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法學院 周苗苗
根據UCP600第二條中對信用證的定義“:Credit means an y arrangement, however named or described ,this is irrevocable and thereby constitutes a definite undertaking of the issuing bank to honour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即信用證意指無論其如何命名或描述的一項約定,該約定不可撤銷并由此相當于開證行對于相符提示予以付款的明確承諾。修改后的UCP600第三條明確了“A credit is irrevocable even if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o that effect.”即信用證是不可撤銷的,即使信用證中對此未作指示也是如此。此條刪除了可撤銷信用證的存在,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可撤銷信用證的爭議,減小了受益人的風險。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為信用證關系的核心關系,也是最為重要的關系,研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信用證制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用證項下的基本當事人有三個:開證申請人、開證行和受益人。其他的關系人如通知行、保兌行等,并不是在所有的信用證支付過程中都存在的。
英文即“Applicant”,在UCP600原文中表述為“Applicant means the party on whose request the credit is issued.”申請人意指申請開立信用證的一方。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開證申請人即貨物買賣合同中的買方,以買賣合同為基礎,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并在開證行嚴格履行了作為受托人的義務之后償還開證行已經對外墊付的款項,承擔開證行在其指示下行事的一切法律后果。
英文即“Issuing Bank”,在UCP600中的定義為“Issuing bank means the bank that issues a credit at the request of an applicant or on its own behalf.”開證行意指應申請人要求或代表其自身開立信用證的銀行。開證行作為開證申請人的受托人,有義務嚴格按照開證申請人的授權行事,有權利按照UCP600的規定獨立的進行審單,并在單據符合要求時無條件的向受益人付款。
英文即“Beneficiary”,在UCP600的原文表述是“Beneficiary means the party in whose favour a credit is issued.”受益人意指開立信用證中受益的一方。受益人即貨物買賣合同中的賣方,其對開證行有一項保證義務,即其必須提交真實不虛的單據(參見UCC第5~110條,王江雨翻譯《美國統一商法典信用證篇》,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7頁),并享有提交合格的單據后取得開證行無條件付款的權利。
英國著名學者H.C.Gutteridge和Mauice Megrah在“The Law of Bankers’ Commercial Credits”一書中寫到:“信用證與其他所有合同受相同的基本法律原則管轄。”這種理論曾經得到許多美國和英國的大法官們的支持。根據要約與承諾的規定,承諾一旦作出,合同即告成立。即如果受益人的交單構成一項承諾的話,按照要約與承諾的理論,信用證所形成的合同在受益人履行完信用證條款向銀行交單時成立,那么受益人在交單前是沒有保障的,無法利用信用證的固有優勢。因此相對主流的觀點認為,不可撤銷的信用證一旦到達賣方之手時,賣方和開證行之間的合同即告成立。這一觀點尤其得到美國法院的認可。
徐冬根教授認為,開證行一旦向受益人開立了信用證,則在信用證到達受益人之時,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就形成了對雙方都有拘束力的合同。這種合同是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一項獨立的合同,既獨立于交易雙方訂立的買賣合同,也獨立于買方與開證行之間根據開證申請書成立的合同。開證行應當按照開出的信用證的條款對受益人承擔付款義務,受益人也應當按照信用證的條款的要求交付合格的單據,開證行在受益人交付符合要求的單證后承擔保證付款的責任,且一經付款,不得向受益人追索,除非有明確的證據能夠證明受益人故意利用開證行的開證錯誤。開證行若因自身差錯給受益人造成損失需要賠償時,賠償的范圍也僅限于跟單匯票或發票的面額加利息及開證費用。
中國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信用證專家小組成員之一的李金澤先生也持這種觀點。他認為開證行開立信用證并送達受益人且受益人接受了信用證之后,即確立了雙方的法律關系,信用證成立了開證行和受益人之間的一種獨立的合同。
鄧旭教授主張信用證為單方行為,因此他認為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是因開證行致單方行為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根據UCP600第7條b款的規定:從信用證開立之時起,開證行具有不可撤銷的付款責任。由此可見,信用證對開證行產生拘束力的時間始于信用證的開立之時,而非到達受益人時,對于受益人提出異議與否,并不影響信用證對開證行的效力。開證行一旦開立信用證,即受其約束,同時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即告成立。假如受益人對開證行開出的信用證條款有異議,是不能直接向開證行表達的,因為信用證是單方行為,即開證行在信用證關系中自身單方作出負擔義務的承諾,所以其不必承擔按照受益人的要求修改信用證的相關義務。
