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廷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截至2011年底,中國在亞洲地區的投資存量達3034.3億美元,占總量的71.4%,絕大部分在港澳地區及新加坡;在拉丁美洲的存量為551.7億美元,占總量的13.0%,絕大部分在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在歐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存量很少,分別僅占5.8%、3.8% 、3.2% 、2.8% 。

表1 中國FDI流出存量前十位國家(地區)單位:百萬美元、%
在未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前,中國FDI是常態發展的,區域選擇是理性的,盡管對港澳及亞洲鄰國投資較多,但也符合“學習階段”行為特征。但是,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后,中國FDI區域選擇呈現極度不均衡態勢,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增長很少,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盧森堡以及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特殊經濟體的直接投資呈現大幅增長(見表1)。
截至2011年底,中國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盧森堡、開曼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OFDI)存量占中國OFDI總存量的78.4%,占東道國(地區)國際直接投資流入(IFDI)存量之比分別高達 23.0%、14.9%、2.0%、6.3%、14.7%、10.1%,而在其他國家(地區)的這一比例是1%左右,在美國的這一比例只有0.1%。截至2011年底,在中國IFDI存量中,來自這六國(地區)的數量占到了75.6%的比例。以“避稅”、“轉移資本”或返程投資作“假外資”為目的的FDI數量無法統計,但可以通過雙邊FDI流向和流量予以估計(見表2)。

表2 2011年中國與六個國家和地區FDI流向及流量比較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世界投資報告2012》數據計算得到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劃分了兩類特殊經濟體:避稅天堂經濟體和離岸金融中心。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資料,全球范圍內共有包括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在內的30多個“避稅天堂經濟體”。2011年,在全球FDI流量中,“避稅天堂經濟體”所占的份額約為4%;在中國FDI流出量中,僅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就占了1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在全球FDI流量中,包括中國香港、盧森堡在內的離岸金融中心所占的份額約為10%;在中國FDI流出量中,離岸金融中心所占的份額約為60%,是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由此可見,這些地區與中國之間流動的主要是中國的資本,是中國資本在往返流動。這反映了中國企業FDI理念落后,動機不純。
“走出去”之初,中國FDI主要集中于加工貿易項目。2003年,在中國FDI流出量中,制造業占21.9%,采礦業占 48.3%,農林牧漁業占2.8%,其他投資占27.0%。十年發展,中國 FDI覆蓋了幾乎所有行業。2011年,在中國FDI流出量中,制造業占9.4%,采礦業占19.4%,農林牧漁業占1.1%,建筑業占2.2%,第三產業占67.9%。中國FDI初步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但是,制造業所占比重一直較低(見表3)。

表3 2003—2011年對外直接投資制造業占比情況單位:%
縱觀全球FDI歷程,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60年代)主要集中于第一產業;第二階段(20世紀70—80年代)主要集中于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轉向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這一時期制造業所占比重也保持在40%左右,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截至2011年底,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量有52%分布于制造業。相對而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只有6.3%分布于制造業,比重非常低。盡管在目前中國FDI中,第三產業已居首位,但這是在缺失了第二階段(制造業居首位)的情形下出現的,是一種異常成長。
制造業未能真正實現“走出去”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出口導向政策缺乏、生產者服務業薄弱、低級生產要素等,其中缺乏技術優勢是最主要原因。技術優勢的形成需要企業持續創新,取決于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水平。重視研發(R&D)投入是跨國公司成功的基石,一些企業的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0%以上。資料顯示,全球80%的研發投入、70%的技術創新、60%的技術轉移是由“世界500強”主導完成的,但是,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卻分布在非技術優勢行業,其競爭力主要體現為資源壟斷、規模經濟和成本優勢。中國大型工業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很小,2011年“中國500強”的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僅為1.4%,只有1家企業超過10%。如此少的研發投入,很難形成研發能力,從根本上制約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本組數據來源于《2011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因此,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價值鏈中只能處于“微笑曲線”的最底部,扮演著被“俘獲”者的角色,任勞任怨地勞動著。
以制造業為主的FDI,無論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對一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中國企業FDI沒有經歷以制造業為主的階段,也就意味著中國企業從未贏得技術優勢。“缺乏核心技術”是中國企業的一大硬傷。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FDI的主導形式已經轉向跨國并購,并購投資在全球FDI中的比重達到了60%以上。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前期,對外投資以合資、合作等傳統方式為主,大多屬于新建項目。十年發展,中國FDI在投資方式上有了較大改善。2011年,中國企業以并購方式實現的FDI占流量總額的36.4%,并購領域涉及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生產和供應、專業技術服務等。
目前,全球FDI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跨國并購的主導產業已經轉向第三產業,集中在銀行、保險、電信、媒體等領域,而中國在這些領域的企業能力較弱。跨國并購的主導類型已經變為“大并大”的強強并購,盡管中國已有不少大型企業集團,但在素質和能力上仍然不濟。跨國并購的主導元素已經由資本輸出轉為智本輸出,巨型跨國公司以理念、文化、品牌、管理、配方、訣竅等智本元素進行的FDI越來越多,而中國企業的FDI幾乎全是貨幣資本的投入。從全球范圍看,以全額資金方式實現的并購越來越少。跨國公司盡管擁有雄厚資金基礎,卻基于豐富的并購經驗和運作技巧,更多使用“換股”、“反向持股”等方式作為出資方式。比如,杠桿收購是一種重要的資本運作方式,只需要少量的自有資金就可以運作很大的項目,當然需要運作技巧。可是,中國企業還不具備這些投資運作“藝術”,甚至以“不差錢”為自豪,聲稱“不需要融資”,實實在在地把大把的資金投出國外,承擔了巨大的風險,是一種不經濟的投資經營方式。
相對于經濟總量、“引進來”的規模,“走出去”的力度還不夠。如果修正了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盧森堡、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異常龐大的流出量虛數,中國真正意義上的FDI規模很小。我們不僅不能為“數”而興奮,更不能不為“術”而憂慮: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動機不純,需要反省;中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優勢,需要提升創新能力;中國企業缺乏對外直接投資運作“藝術”,需要探索學習,積累經驗,善于海外融資。這三個問題解決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才能健康發展。
[1]UNCTAD.2012世界投資報告[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8-10.
[2]劉志彪.重構國家價值鏈:轉變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式的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