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孔 玉 生
(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2001年11月20日,吉姆·奧尼爾在《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個概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06~2008年“,金磚四國”的經濟平均增長率為10.7%。2008年“,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2010年,南非加入以后“,金磚五國”全年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為18%,貿易額占全球總額的15%,國土面積占世界領土面積的26.8%,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88%。截至2011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2萬億美元。然而,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輪番實施使得美元貶值,“歐債危機”持續蔓延使得歐元貶值。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面臨嚴重縮水的風險,外匯儲備如何投資成為一大課題。
中國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與對其他“金磚”四國的進出口貿易之間有何關聯?分析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的進口與出口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尤其是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作用,對于中國進一步開拓金磚國家市場無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與重要的參考意義。
貿易引力模型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的是廷伯根和波伊豪寧(Tinbergen&Poyhonen)。研究顯示,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與其各自的經濟總量成正比(其中,出口國的經濟總量代表供給能力,進口國的經濟總量代表需求能力),而與其距離成反比(雙邊距離為兩國間的貿易阻力)。引力模型最初只有GDP、距離這兩個解釋變量,在后續的研究中,人均收入(Leamer)、匯率(Berstand)、是否屬于同一個經濟組織(Berstand)、人口(Linnemann)、是否擁有共同語言或文化、是否擁有共同邊界等變量被陸續引入模型。[1]國內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分析中國與他國雙邊貿易的決定因素,而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流量、雙邊貿易協定的影響等也是研究的熱點。國內一些學者運用引力模型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加以實證分析,諸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李燕如、胡朝霞與麻昌港[2]運用引力模型的“多國模式”,對1998~2008年中國和東盟六國之間,以及它們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澳大利亞的雙邊貿易流量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從而評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建立對區內貿易的擴大效應;廣西財經學院的王洪濤[3]引入6個解釋變量,構建了擴展型的貿易引力模型,對廣西與東盟雙邊貿易量進行了實證分析;江南大學的吳思敏、詹正華[4]運用引力模型,重點討論了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以何種程度影響區內的貿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單文婷、楊捷[5]利用 2000~2004年的面板數據,建立了包括GDP、人均GDP和距離等變量的基本引力模型,并增加了華人人口、通用華語等變量的擴展引力模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宋冬凌[6]添加了其他36個重要貿易伙伴國進行對比的結果顯示,傳統影響因素如經濟規模、人均發展水平、距離等變量仍有重要影響,而虛擬變量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華人所占比例等因素也不容忽視。貿易引力模型無論在理論基礎、實證檢驗還是擴展運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鄭州大學的丁輝俠[7]則概括了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研究進展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然而,運用引力模型研究金磚國家貿易的只有廈門大學的張文城、孫月玲和王哲瑞,而且2010年張文城等人考慮的是“金磚四國”,分析的是影響“金磚四國”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出口的因素差異,認為“金磚四國”對大部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仍具有較大的出口潛力,但不同國家、不同產品的出口潛力不同。尚無將外匯儲備作為變量引入引力模型進行研究的文章,亦未見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貿易的文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在此方面加以拓展。
李燕如等人采用的變量有:國家i對國家j的出口額與進口額、國家 i與國家 j的GDP、國家 i與國家j的人均GDP、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員資格虛擬變量;吳思敏與詹正華采用的變量有:i國和j國之間的貿易流、i國和j國的國內生產總值、i國和j國的人均GDP水平、自由貿易區內每兩個國家之間的人均GDP差異、以海里表示的區內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單文婷與楊捷采用的變量有:進口國與出口國的GDP、進口國與出口國的人均GDP、兩國人均GDP之差、距離、是否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虛擬變量、是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虛擬變量、是否華語虛擬變量、華人人口、對外直接投資(FDI)以及外交關系。
本文采用的自變量有:比GDP更能反映實際情況的人均GDP(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金磚五國”的外匯儲備、“金磚五國”的領土面積,以及中國到其他“金磚”四國的距離;本文采用的因變量為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的貿易額(出口與進口)。
本文基于2000~2009年的面板數據,其中,其他“金磚”四國對華出口與自華進口的數據出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COMTRADE);“金磚五國”領土面積(SQi)的數據來源于世界地圖冊;中國與其他“金磚”四國的距離(Di)的數據來源于http://www.chemical-ecology.net/java/lat-long.htm;中國的人均 GDP(PGDPt_China)與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PGDPit)來源于聯合國數據統計,價值—美元—人均GDP(當前價格);其他“金磚”四國外匯儲備(FRit)以及中國外匯儲備(FRt_China,單位:億美元)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國際統計年鑒以及聯合國的數據統計(見表1)。
根據計量經濟學理論,本文分別以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的出口與進口為因變量,建立相應的引力模型。
(1)以中國自其他“金磚”四國進口(Ipfrom)為因變量,中國的人均 GDP(PGDPt_China)、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PGDPit)、其他四國的領土面積(SQi)、中國的外匯儲備(FRt_China)、中國與其他四國的距離(Di)為自變量,建立模型如下:

