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倩,劉厚鳳
(山東師范大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城市中高大建筑的數量和高度也與日俱增,這些建筑顯著改變了城市的風環境。一方面高大密集的建筑群,降低了城市的通風、自凈能力,加劇了在低風速條件下城市的空氣污染和熱島效應;而另一方面在風速較大時,高大建筑周圍會產生局地強風,影響到行人的舒適與安全,引出行人風環境(Pedestrian Level Wind Environment)問題[1,2]。對于建筑物周圍風場情況的獲取通常來自三種方法:現場監測、物理風洞模擬和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3]。現場監測費時費力,物理風洞花費較高而且我國目前物理風洞實驗室較少,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數值模擬了解建筑物周圍風場成為趨勢。
山東師大新校區綜合教學樓是新校區的主要教學樓,教學樓風環境跟同學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建筑主體分為A、B、C、D、E5個區,每個區域通過3層以上的走廊連接,相互連通。教學區為5層建筑,樓高約20m。教學樓處于校園西北部,四周寬闊,周圍無明顯遮擋物,因此運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建筑物局地風環境有良好的適用性(圖1)。

圖1 教學區樓體示意(東北視角)
建筑物周圍風場的數值模擬是將建筑物致于流動的風場中,以流動風的質量守恒方程、動量守恒方程、湍流輸運方程作為控制方程,采用離散化的數值方法獲得風場中離散風壓的解,可以確定出風場內建筑物表面的風壓力值,同時獲得流暢中其他相關的物理量狀態值。本文以fluent軟件包為平臺,對綜合教學樓周圍風流場進行數值模擬。
教學樓本身體型不規則,四周較開闊,無明顯遮擋物。在CAD中按照建筑物原尺寸建立三維物理模型,避免尺寸效應可能對結果產生的影響,并將CAD中的物理模型導入到fluent6.2的前處理模塊gambit中。
位于大氣邊界層中的建筑物,當風對其繞流時,處于一個完全開口的流動風場中,但風對建筑物作用的影響有一定的范圍,在數值模擬時可以給定有限的三維計算區域,并確定計算區域各邊界的邊界條件,以模擬實際的流動風場。計算流域的確定需要考慮到計算量,計算流域越大,網格越多,計算耗時越長,對計算機的配置要求越高。然而計算區域過小則會導致模擬失真。本文方案一入口距建筑物4~5h(h為建筑物高度)的長度,出口距建筑物9~10h,側面及頂面距建筑物5h的方案確定計算區域,總范圍為450m×280m×120m;方案二入口距建筑物5w(w為建筑物長度),出口距建筑物10 w;側面距建筑物5d(d為建筑物寬度),頂面距建筑物5h確定為計算域,總范圍為2400m×880m×120m。
為了避免計算時計算機出現內存不足的錯誤,將整個計算區域劃分為4個區域,分別進行網格劃分。網格的類型和數量對計算結果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非結構網格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易于網格的自適應,因為建筑物的體型不規則,因此采用非結構網格對其周圍流域進行網格劃分。方案一得到網格總數1658929,EquiAngle Skew 小于0.83,Aspect Radio為3.4∶1小于5∶1,網格質量良好以交付fluent計算;方案二得到網格總數2285771,EquiAngle Skew小于0.82,Aspect Radio為3.9∶1小于5∶1,網格質量良好可以交付fluent計算。
計算流域的入口邊界條件采用velocity-inlet(速度入口邊界條件),入口速度1.6m/s,入流風向為西北風;出口采用outflow(完全發展出流邊界條件),計算域側面采用symmetry(對稱邊界層,定義靠近壁面速度為0),建筑物表面及地面故采用無滑移壁面條件,即壁面處流體速度為0。
k-ε湍流模型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湍流模型,standardk-ε湍流模型采用布西內斯克渦湍粘度假定,由Lauder和Spalding在1972年提出的。目前國內外很多學者成功地運用標準k-ε兩方程模型模擬建筑風場,并取得了滿意的結果[4,5]。
數值模擬依據的控制方程是連續方程(質量守恒方程)和N-S方程(動量守恒方程),不考慮熱交換,所以屏蔽能量方程。流體介質為空氣具有不可壓縮行,密度為常數,材料參數使用默認缺省值。
將不同模擬方案的模擬結果與2011年春季在教學樓附近的風場監測實驗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模擬的點位風速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而方案二的模擬精度要高于方案一。用spss分析軟件分別對方案一及方案二模擬數據與實測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置信區間為95%,結果方案一與實測數據P值為0.013小于0.05,方案二與實測數據P值為0.092大于0.05,所以說明方案一模擬數據與實測數據差異性顯著,方案二模擬數據與實測數據差異性不顯著(圖2)。

