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街道辦事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潛能達到一個極限的狀態,如果還是按照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的話,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不會有更大的突破,反而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問題的產生。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一方面能夠緩解資源、環境和農業發展之間的尖銳矛盾,另一方面還能夠逐步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就目前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一邊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另一邊的問題誠然也顯得非常的尖銳。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1)土地沙漠化加重。我國土地沙漠化愈發嚴重,把1994年和現在的數據進行比較的話,全國的沙漠化面積從原來的159萬km2達到現在的262 km2,其沙漠化的擴展速度也在不斷地加快,當前我國已有493萬km2的草地和393萬km2的耕地遭受到沙漠化的嚴重威脅。
(2)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有50億t的土壤流失大概占據了全球流失量的五分之一,居于世界首位。當前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占據我國國土面積的38.2%。
(3)土壤鹽堿化擴大。致使土壤鹽堿化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合理農田灌溉,二是過度放牧。據有關數據顯示土壤鹽漬化的面積達到0.99億km2。與此同時,土壤鹽堿化的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
2.自然資源迅速遞減。(1)生物多樣性角度。據有關數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目前約有4600多種高等植物、430多種脊椎動物處于一種瀕危的狀態,大概有200多種高等植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2)水資源角度。我國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南多北少,南方水量充足且集中,但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8%;而對于北方來說,北方干旱少雨,但是耕地面積比南方大,這樣的狀況給我國的農業帶來了相當大的損失。
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是把循環經濟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貫徹于整個過程,無論是推廣還是應用;該體系對于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減少資源消耗、減低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具有顯著的意義。其實質是:以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為原則,以經濟效益為動力,把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這兩者作為導向,遵循“5R”法則,其法則具體為: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再回收原則(Reeovery),即要求將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棄物再分類進行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則(Remanufacture),即采用先進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修復和改造報廢產品。
如:養雞場的雞糞用來喂池塘里的魚,還可以用來施肥,作為農家肥種菜;水稻田還可以用來養殖龍蝦,充分利用資源。
上述例子就表明優化農業產生到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來達到促進物質的循環使用和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的目標。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對我國的三大產業的大循環提出了要求,把一切和農業相關聯的產業經濟活動組織成為一個模式,繼而成為一個閉環的流程,這個模式是:自然資源一成品一廢棄物一持續再生資源”,從這個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切能源和資源的投入都實現了各自的價值,其利用率達到最高,其中的農業產生經濟發展對自然與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樣的實例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常見:釀酒后的酒糟本是廢物,卻變成了養魚的好飼料;魚塘的塘泥對葡萄樹來說又是上好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來釀酒,葡萄園可以用來從事生態旅游。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概念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建設的完美融合,有效地彌補了綠色產業所強調的安全消費而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浪費。在我們的顯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人及家畜的糞便——發酵產生沼氣供家庭的用火用電——發酵的剩余物是好的肥料——肥料可以供作物生長——作物供人畜食用。
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是一項復雜綜合性系統工程,它包括了三個層面:農戶層面一生態園區層面一區域循環農業層面。
1.農戶層面。獨立的農戶在進行農業勞作的時候,除了追求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之外,還應該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目標,提高有限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率。
2.生態園區層面。建立一個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循環使用和分享自然資源。這個農業生態園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甚至于擴展到服務業和工業,在廢棄物的交換和循環利用和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協作的基礎之上,從而呈現為一個網狀的產業系統。
3.區域循環農業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政府應該擔任起自己的表率作用,對于條款和政策這方面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在百姓認知觀這塊應該培養其健康環保意識,同時還應鼓勵綠色農產品的優先采購和進入市場。
構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大的國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既可以節約資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已經存在的生態問題要采取相應的策略予以解決,更為重要的是盡可能地減少危害性的生態問題的再次發生。
[1]李莎莎.循環農業模式設計與動態評價研究[D].南昌大學,2009.
[2]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環農業發展研究—以武漢銀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例[D].華中農業大學,2010.
[3]金晶,曲福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6(6):57一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