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000)
健康體適能是指與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的標準是指能維持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的危險程度,以及減少肌肉骨骼傷害發生率等所需具備的最低適能標準。
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增強學生體質發展個性的重要途徑之一。體育教師則分別到指定的活動場地負責指導和監督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通常每位體育教師要負責2~3個項目。
體成分是組成人體的各組織、器官的總成分,以重量綜和這些成分即為體重。課外體育活動對大學生體成分有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對課外體育活動和大學生體成分中的體重、身高、體質指數和體脂的關系的研究。通過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與建議,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使大學生保持適宜的身體成分比例,培養健康的體魄。
但是近年來由于諸多原因,課外體育活動也逐步呈現出松懈、隨意的狀態,而且至今未能引起重視,同時從大學生體質調查的結果來看前景令人擔憂,高分數、低體能成為存在于我國高校學生的普遍現象。但對于大學生來說,至今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以便來指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體成分,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通過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實驗,得出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了課外體育活動與體成分的關系,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挖掘同學們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潛力,努力構造健康的體成分,擁有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美好的生活。
邀請淮北師范大學2010級網球和太極拳選項課分別由同一位教師任教的班級所有學生參與本實驗。其中一部分愿意在課外活動中加強體育鍛煉)各120人。進行實驗前健康體適能指標測試,剔除健康體適能指標差異過大的學生,確保經統計檢驗各組間所有健康體適能指標無顯著性差異。最終確定網球和太極拳選項課學生各80人(其中男、女各40人),合計160人為實驗對象。

表1 課外體育活動與體重的關系

表2 課外體育活動與身高的關系

表3 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質指數的關系

表4 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脂的關系
1.2.1 課外體育活動調查法
采用日記法或回憶法,了解實驗對象每周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次數及時間。把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項目分為輕微活動、中等強度活動、大強度活動,分別對應代謝當量2、4、6,以定量課外體育活動的量。通過此調查驗證課外體育活動干預組與對照組的活動差異。
1.2.2 實驗測量法
對受試者在實驗開始和結束時統一進行健康體適能測試。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測試時由同一檢測員、同一時間、同一儀器對受試者進行測試,并于測試前對檢測員進行統一規范的試驗操作培訓。
1.2.3 體適能指標測定法
參照徐洋(2009)的方法測定。(1)體脂百分比測定:測量體重指數和皮褶厚度。測量身高、體重,根據公式得出體質指數。女生測量肱三頭肌的皮褶厚度,男生測量肩胛下角的皮褶厚度,然后,共同測量他們的大腿、腹部的皮褶厚度,根據一定的公式,計算出體脂百分比。將計算的身體密度帶入Siri公式:體脂%=(495/身體密度)-450,可計算出體脂%。(2)身高/體重測定:使用電子身高體重測量儀進行測量。其中身高以厘米為單位;體重以千克為單位。(3)體質指數測定:體質指數=體重/身高平方,體重以千克為單位,身高以平方米為單位。體質指數大于25定為超重,大于30定為肥胖。2002年2月聯合發布了《亞太地區肥胖的重新定義和處理》,將體質指數大于23和25分別定為超重和肥胖。
1.2.4 數據統計分析
利用Microsoft、Excel進行百分比統計分析。
從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當課外體育活動量增加時,體重也隨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明顯,當課外體育活動量由原先的6.8增加到24.7時,體重有原先的55.6增加到58.7kg,可以看出增加的幅度是很小的。
但還可以看出,有些個別同學由于缺乏有組織的課余體育活動,鍛煉的次數少、時間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學生增多。
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當課外體育活動量增加時,身高也隨著增加。課外體育活動代謝當量由原先的6.8增加到24.6時,身高由原先的162.1增加到現在的165.7,雖然課外體育活動增加的量很大,身高增加的量不是很大。這說明,一定的課外體育活動量有助于身高的增加,這僅對個別同學是適用的。對大多數同學來說,這個結論還是不成立的。
從表3可以清晰地看出,當課外體育活動量增加時,相應地體質指數也隨著增加。當課外活動量由6.8增加到20.6時,體質指數由原先的20.6增加到24.8。也就是說,當課外活動量增加的幅度很大時,體質指數增加的幅度增加的并不是很大,并沒有那么敏感。
從表4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當課外體育活動量增加時,很明顯地體脂會下降。課外活動量增加的幅度很大,又原先的7.5增加到現在的23.5,相應地體脂由原先的25.3下降為現在的15.8。這說明,適當地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可以降低體脂,減少脂肪的含量,還有可能減少體重,也有可能體重不會有變化。
課外體育活動有利于體重的控制,耐力運動消耗脂肪,適當的運動可以降低食欲,并可以增加基礎代謝和抑制脂肪生成。身高體重相同者,體脂百分比不一定相同。體成分與健康關系密切,適宜的體脂重和瘦體重才有利于健康。課外體育活動不僅對體重有一定的影響,更有利于脂肪的消耗,因此,會減少人體脂肪的重量,從而增加人的瘦體重,保持適宜的體成分的比例。
分別測量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同學的體重,盡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誤差。根據同學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方式和時間等,一個一個地計算出他們的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代謝當量。
通過以上的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可以得知,課外體育活動與體成分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大學生來說,適量的課外體育活動,有助于大學生體重的增加,增加的幅度不大,對大學生的身高幾乎沒有什么影響,除個別化。隨著課外體育活動量的增加,體質指數會相應的上升,可并不是太明顯,體脂會減少,大大降低了身體中脂肪的含量,盡量使身體成分保持在一個最優的等級。
(1)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健美體形,豐富生活情趣,得到了大學生的認可,是他們主動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動力。(2)根據全民健身的具體要求,學校應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改善運動場地、器材設備以及衛生條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其逐步養成長期鍛煉身體的好習慣。(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的改善,樹立“健康第一”的終身體育思想將被人們所重視。(4)在抓課外活動的同時,結合達標項目舉行小型多樣的單項比賽。對早操、校代表隊訓練齊抓共管,做到統籌兼顧、全面提高。(5)學校還應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改善運動場地、器材和衛生條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以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使其逐步養成經常鍛煉的好習慣。
[1]陳金霞.冬季中長跑對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J].西昌學院學報,2009(1):101-103.
[2]黨曉云,曹蘭菊,張曉亮,等.實施健身運動處方鍛煉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3):111-113.
[3]劉功聚.18-59歲國民健康體適能測量評價系統研制與開發[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4]王亞立.健美操課負荷調控教學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2):103-105.
[5]王亞立.高校健康體適能健美操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0(3):51-54
[6]徐洋.吉林大學學生健康體適能水平測試及相關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