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增節,梁淑玲
(1中國美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02;2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23)
2011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了藝術學獨立成為學科門類的議案,藝術學與原文學門類分離,成為與哲學、經濟學、文學等并列的第13個學科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戲劇與影視、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學科結構與地位的變化,對藝術學學科發展帶來新的需求與機遇。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CSSCI)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制的引文數據庫,用來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1]本文以CSSCI 為數據庫來源,選取1998-2011年間收錄的藝術學文獻為研究樣本,定量研究我國藝術類文獻的現狀,對于藝術學學科狀態與水平評價、核心團隊與高影響力作者認定等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藝術學已然成為獨立學科門類的現在來說,了解我國藝術領域研究的現狀,對于未來該學科更加科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以1998至2011年為檢索年份,選擇藝術學為學科類別,CSSCI檢索表達式:LY98,LY99,LY00,LY01,LY02,LY03,LY04,LY05,LY06,LY07,LY08,LY09,LY10,LY11,XK=藝術學,命中結果37462篇。數據更新截至2012年8月22日。
在37462篇藝術類文獻中,經統計得到1998至2011年間各年收錄文獻數分布表(表1)。
表1 1998-2011年CSSCI收錄藝術類文獻年代分布
由此可知,在這14年里,2000年發表的數量最少,為1619篇,2010年最多,為4118篇,年均發表量為2676篇。結合年代分布折線圖(圖1)可知,除2000與2009年有小幅下滑外,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在2010年出現了一個小高峰,2011年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仍然高于年均發表量。
圖3 CSSCI收錄文獻類型分布圖
圖1 1998-2011年CSSCI收錄藝術類文獻年代分布折線圖
可見,自1998年以來,藝術學領域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文獻發表數量,藝術理論研究發展較為穩定,這一變化符合我國藝術學科建設發展規律。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學科目錄中增列了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十多年來藝術學(二級學科)學科迅速發展。我國高校先后建立藝術學院系,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的學科發展與學科建設注入了充沛的活力,滿足了藝術學科的深入發展需要,也開辟了新世紀藝術學發展的新路徑,極大地促進了藝術理論、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等方面的研究進程。[2]2010年,世博會在我國召開,也為學界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世博與藝術的碰撞,產生了眾多的藝術理論成果。
圖2顯示了這37462篇藝術門類文獻的文獻類型分布。需要說明的是,由于CSSCI檢索只提供“論文、綜述、評論、傳記資料、報告”等主流文獻類型的檢索,所以圖2顯示文獻總和并不等于37462篇。論文為23171篇,占84.8%,評論2305篇,占8.4%,報告為1047篇,占3.8%,傳記資料499篇,占1.8%,報告為316篇,占1.2%,另外經手動統計,我們還發現有譯文537篇,學科述評158篇,學術批評759篇,其他1068,其余文獻未注明文獻類型。
圖2 CSSCI收錄藝術門類文獻類型分布圖
可見,CSSCI收錄的藝術類文獻以學術性文章為主,包括論文、評論、綜述;作為CSSCI收錄文獻中一類,它在文獻類型上與CSSCI收錄文獻的總體情況(圖3)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藝術學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該學科的理論成果更多地依托于藝術創作者與藝術成果,所以,文獻類型中,相比較CSSCI總體情況,藝術類文獻中傳記資料所占的比重相對要高一些。
經過統計顯示,CSSCI收錄的期刊中共有450多種期刊發表有藝術類文獻,表2列出了發文量超過100的42種期刊,總計發文量為31702篇,占總文獻量37642篇的84.6%。發文量排名第1的是《當代電影》,共3473篇,占總發文量的9.27%,比排名第42位的《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多了3363篇,達30倍之多;《人民音樂》、《電影藝術》分列第二、三位,分別為2699篇、2595篇,占總發文量的7.20%、6.92%表2中1998—2001年CSSCI發文超過100篇的期刊及其所占總文獻量的百分比。
表2 1998-2011年CSSCI發文超過100篇的期刊
續表2