公式(1)的對數形式為公式(2):


表1 變量以及數據出處
(2)本文以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的出口(Epto)為因變量,中國的人均 GDP(PGDPt_C)、其他四國的人均GDP(PGDPit)、其他四國的領土面積(SQi)、其他四國的外匯儲備(FRit)、中國與其他四國的距離(Di)為自變量,建立模型如公式(3):

公式(3)的對數形式為公式(4):

對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的出口與進口均采用混合估計模型,修正權重選擇截面SUR(假設同時存在截面異方差與序列相關)。
采用假設同時存在截面異方差與序列相關,對中國自其他“金磚”四國進口的混合估計模型的結果見表2。
估計方程式為:
擬合優度 R2為0.982644,整體F統計量顯著性為0.000000,表明擬合效果好。從擬合系數來看,LOG(PGDP?)的系數為正,表明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越高,中國自其進口的規模越大。LOG(PGDP_CHINA)的系數為負,表明中國的人均GDP越高,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越小。LOG(FR_CHINA)的系數為正,表明中國的外匯儲備越高,自其他四
國進口的規模越大。LOG(SQ?)的系數為負,表明東盟各國的領土面積越大,中國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越小。LOG(D?)的系數為負,表明中國到其他四國的距離越遠,自其進口的規模越小。
假設同時存在截面異方差與序列相關,對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出口的混合估計模型的結果見表3。
估計方程式為:


擬合優度 R2為0.998356,整體F統計量顯著性為0.000000,表明擬合效果好。從擬合系數來看,LOG(PGDP?)的系數為正,表明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越高,中國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大。LOG(PGDP_CHINA)的系數為正,表明中國的人均GDP越高,對其他四國出口的規模越大。LOG(FR?)的系數為負,表明其他四國的外匯儲備越高,中國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小。LOG(SQ?)的系數為負,表明其他四國的領土面積越大,中國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小。LOG(D?)的系數為負,表明中國到其他四國的距離越遠,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小。
混合估計模型的結果顯示,2000~2009年,其他“金磚”四國的人均GDP越高,中國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大;中國到其他四國的距離越遠,自其進口的規模越小,對其出口的規模也越小,這與預期相同。中國的人均GDP越高,中國對其他四國出口的規模越大,而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越小,這與預期相反,說明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沒有帶動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中國的外匯儲備越高,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越大,說明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發揮出了自其他四國進口的正向促進作用。而其他四國的外匯儲備越高,中國對其出口的規模越小。這與預期相反,說明其他四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并沒有促進其從中國的進口。

表2 中國自其他“金磚”四國進口的混合估計結果

表3 中國對其他“金磚”四國出口的混合估計結果
“金磚國家”不僅不同于西方,而且也不需要效仿西方。五國分布在歐、亞、美、非四大洲,都是地區的經濟領頭羊,均為G20集團成員,都要求一個更加民主和多元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國與印度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為能源大國俄羅斯與巴西注入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印度的工業品生產稍顯落后,中國與其正好互補。之所以叫“金磚國家”還因為五國擁有巨大的國土、自然資源與國內市場,年輕人口可觀,外匯儲備充裕,蘊含著金子般的機會,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投資機會甚多。
因此,可以將中國的外匯儲備更多地用于擴大自其他四國的進口規模;中國產品的出口目的地可以更多地考慮其他四國,中國人均GDP仍會不斷增長,而自其他四國進口的規模仍有挖掘的潛力。
[1]張文城,孫月玲,王哲瑞.“金磚四國”對OECD國家出口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較研究[J].亞太經濟,2010(3):20-25.
[2]李燕如,胡朝霞,麻昌港.CAFTA對區內貿易的擴大效應——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10):102-103,126.
[3]王洪濤.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廣西與東盟雙邊貿易量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0(29):49-50.
[4]吳思敏,詹正華.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J].特區經濟,2006(11):338-339.
[5]單文婷,楊捷.引力模型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的實證分析[J].亞太經濟,2006(6):16-20.
[6]宋冬凌.中國與東盟貿易引力模型研究[J].中國商貿,2010(1):173-174.
[7]丁輝俠.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研究進展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J].經濟經緯,2009(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