這是伏軍教授的觀點。他認為雖然信用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存在著多個合同關系,但是如果以合同關系來解釋信用證交易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將會與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存在內在沖突。首先,在合同法尤其是英美法中,合同成立不可缺少的要件之一即為對價(或約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對價即無合同”。但是信用證受益人在獲得開證行對付貨款的同時,并未就此提供相應的對價,對于提交信用證條款中規定的單據也只是形式上的條件,開證行只負責審核單據表面,只要單據合格,開證行就要無條件地支付貨款,并不需要親自考察合同下的交易履行情況,即不能“透過單據看合同”。因此,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缺乏對價要件。其次,合同的成立包括要約與承諾兩個過程,而合同法規定在合同訂立過程中要約人可以在受要約人作出承諾之前撤銷要約。但是根據修改后的UCP600中第三條的規定,信用證都是不可撤銷的,這顯然違背了合同的訂立規則。伏教授對此還引用了吉姆·麥肯建造承包公司訴佛羅里達州雷克郡案中薩瓦亞大法官的判詞,即“信用證由三個獨立的約定(agreement)組成:(1)開證申請人與受益人間的基礎合同(underlying contract),信用證據此開立;(2)開證申請人與開證行之間的合同(contract),開證行同意開立信用證;(3)信用證本身是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約定(agreement)。此處agreement,約定,指兩人或多人就其過去或將來實施行為相關的權利義務等形成的雙方合意。該詞既可用于指無對價的非正式約定,也可指有對價支持的合法約定,而合同一詞僅用于指后者,故凡合同均為約定,但并非一切約定均為合同”。
這一理論是由美國法學家Finkelstein在其所著的《商業信用證的法律問題》中提出的,并在“Pan American Bank ffamp; Trust Co. V.National City Bank”一案中得到了應用,他認為開證行開出信用證是與受益人之間建立一種保證合同關系。
美國法學家Macurdy提出了兩個著名的理論,即權利轉讓與債務更新說。其中權利轉讓說認為:買方和開證行所訂立的合同中的權益——銀行接受單據并付款,在合同成立的同時,以開證行開出信用證并通知的方式,將權益由買方轉讓給賣方。這一理論也曾得到許多判例的支持。
這一理論是由法國學者Escarra和Stoufflet提出。他們認為信用證交易是一種為第三人的利益而訂立合同的商業慣例。開證申請人和開證行以訂立合同的方式約定將賣方(第三人)作為他們之間合同的受益人,由開證申請人和開證行在合同條款中約定由債務人(開證行)向合同的局外人(賣方)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在局外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其提交合格的單證后無條件地兌付貨款),該第三人作為合同的受益人,他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要求債務人履行合同,如果債務人違反合同義務,受益人有權向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者請求損害賠償。第三人也享有以自己的名義向債務人起訴的權利,通過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還存在不得自食其言說、受信托人說、買方作為賣方的代理人說等其他理論,但因并不是主流觀點或者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因而在這里不作詳述。
首先,對于要約與承諾說和獨立合同關系說,兩者都將開證行與受益人牽扯進了某種約定中,無論說這種約定是以何種形式命名的: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不可撤銷的信用證到達賣方之時,賣方和開證行之間的合同即告成立。然而,信用證的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并沒有訂立合同的合意,他們之間也就沒有所謂的合同關系。而且如果將信用證本身看做一種合同,當事人雙方分別為開證申請人與開證行,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開證行既沒有向受益人發出要約,受益人亦沒有向開證行作出承諾。即使把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看做是要約與承諾關系或是獨立合同關系,那么受要約人是可以作出接受、不接受或是還盤的,而在信用證慣例中則沒有允許受益人直接向開證行做出此類回復,若需要改動,只能通過開證申請人向開證行作出。故不能稱這種關系為要約與承諾或是獨立合同關系。
其次,對于賣方債務擔保說,根據保證合同的原則來看,保證人處于從債務人的地位,而且保證人擁有先訴抗辯權、債務抗辯權,只有當對主債務人(賣方)強制執行清償無效后,才能由保證人出面清償。若把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看作是一種保證合同,將完全顛覆信用證交易的根本優勢和存在價值。
第三,對于權利轉讓說,存在著兩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首先,信用證在開立時,是由開證行直接開給受益人,并不存在轉讓過程。其次,假如是信用證項下權利的轉讓,根據民法上債權轉讓原則,第三人(賣方)不可能享有超過原合同中債權人享有的權益。而信用證的保障付款的功能中規定了開證行不能以使買方破產或者喪失清償能力來對抗受益人的付款請求,這就使得權利轉讓與信用證的慣例產生了沖突。由此可見,受益人的權益不可能是由買方轉讓來的。
綜合上述分析,本文更傾向于將開證行與受益人的關系界定為支付承諾說與為第三人的利益而訂立的合同說這兩者的融合,因為這兩者既相互有穿插,又各自有契合與超出的部分,假如能將其有機融合,則能更好地界定這種法律關系。對于支付承諾說,將信用證的開證行向受益人付款看做一種單方的法律行為,認為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對于付款的行為并沒有直接達成合意,而是通過類似中間人角色的開證申請人將他們兩者聯系起來。這其中存在兩個合同,一個是基礎交易的合同,及買賣雙方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另一個是買方基于基礎交易的合同向開證行申請開立信用證的合同。因此在信用證開立之前,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并不存在任何關系。開證行之于受益人,是一種有條件的支付承諾。然而開證行的這種承諾并沒有直接通過與受益人達成合意,而是通過開證申請人與開證行約定,在一定條件下開證行要兌現支付承諾,這與保險合同有些類似,非合同當事人的賣方作為受益人享有要求開證行在一定條件下兌現支付貨款承諾的權利。但這與嚴格意義上的為第三人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又有一些差別,即開證行兌現承諾不以開證申請人本身履行合同的因素為基礎。假如申請人沒有向開證行支付約定相應的款項,或是倒閉、喪失付款能力,開證行仍需向交付了合格單據的受益人兌現支付承諾,而不能以前述理由對抗受益人。
[1] 金賽波,李健.信用證法律[M].法律出版社,2004.
[2] 徐冬根.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李金澤.UCP600適用與信用證法律風險防控[M].法律出版社,2007.
[4] 鄧旭.跟單信用證法律與實踐[M].學林出版社,2010.
[5] 伏軍.英美信用證案例選評[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