圖2 不同點位模擬風速與實測風速對比

圖3 教學樓區域2m高風場模擬
教學區2m高風場模擬結果見圖3(為了圖片清晰,截取建筑物周圍局部)。從圖3中可以看出,風對教學樓繞流,形成復雜風場。在上風向距建筑物約200m的位置,風向由西北風轉變為北風,在下風向500~600m位置,教學樓對風的影響基本消除。在A區西側,由于來流風和A區南側的通道由東向西的大風,形成逆時針和順時針兩個湍窩,風向較為復雜但風速都較小。在E區的東南角(建筑物尾部),因風場突然開闊形成大風,而且風向由北向西變化,并在E、D區南側形成一個大的渦流,導致在C區西部風向變為南風或者西南風。受E區南部湍窩的影響,在D區與C區之間的通道與C區和A區之間的通道風向相反,變為由西向東。教學樓東側的大風由C區廣場進,在C2區南部形成順時針漩渦,容易導致污染物的聚集。在C區廣場,由于B區東側和B、C區之間的通道的大風相互作用,在B區南側形成一個大的順時針漩渦和一個小的逆時針漩渦,形成復雜風場。
總之在教學樓C區廣場及E、D區南側分布著范圍不同的空腔區和小風區,不利于通風,會導致污染物的聚集;在A區迎風尖角部分、C區B區之間的通道以及B區的東北角均會形成局部的高風區;這與楊德江[6]等人研究結果一致。基于1980年Visser關于室外熱舒適的研究結果,建筑物周圍行人區1.5m處風速v<5 m/s是不影響人們的正常室外活動的基本要求[7],若遇到大風天氣,在教學樓尖角極易形成風速大于5m/s的局部大風區域,給人的生活帶來不便,更甚至吹落墻磚,造成事故。
(1)對于大跨度外形建筑物,建筑物長、寬大于建筑物高度,不能單純的將計算域尺度按照高度來確定(15h×10h×6h),要按照長度寬度的尺度來調整計算域(15 w×10d×6h,其中w為建筑物長度,d為建筑物寬度,h為建筑物高度),調整之后計算精度明顯提高。
(2)當入流風方向為西北風,來流風向為1.6m時,風向在上風向距教學樓200m位置處又西北風變為北風,在教學樓區域風向、風速均發生變化,形成復雜風場,在C區廣場前面形成空腔區,而在迎風面的建筑物尖叫部分會形成局部大風區,在下風向距教學樓約500~600m的位置,教學樓對風的影響基本消除。
[1]Isyumov N.A Study of the pedestrian level Winds for the Canary Wharf Project[R].London:Engineering Science Research Report,BLWT-SS16,1986.
[2]Bottema M.A method for optimization of wind discomfort criteria[J].Build Environ,2000(35):1~18.
[3]黃 瑩.基于fluent軟件的建筑物風場數值模擬[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4]Jiang Xinbo,Liu Zehua,Liu Yuanquan.Air environment in a laboratory animal room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differentials[C]//The Fifth 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Guilin,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9.
[5]Jiang Xinbo,Liu Zehua,Harunori Yoshida,et al.Pressure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a laboratory animal room[C]//Maximiz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mfort (Part 2),Shenzhen,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6.
[6]楊德江,荊 平.小區規劃方案的大氣流場模擬及環境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31(9):147~150.
[7]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