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妹
【摘 要】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逐步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化。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復雜。在復雜的新形勢下,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和創新大學生管理工作。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并最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新形勢;大學生管理;優化;創新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40-02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并逐步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教育娛樂方式的改變,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也日益復雜,他們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表現出鮮明的務實性與功利性。學生管理工作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學生管理工作制度落后、管理工作者素質差等現象。如何在新形勢下進行大學生管理,使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優化和創新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現狀與特點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社會利益結構逐步向多樣化發展,高校大學生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徜徉于理想的世界之中,而是更看重實際利益;參加集體活動不再是為了榮譽,而是追求實際的收益。
他們思想早熟,信息化能力強,熟悉運用互聯網,掌握豐富的信息資源但有時也良莠不分。如:早在高考填報志愿前,很多學生加入了我校各地區招生qq群,詢問關于學校專業的事宜,咨詢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便于選擇專業。甚至有些“90后”新生在加校前就通過學校的bbs尋找老鄉,安排進校的向導。但是有些網絡也給90后這一代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出現了大量的“網蟲”、“火星語”、“網戀”等。也有少部分90后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盒虛幻世界無法自拔,產生了消極的學習態度,最終導致學業的荒廢。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生在大學期間剛好處于轉型期,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思想容易受到沖擊,是否觀念不強、判斷標準不一、理想信念不堅定,大學生易用個例否定理論、用極少數現象解讀政策,以發牢騷來發泄對社會、政治和生活的不滿。第二,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脫節。表現為社會責任感淡化、社會公德和傳統文化缺失。 第三,道德判斷標準模糊。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沖擊了大學生傳統的道德觀念,西方倫理與傳統道德產生了沖突。“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開放等大量西方的觀念被大學生所接受。在追逐西方現代觀念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觀念上的思想碰撞,造成大學生道德判斷標準模糊。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化
(一)開拓現有的管理模式,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今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將教育管理模式從“封閉式”轉變為 “開放式” ,以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傳統大學生管理模式過于死板,忽視其自主能力,這樣易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可以讓部分學生參與某些特定的教育管理工作;從傳統的管理主體向管理客體傳遞信息轉變為管理主客體雙向傳遞信息。同時也要加強學生自治組織建設,如學生會、社團管理中心、志愿者協會等。在各團體的組織下,讓學生們參加各種征文、演講比賽以及優秀班級、文明寢室的評比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對教育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力求用先進思想去引導大學生。
面對新形勢的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應隨之改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從培養現代社會新人才的高度,著眼于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及時更新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教育領域,不斷提高教育水平。
(三)學生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隨著互聯網的盛行,網絡正在悄悄改變著90后大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模式,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互聯網幾乎是他們成長的土壤。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就必須緊跟網絡時代的要求,實現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內容的創新。 將網上疏導和網下引導結合轉化。如:通過網絡建立班級qq群,博客,人人網bbs,在此基礎上開展話題互動和專題討論活動,從而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平等交流,拉近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 建立學生電子檔案,促使學生心理狀況管理系統不斷完善。由此一來,就能夠最大程度的對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
(四)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學生管理工作中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學校,他們不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實現知識結構的建構與完善,還應該在心理、精神、體質和情感等諸多方面不斷完善,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校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要,多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從必要的情感需要上進行交往;營造自由、民主、輕松的討論氛圍,對學生進行人格發展的引導和情感體驗的激發。
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應該以政治教育為核心。同時注重從學生的心理、道德以及思想上進行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部分,這四部分的有機整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進作用。建立“教育、管理、服務、發展”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將“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實處。
(五)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抓好學生管理工作者隊伍建設
學生管理工作者是與學生最直接的接觸者,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只有關心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才能消除與學生的隔閡,真正與學生融為一體。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嚴格按照管理制度,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偏不倚,做到公開透明,堅決不能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要促使學生管理工作者達到以上水平,學校必須對學生工作者從專業素質、校規執行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培訓與考核。同時要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選擇與培養制定相關的標準與制度,從平時作風、學生工作知識等方面進行考評與選拔。在學生管理工作者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更要全面提高其整體綜合素質。
(六)實現高校與社會良好的銜接
由于受到社會不斷變化的影響,學校的管理也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各種問題都是因為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形成的。為此,作為高校,就要能夠促使科學發展觀戰略的有效實施,以科學發展的理念促使學生的有效管理,進而通過多種措施的實施對學生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同時,高校要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提供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人才。對于高校而言,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力量,通過管理模式的創新,能夠與時俱進的緊跟社會的步伐,不斷發展自己并服務于社會。
三、結語
高校管理工作比較復雜,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影響,作為學校重要的管理者,必須能夠引領各個管理部門,對整體的教育管理工作進行積極性主動性的開展,在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從研究學生行為入手,從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及新時代注重人本觀念等方面綜合進行思考,不斷進行探索創新學生管理模式,并不斷依據問題對管理模式進行優化,依據自身特點及學生的狀況,對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創新性的解決,才能適應新形勢與新要求,改進學生管理工作。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并最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的素質人才。
在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必須與時俱進,對于學生管理的基本方法要想方設法去加強、改進。管理活動必須以人為本,在管理活動中將廣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對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的運用,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光應.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
[2] 韓華.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2).
[3] 嚴冰,李浩然.以人為本的高校輔導員工作新方法[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4]唐永升,唐洪剛.大學生管理方式創新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7(3).
[5] 唐春榮.淺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你、云南農業教育研究,2005(2).
[6] 周定財.“90后”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及教育管理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