始登上我國保險歷史舞臺。但是,一些地方試點后發現賠付率太高,賠付率平均在80%~90%,遠高于70%的盈利臨界點,因此不得不停辦。由此形成養殖戶想投保,商業保險公司不敢承保的尷尬局面。我國海水養殖保險發展較海水養殖發展而言仍然比較緩慢,其主要原因在于海水養殖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相對于陸地種植業和養殖業有著更大的風險。其經營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險費定價困難。海水養殖動植物收獲和損失的準確數據較難搜集、整理,有關海水養殖的10—20 年精確統計資料也不是十分完整。加之,每年海水養殖的損失波動比較大,保費定價難度大。
2.查勘定損困難。海水養殖動植物的現場查勘比較困難,需要潛水員潛入水中調查。同時海水養殖的動植物在海水中流動性大且不斷成長變化,因此動植物流失或死亡也無法準確確定。另外,養殖標的的價格受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賠的難度。
3.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海水養殖保險的投保人和保險標的高度分離,保險人難以控制和監督。同時,投保人了解保險標的及其風險環境狀況,例如保險標的的自然、水文條件等,如果投保養殖戶沒有按照保險的最大誠信原則在簽訂保險合同時如實告知,在整個養殖生產過程中規范管理,保險人就必然會遭受不合理的損失。此外,海水養殖保險的標的都是活的動植物,其組織、器官和整個機體在發生損害后,一般都具有自我恢復的能力,災害事故與損失后果并不一定具有必然聯系。在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災害事故后,被保險人是否進行合理及時施救與海水養殖的動植物的損失大小關系緊密。如果在災后不作為,不該發生的損失也會發生,較小的損失也會成為巨額損失。
(一)制定政策性海水養殖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
漁業保險的經營不能完全以營利為目的,漁業保險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其政策目標應該與國家農業基本政策相一致。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漁業保險與國家農業基本政策保持一致的重要保證。日本、韓國等國家開展漁業保險早于我國,他們對于漁業保險立法極為重視,均制定了較為完備的漁業保險法律法規,極大促進了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日本的漁業互助保險計劃作為漁業損害補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1964 年的《漁業災害補償法》規定實施的,對中小型漁業捕撈者和漁業養殖戶是強制性的,漁民必須遵守。現在的漁船保險制度是1952 年《漁船損害補償法》制定的非營利性保障體系。1981 年《漁船損害補償法》修改為《漁船損害等補償法》,并擴大了業務范圍。1999年,日本國會又對《漁船損害等補償法》進行了修改和調整。
韓國政府在1962 年頒布的《水協法》排除了《保險業法》對漁船保險的適用,從而排除了商業保險公司在漁業系統的競爭,為韓國漁船保險制度實施提供了政策保證。2003 年3 月29 日,韓國頒布了《韓國漁船員和漁船災害補償保險法》,規定自2004年1 月1 日起漁船員在從事與漁業相關活動中受傷、患病、殘疾和死亡時,可獲得一定的損害補償。2007 年11 月22 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養殖水產品災害保險法》,并于2008 年7 月開始示范實行。其規定養殖水產品及其養殖設施因臺風、暴雨、赤潮和海嘯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可獲政策補償。2008 年6 月又頒布了《養殖水產品災害保險法施行令》,并從2008 年開始,先以水槽式牙鲆養殖為主要對象進行試點,然后再逐步擴大保障風險范圍和養殖品種。這些法律既明確了漁業保險經營機構的法律地位,又明確了政府支持漁業保險制度的態度。
目前,我國《漁業法》缺少對漁業保險的規定。《農業法》已經提及了農業保險,而《漁業法》沒有提及漁業保險,可以在修改《漁業法》的時候,加入養殖保險的內容。國家應盡快制定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時改變政策性海水養殖保險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二)創新海水養殖保險產品,嘗試引入區域產量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
針對海水養殖保險容易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可以嘗試引入區域產量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
區域產量保險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有效地防范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區域產量保險按照保險標的的生產區域進行風險區劃,并對各個風險區劃內實行不同的保險費率。目前區域產量保險主要應用在陸地種植物。我國海域遼闊,從南海到黃海,海水養殖區域氣候、水文條件差異大,自然災害的發生率和災害損失率在時空上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按照海水養殖業地域分布規律,實施區域海水養殖保險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以美國和韓國為例,美國的具體做法是首先由保險公司確定每個縣的保險費率和保險責任。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險責任的依據分別是該地長期平均收獲量和長期平均每英畝損失。根據具體數字,將每個縣劃分為5 到10 個不同的保險責任區;然后依據生產風險水平的不同,劃分不同的費率。在劃分費率區時,為了保證區域保險健康穩定的發展,保險公司可能會將一些地區和農戶列為不適宜參加區域產量保險的范疇。韓國的養殖保險設計得也比較科學,他們把全國水產養殖分為12 個區,這12 個區養殖風險不一樣,故賠付率不一樣。免賠率又分為四檔(10%、20%、30%、40%),不同的免賠率對應不同的費率。韓國根據不同養殖區域、免賠率,把保險細化。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氣象指數保險是指把一個或幾個氣候條件(如氣溫、降水、風速等)對農作物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產量和損益。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為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農產品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氣象指數保險合約有以下優點:第一,減少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氣象信息是公共信息,保險人和投保人都處于信息對稱的狀態,因而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第二,降低了管理成本。氣象指數保險按實際天氣事件支付,減少了監管成本,有利于提高理賠速度。第三,能夠大范圍分散風險。氣象指數保險合同購買者包括農民、農業貸款者、農產品交易者等組織和個人,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分散農業風險。因此,保險機構可以嘗試推出以風暴潮、赤潮、海浪、海冰等為觸發條件的氣象指數保險來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滿足海水養殖保險的需要。
(三)加快海水養殖保險方面的人才培養
與陸地上種植、飼養的動植物相比,海水養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復雜性。它不僅受水質、溫度、海流等自然因素影響,還受到養殖環境、養殖品種和養殖技術等因素影響,勘察、理賠的專業性較強。經營海水養殖保險需要既懂得保險經營管理技術和業務運營流程,又懂得水產養殖方面的復合型人才,而現階段海水養殖保險方面高素質復合型風險管理人才較少。因此,高校和保險公司可以架起合作的橋梁,共同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四)建立海水養殖巨災風險的保障機制
由于我國海水養殖領域遼闊,某一區域面臨的巨災風險具有同質性。為了避免保險機構因為巨災導致虧損,除了運用再保險手段外,國家應盡快建立巨災風險的保障基金。巨災保險基金可以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第一,政府財政出資,并由財政部統一撥發;第二,地方政府的支農資金;第三,通過巨災債券等方式籌集的專項基金。同時,應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管理制度,保障基金的合理、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