從期刊類型分布來看,在收錄的450多種期刊中,覆蓋了CSSCI收錄的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外國文學、人文經濟地理以及高校綜合型社科學報、綜合性社會科學等多種類型的期刊。表3統計得出了發文量超過100篇的期刊類型統計分布情況,可知,在這42種期刊中,藝術類有28種,占了67%,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5種,中國文學4種,新聞學與傳播學3種,政治學、綜合性社會科學各1種。排名前10位的期刊發文量都超過1000篇,在這10種期刊中,只有2種屬于非藝術類期刊。28種藝術類期刊中,電影、電視、戲劇類占11種,音樂類占11種,美術5種,書法2種。
可見,藝術學不再局限于本領域的研究,正在逐步探索與經濟、管理、文學等其他學科的融合;同時說明某一類學科的期刊,不再單一收錄同一種學科的文獻,在力求本學科領域的專業之余,不斷向綜合性發展;此外,在藝術學類期刊發展上,我們發現,在CSSCI收錄的藝術類期刊中,音樂、電影占據70%之多,究竟是在選刊上缺乏廣度,還是美術、設計、藝術類綜合性期刊等在影響力上缺乏競爭力,這對于未來CSSCI的發展,以及藝術類期刊核心化建設都具有極大的價值與意義。
表3 1998-2011年CSSCI發文超過100篇期刊類型分布
結合CSSCI公布的歷年來源期刊,本文統計得出了發文量超過100篇期刊1998-2011年14年的收錄情況統計表(表4)。排名第1的《當代電影》,連續14年都被CSSCI收錄,年均發文量為248。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同樣情況的還包括《電影藝術》、《中國音樂》、《文藝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文藝爭鳴》;排名第2的《人民音樂》發文量高達2699篇卻在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5年未入選CSSCI,在8年中,平均每年發文量高達337篇;另外,并不是收錄的期刊就有藝術類文獻的產出,經統計發現,在排名前50的期刊中,《書法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共4種期刊出現了收錄卻未產出藝術類文獻的情況,從表3可知,《書法研究》屬于藝術類期刊,《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屬于綜合性期刊,后4類未有藝術類產出并不奇怪,而《書法研究》在2005年被CSSCI收錄的前提下,出現了0篇的發文量,值得研究。
表4 發文超過100篇期刊歷年入選情況統計
續表4
CSSCI收錄的37462篇藝術類文獻,共19742名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統計,共有17100位,表5統計得出了發文量大于等于40篇的23位作者。發文量最高的為王一川71篇,在1998-2011年這14年里平均每年發表5篇,第2位的為周星,發文量為70篇。
表5 1998-2011年發文量大于40篇的作者統計
表6列出了排名第1、2位的王一川、周星發表的期刊分布狀況,王一川的71篇文獻發布于《當代電影》等12種期刊,周星的70篇文獻主要發布于《電影藝術》等19種期刊,從期刊所屬的學科分類來看,既包括藝術學期刊,也不乏《文藝研究》、《求是》、《現代傳播》等非藝術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學報,以及《社會科學》、《寧夏社會科學》等綜合性社科期刊,這兩位作者發文期刊的分布也同時說明了CSSCI收錄的藝術類文獻來源的廣泛性。
經統計,在這注明作者的37396篇文獻中,排除合作譯文,獨立發文的為32487篇,合作發文的為4909篇,占總發文量的13.3%。可見,藝術學領域的理論成果,絕大多數是個人獨立完成的,研究者交叉合作不夠活躍;在強調團隊合作的當今,獨立研究顯然不利于核心團隊、學術共同體、研究熱點的形成,也不利于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融合。
利用Ucinet軟件中Netdraw 可視化工具對發文量排名前100位的作者,進行了來源作者合作共現分析,生成了來源作者共現圖譜(見圖4),得到318條連線,即這100位作者之間,共出現合作發文318篇,平均每位作者與其他作者合作3篇。
表6 王一川、周星發文期刊分布情況
一個機構的影響首先表現為機構的發文量。在1998-2011年的14年里,CSSCI收錄的37462篇藝術類文獻中,有注明作者機構的文獻共有29405篇。占總文獻量的78.49%,遠遠低于人文社科領域的平均值(91%)[3],可見,藝術學科領域并不是特別注重作者機構的注錄。
按第一機構統計,共分布于3107個不同的機構,表8統計得出了這些機構的類別。其中,2739個機構來自于中國內地,總發文量為28692篇;港澳臺機構75個,總發文量為213篇;國外機構293個,總發文量為500篇。
圖4 發文量排名前100的作者共現圖譜
表7列出了發文量超過200篇的28家機構,其中,發文量最多的為北京電影學院,發文1130篇,最少的為陜西師范大學,也有203篇,排名第2、第3位的分別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分別為909篇、885篇。
表7 1998-2011年CSSCI收錄發文量超過200篇的機構發文量統計
表8 1998-2011年CSSCI收錄藝術類文獻的作者機構類別及發文量統計
(1)中國內地
由表8可知,在2739個中國內地機構中,有1088個屬于高等院校(包括中央及地方黨校),占內地機構總量的39.72%,200個機構來自我國黨政系統,46個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社科系統,73個機構屬于解放軍系統,如解放軍藝術學院等,260個來自于出版業,包括雜志社等,其余如中小學、廣播、電視、企業、學術團體等都被歸于“其他”一欄,共計1072個,在所有內地機構中占39.14%。而從各類別機構的發文量來看,高等院校同樣排名第1,為22740篇,占內地機構總發文量的79.26%。由此可知,高等院校是內地藝術學研究的主力軍。
(2)港澳臺機構
另外,CSSCI雖然是屬于南京大學開發的中文引文索引,其收入的期刊均為中文期刊,但是,這些期刊同樣吸引了來自于香港、澳門、臺灣作者的關注。經過統計,在這75個港澳臺機構中,32個機構來自香港,38個機構來自臺灣,5個機構來自澳門。就發文量來看,香港地區總發文量為128篇,發文最多的為香港中文大學,共發表40篇;臺灣地區總發文量為74篇,發文最多為臺灣南華大學,發文量為8篇;澳門地區總發文量為11篇,發文量最多為澳門理工學院,發文量為5篇。
