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運城鹽化中學,山西 運城 044000)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點。”意思是高明的教師的教學,在于善于引導;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而“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理念,不僅關注中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關注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它主要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獨立自主地探索疑難問題的學習方式。與傳統教學“滿堂灌”、“接受學習”相比,它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
從內涵上講,“探究”與“學習”兩個詞語在中文中原本就存在,但在我國最早并未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探究學習”一詞。“探究學習”最初由英語“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英文“inquiry”一詞,有“質疑、詢問、查究”等多種含義。因此,“探究學習”同樣具有多種層面的意義。在教育學中,人們公認“探究學習”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學所作的報告《作為探究的科學教學》(Teaching of Science of Enquiry)中首次提出的。他提出“探究學習”是指這樣一種學習活動:“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有的學者認為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獲得科學素養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所展開的學習活動。它既是一種學習觀念,又是一種學習模式。”[1]還有的學者認為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以探究者、研究者的主體角色,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對所學知識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從而完成知識的遷移、探索運用、實現目標的學習過程。[2]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探究學習具有全程式特點,即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他們不但在課堂上的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還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探究;二是探究學習具有自主能動性特點,即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改變以往的“要我學”,而是主動地“我要學”,課堂中知識的獲取是通過中學生主動探索構建起來的。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他們體驗了數學研究的過程和創造的激情,同時提高了發現、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三是探究性學習具有發現性(或創造性)特點,即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過程,不再限于接受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主動運用探究的方式,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出來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發現”。
探究學習的理論依據:皮亞杰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即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現階段,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數學學習方式。探究學習作為一種促進學生身心成長有利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標準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環節之一。[3]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教師徹底摒棄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式,探究學習并不排斥講授法、回答法以及各種形式的練習[4]。我們應該認識清楚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見下表1)的優缺點,以便更有效的落實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探究學習與傳統接受學習的比較表1[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探究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但運用不好,有可能使課堂熱熱鬧鬧但是目標不明確,效果反而不好。
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一下四個方面: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這一步相當于對教材的補充與開發,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提出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性的、趣味性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內向力。例如,一位物理老師,在課堂上問學生:“把一塊鐵和一塊木頭放在水里,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答:“鐵塊沉下去,木塊浮在水面上。”“為什么呢?”“因為鐵重”“但是鋼鐵的的巨輪也很重,為什么卻浮在水面上呢?”這一問學生的情緒立刻高漲起來。2.初探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主角、主人”的作用。這個過程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他通過閱讀課本,自己先積極解決問題,因為下一步將面臨小組討論,他想要在小組中正面自己可以,自己很優秀。3.合作互助,共析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討論,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看法、成果。這很有利于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會中,大腦積極“動”起來。這樣,學生在一個活潑的課堂學習氣氛中,勇于展示,進而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4.展示交流,探究問題。教師要適時點撥,引導探究的方向。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教師有必要加入到學生的探究中。可以適時引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么?”“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
因此,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知識。課堂中要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關注學生的學情,設計合理的探究問題。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主體”,有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他們抵觸“保姆式”的教育。因此,真正的教學應該從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設置探究問題的數量、深度等。
2.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要相信學生可以。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自己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合作探究同時互相受到激勵、鞭策、鼓舞,形成了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教師也應該從講臺上走下來,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中。
3.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但要正面引導。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從零開始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例如,一位老師讓學生發言《西游記》中比較欣賞誰,有一位同學這樣說:“我比較喜歡白骨精,因為它很有毅力,它為了達到目標屢敗屢戰”,老師接著問“它屢敗屢戰目的是什么”,“為了吃唐僧肉”,“那它是為了一己私利,那我們能學習它嗎”,學生答“不能”。從這個例子,看出,對于學生的一些片面見解,作為老師不能一味鼓掌叫好。
探究學習作為人類內在的一種良好品質,已為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成就。通過探究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更重要的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究和創新能力,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這非常有助于形成他們的批判精神、增強其內在的學習動力。的確,相對于其他的學習方式來說,“探究學習”自身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我們應該積極地利用它為課堂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其他學習方式的徹底否定,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不同學習方式之間的最佳協和狀態,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1]徐學福.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教育科學:2002(3).
[2]秦國周,方達科.網絡環境下探究學習情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M].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6).
[3]王茜茜.新課程改革中的探究學習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2).
[4]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5]夏志清,田水泉.對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審視與比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