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鋒
河南省商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商丘 476000
有關寄生蟲病的防治,健康教育是一種重要的防治手段,為提高全社會對寄生蟲病的防治,為探討健康教育對寄生蟲病防治的影響,該研究選取該市某大學2011級新生,根據KABP調查標準,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現總結如下。
選取該市某大學2011級新生,共有1 703人,調查人數為1 399人,約為總數85.86%。
根據KABP調查標準,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由擔任寄生蟲相關知識教學的教師組成調查小組。在進行調查表發放時,向學生作簡單解釋,并當場收回,整理、分析數據[1]。
學生的家居環境、家庭經濟專刊、今后期待教學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共設置10道題,以單選題形式調查。
學生對于寄生蟲病的常規防治知識、信念、態度、健康教育、行為實施情況。共設置40道題,35道題以單選題形式調查,5道題以多選題形式調查[2]。
基本情況:某大學共招新生1 703人,調查人數為1 399人。在調查對象中,母親文化在大專程度以上者約21.38%,父親文化水平在大專程度以上者約28.43%,雙親文化水平在大專程度以上者約13.28%;每月生活費少于300元者約53.72%,農村學生者49.23%,學生經常從事田間勞作者有27.36%。針對寄生蟲教學,今后希望以傳統方式教學者6.98%,希望以多媒體技術方式綜合教學者93.02%。
知曉情況調查:學生對于寄生蟲病的相關防治13項知識中,有8項<50%。見表1。
態度與健康教育形成情況調查:健康教育中的14項內容,形成率有6項<50%。見表2。
健康行為調查:行為13項內容中,形成率有2項<50%。見表3。

表1 寄生蟲病的常規防治知識知曉結果

表2 寄生蟲病的防治信念與健康教育形成情況
寄生蟲存在于宿主體內,進行發育生長,然后繁殖,其需要物質均來源宿主,寄生蟲的數量越多,奪取機體的營養就越多。寄生蟲所依附的器官、部位與鄰近組織,可產生壓迫、損害作用。寄生蟲所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物、分解物,均含有毒性作用,對宿主的危害極大,是危害宿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寄生蟲存在于宿主體內,經常會對宿主進行誘導,出現超敏反應,損害組織,以達到致病的目的。因此,人們必須加強對其防治[3]。

表3 健康行為形成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水源管理,避免水源污染;不隨地大小便,加強糞便無害化處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農村應推行糞便無害化處理,在田里工作時須穿上鞋子;加強家畜管理,城市不養雞、鴨、鵝。
該次試驗對某大學2011級新生調查,結果顯示,開設有健康教育課程約80.74%,針對寄生蟲病開設健康教育課程約40.53%,學生對于寄生蟲病的相關防治13項知識中,有8項<50%。健康教育中的14項內容,形成率有6項<50%。行為13項內容中,形成率有2項<50%。這說明,針對寄生蟲病的防治,我國多數中小學的健康教育不夠重視,教學效果較差。因此,需加強媒體、學校、社區與家庭的健康教育,以改進寄生蟲病的健康教育。
[1]張倩,陳穎丹,許隆祺,等.寄生蟲病綜合防治5種健康教育傳播方式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23(5):510-514.
[2]孫建國,胡永華,胡桃,等.西南地區兩省寄生蟲病健康教育KAP現況調查[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7,19(6):451-453.
[3]朱名勝,楊全芝,宋明華,等.鄖陽醫學院藥護學院大學新生常見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醫學動物防制,2008,24(1):22-23.
[4]陳德珍.金湖縣人體重要寄生蟲病防治效果[J].中國校醫,2009,23(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