圖5統計得出了1998-2011年14年間CSSCI收錄港澳臺三地發文量變化趨勢。香港地區發文量每年均高于另外兩地,澳門地區自2000年開始才出現在CSSCI數據庫,并在2001到2004年4年間未有1篇被CSSCI收錄。
(3)國外機構
表9為CSSCI在14年里收錄的國外機構發文超過4篇的統計情況。機構類別來看,這24家機構均為高校;發文量來看,在293個國外機構中,發文最多的為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和新西蘭國立UNITEC理工學院,均有15篇發表;從地區分布看,美國有11家,新西蘭3家,日本3家,英國2家,澳大利亞2家,德國、新加坡、法國各1家。可見,美國是藝術學領域,CSSCI收錄最多的國家。
表9 1998-2011年CSSCI發文量超過4篇的國外機構統計
通過對作者所屬機構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從地區分布來看,以內地居多,但隨著內地與港澳臺之間溝通交流的不斷加強,以及政府相關文化政策的引導,藝術領域的學術交流也有了提高,CSSCI不乏來自港澳臺地區機構的作者。另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文化藝術在世界影響力的日益加深,在學術領域的國際合作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出現了一大批來自國外機構的作者。第二,從作者所屬機構的類別來看,無論是內地、港澳臺、還是國外機構,都以高等院校為主,可見,高校仍然是藝術學領域學術交流的主力。第三,國外機構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CSSCI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近年來,藝術學的區域性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藝術學研究機構發文能夠了解某一地區的學術影響,但上述統計只是部分學術機構影響力的反映,而地區發文統計是地區中全部機構發文的統計分析,確保了全面反映藝術學研究的地區學術影響[3]。
表10為1998-2011年各地區發表的藝術學文獻的統計數據。北京發文量為10951篇,年均發文782篇,排名全國第一,可見,北京作為我國政治與文化中心,同樣也是藝術研究的中心,這也與其高校林立有關。上海地區發文2515篇、江蘇地區發文2298篇,分列第2、3位,浙江(1639篇)、廣東(1382篇)、湖北(1196篇)、四川(1035篇)發文量都超過1000篇,年均發文在70篇以上。在這33個地區中,除臺灣(85篇)、海南(67篇)、青海(51篇)、西藏(47篇)、澳門(14篇)、重慶(10篇)外,發文量都超過100篇。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地區發文量為167篇,排名第24位,港澳臺三地中,香港在內地期刊上發文具有明顯優勢。
表10 1998-2011年各地區發表的藝術學文獻的統計數據
續表10
學術研究離不開各類基金的大力資助,縱觀管理學等其他學科學術論文的發表,很大一部分都有基金的資助,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基金、中科院基金、社科院基金、省(市)級基金等。
表11 1998-2011年藝術學基金論文分布統計
本文1998-2011年14年間CSSCI收錄的藝術學文獻的基本情況,包括發文量、發文年代分布、類型分布、作者機構分布等相關情況,研究認為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從發文年代分布來看,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只有2000年、2009年、2011年較前一年有所下滑,在2010年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第二,文獻類型分布方面,以學術性文章為主,與CSSCI收錄文獻的總體情況保持一致,但也有其特色,即藝術類文獻中藝術評論類文獻占8%,說明與其它人文學科研究不同,評論是藝術研究的主要類型之一。另,藝術文獻中傳記資料所占的比重相對要高一些。
第三,發文期刊分布方面,期刊類型分布廣,說明藝術學不再局限于本領域的研究,而是追求與經濟、管理、文學等其他學科的融合。
第四,在藝術學類期刊發展上,在CSSCI收錄的藝術類期刊中,音樂、電影占據70%之多,分析原因,對于藝術學門類各學科均衡發展具有實際意義。
第五,文獻作者分布,主要是通過作者發文情況、合作發文、作者機構分布、作者地區分布幾個方面展開的。研究得出了藝術學領域的高產作者,包括王一川、周星等;作者獨立研究居多,合作不夠活躍,不利于核心團隊的形成;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北京電影學院,機構類別來看,高等院校最多,機構地區分布來看,也不乏港澳臺和國外機構在CSSCI的發文;藝術學研究的地區學術影響力來看,北京具有較大的優勢。
第六,基金項目類型分布方面,我國藝術學術研究所獲基金資助總量偏低。
從基金資助類型來看,資助的基金級別不高,藝術學領域,無論是基金資助的總量還是類型都有待提高。
[1]CSSCI官方網站.“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簡介[EB/OL].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119.
[2]王一川.2010中國藝術學年度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趙憲章,白云.2000-2004年藝術學機構和區域學術影響力報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5):138-141.
[4]陳傳明,劉海建.2005~2006年管理學研究簡析——基于CSSCI分析[J].管理學報,2009,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