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燊 四川大學商學院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是自我資金的運用,對于融資,中小企業成長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風險由大到小,收益由小到大。這樣的成長過程決定其融資需求大型企業大相徑庭。但是當今金融市場中存在嚴重的逆向選擇問題,即大企業有穩定的收入,得到國家的支持;中小企業勇于創新,因為審批認定,程序繁瑣成本高多采用沒有得到國家或權威部門認證的新技術,風險不好控制,從正規途徑難以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無論是流動的還是固定資產的,也就沒有了成長的有機動力。所以融資環境是中小企業環境影響因子之一,本文以四川地區中小企業為視角,通過對一百多家四川地區中小企業與相關融資機構的調查走訪,去探究四川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狀況。
關于企業目前的融資方式和是否存在困難這個問題,超過七成的中小企業認為自身在融資方面存在問題。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大多以內部融資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以滿足日常生產經營和進行再投資的需要。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有擴大的想法,運營資本遍有更高的需求,自有資金難以滿足其發展需要,銀行透支成本很高,這時就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解決夸張問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滬深證券交易所均設置了較高的進入門檻,且成本費用很高,絕非一般中小企業能夠承受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二板市場,也不能解決大多數該類企業的融資問題;而政府對發行企業債券的嚴重限制,更使得許多企業可望不可及。
針對四川中小企業融資,筆者特地走訪了四川某些銀行中小企業借貸中心與西南地區某些融資擔保公司,采訪有關人員,了解到了具體情況:
對于銀行,對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有一套非常嚴格的信用評級制度,還有多次的風險調查程序以及一系列復雜的認定程序。銀行也是企業,也需要盈利,所以中小企業并非銀行的主要潛在客戶,其經營狀況及發展潛力、還貸誠意與能力、經營環境與財務風險與大型企業相差甚遠,在與各大銀行在貸款博弈中,處于信息劣勢方。銀行為了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提高收益,設計各種制度和規定來保證自身利益無口厚非。四大銀行程序正規繁瑣,使缺少社會關系的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但程序稍微簡單的相對小的銀行存在很多不正規的操作,使得企業貸款實際貸款成本十分高,讓其難以承受。
銀行不愿給中小企業貸款,是因為不愿承擔風險;為了降低銀行風險,擔保機構應運而生。
對于擔保公司這種擔負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職能的專業機構。當企業自身無力提供足夠擔保信息時,其作為第三方來承擔一定的風險和責任;從而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銀行資金向中小企業順利流動。信用擔保業誕生的根源便是為了化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從微觀角度看,信用擔保本質是銀行將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轉嫁給擔保公司,銀行的貸款風險得以轉移,中小企業得以順利融資及擔保公司憑借自身風險管理的能力分散風險的過程。單個中小企業由于勢單力薄,往往必須被動接受銀行苛刻的貸款條件(如唯一貸款銀行、存款保證額等等)以實現融資。擔保公司則可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爭取在與銀行融資貸款的主動地位。
雖然擔保公司的門檻比銀行略低,但是也有成體系的風險評估程序。所以擔保公司對中小企業客戶也是十分謹慎的。而部分企業會以或有收入“買通”擔保公司、利用監管漏洞等非正當手段,獲得貸款。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也深受宏觀政策影響。政府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者,也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承擔著重要責任。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是針對部分產業,針對政府的扶持是否有效,根據調查結果,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受益的行業大多自身發展潛力就較高,經營環境較好,而那些真正融資困難的行業卻沒有得到扶持,所以為中小企業提供管理咨詢、融資建議、信用擔保、信息服務拓展融資渠道,健全信用擔保機制仍需政府從宏觀層面多行業予以支持。
金融資源是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在生存經營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對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需求。對于四川中小企業來說,資金來源無非是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兩個方面。經過調查目前四川地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現象,資金管理理念缺乏,融資難問題持續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