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松
摘 要: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而且,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以往的“應試教育”已經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了。所以,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學會主動地去獲取豐富的知識,提升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能夠在高效的課堂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科學;初中;高效;全面發展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我們過于注重學生的考分和教師的講解,一般采用題海戰術的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效率較低,學生的積極性較差。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促使學生的素質水平得到全面地發展和提高。
一、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1.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問題是科學的心臟,只有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科學才能逐漸得到發展。但是,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問題意識已經被逐漸磨滅了,學生缺少主動探究的意識。所以,作為一名科學課教學的教師,我們要有意識的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不斷地練習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有關“力”的內容時,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理解力的三要素。所以,在導入課時,我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兩個物體互相接觸就一定有力的作用;②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沒有力的作用;③兩個物體相互作用,一定有一個物體受力,另一個物體不一定受力;④兩個物體互相作用,這兩個物體同時是受力物體,也同時是施力物體。引導學生進行猜測,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思考的環節當中,在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之后,教師要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正文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逐漸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2.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對科學探究的設計力求反映提高科學素養的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圍繞各部分的具體內容目標設計各種形式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探究活動,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不難看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從學生的已知經驗出發,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并使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提高和發展。
如學習有關“壓強”的內容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了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裝滿水的瓶子在側壁扎一小孔水會射出;掛東西的吸盤能貼在墻上;用手按皮膚,手指對皮膚有壓力,皮膚被按進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等等。這些現象都是我們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情境,而這些熟悉的情境,恰恰說明了我們身邊處處有壓強,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科學,逐漸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以學生為中心,展示學生主體性
初中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而,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1.實施小組自學,提高學生主動性
小組學習是課改以來廣大師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恰當的小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自學的作用,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進而,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時,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動,好奇心、求知欲強。加上,光的折射現象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熟悉的,所以,將這節課設為小組自主學習,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高效課堂的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了避免一些小組蒙混過關,我在下課前十幾分鐘,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如:光從水中進入空氣時(BD)
A.光的傳播方向一定發生改變
B.光的傳播速度一定發生改變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折射角有可能等于入射角
設置檢測試題的目的是為了真正發揮小組自學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在小組自學的過程中,真正地鍛煉自己的交流能力,調動自學意識,進而,在實現高效科學課堂的基礎上,也促使學生得以健康發展。
2.借助自主實驗,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不斷發展是以實驗為推動力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認為,科學實驗又不是必考內容,即使是加入中考分數,但是,那些實驗試題也是非常容易完成的,只要在考試之前突擊一下就可以了。其實,實質上并不是這樣的。實驗不僅僅是科學課的一部分,它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科學知識,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所以,在科學課堂上,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逐漸實現高效的科學課堂。
例如:在學習“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我為學生準備了電源、電流表、電壓表、定值電阻、開關、導線若干、滑動變阻器等實驗器材。要求學生按照教材中電路圖鏈接實物,并讓學生通過記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識數,找尋其中存在的規律,從而得出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科學課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形成保護自然的意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所以,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實現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建方.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效率的策略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
[2]劉領.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大佳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