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致
(南京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中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正是出于這樣的關鍵作用以及行業本身的特殊性(如通過銀行貸款直接連接著幾乎所有的實業企業),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商業銀行出現危機,引發恐慌和擠兌,流動性中止,銀行業危機的負外部性將波及整個實業行業,帶來的危害將是不可估計的。正如2008 年的金融危機和2011 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論危機的起因是什么,但只要商業銀行的償付能力敲響警鐘,必將引起極大的金融恐慌和擠兌風潮,進而拖累實體經濟的增長。
因而,學術界針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穩健性以及可持續增長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考察。此外,由于在轉軌經濟體中,加強銀行在上市企業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學術界還有許多關于商業銀行對實體企業公司治理作用的研究。但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類企業,其公司治理受到的關注卻相對較少。筆者認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狀況對其自身績效的影響必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
在政策規范層面,早在1999 年9 月,巴塞爾委員會(BCBS)就已經發布《加強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使得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成為銀行業以及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我國也順大勢之所趨,日益重視起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結構。2002 年6 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制度指引》;2003 年,銀監會制定了《關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2006 年4 月,銀監會通過了《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這些都顯示了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日益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根據2010 年至2012 年三年間中國10 家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狀況和績效的數據,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對其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從銀行公司治理的角度為商業銀行的績效增長提出相應的建議。
銀行的公司治理近年來受到的國內學術界的關注越來越多。較早的研究者當屬李維安和曹廷求(2004),他們以山東和河南兩省的28 家城市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發現雖然我國地方性銀行國有和集中的股權結構特征很明顯,但大股東的國有性質、外部董事的比例、甚至是銀行的規模對銀行的績效都不會產生顯著的影響,還發現集中性的股權結構會對銀行的績效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而銀行高管人員的薪酬有著較為明顯的負激勵作用。
相比之下,與李維安和曹廷求(2004)的結論相左的研究成果比較多。朱建武(2005)計算了中小銀行26 個樣本的EVA 回報率并研究了EVA 回報率與其公司治理結構之間的關系,發現在股權結構方面,股權越集中,EVA 回報率就會越低;從制衡機制角度看,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規模以及會議次數都不會對EVA 的高低產生顯著的影響,而執行董事比率和銀行高管人員薪酬激勵則對經營績效有著明顯的正向作用。潘敏(2006)基于公司治理理論,結合商業銀行的行業特征,認為商業銀行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較一般企業更為復雜,股東與債權人、股東與監管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應解決的關鍵問題,還指出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機制是其公司治理的核心所在,進而董事會和現金補償式的低報酬-業績敏感性報酬補償機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楊德勇、曹永霞(2007)選取了中國五家境內上市的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其股權結構與績效的關系,發現第一股東的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都與銀行績效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前五大股東和前十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均顯著正相關。鄭志剛、范建軍(2007)相信“一股獨大”可能會導致資產組合缺少多樣化,還會出現所謂的監督過度現象;他們還指出我國上市銀行的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的獨立性有待提高。譚興民、宋增基等(2010)研究發現我國上市銀行中較高的股權集中度和較大的董事會規模會阻礙銀行績效的提高,而境外戰略投資者、實際控制人性質以及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比例都對銀行績效有促進作用。祝繼高、饒品貴等(2012)基于2004 年至2009 年間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能力越強,銀行的貸款集中度和不良貸款率就會越高,經營績效也會越差,而獨立董事比率與城市商業銀行的業績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十家上市銀行(樣本銀行涵蓋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研究樣本來源于信息充分可用的2010 年至2012 年的公司年報。這十家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以及平安銀行(前深圳發展銀行)。
本文選取的被解釋變量平均資產回報率(ROA)、不良貸款了(LLP)和凈利潤增長率(NPG)是描述上市銀行績效的,它們分別衡量銀行的盈利能力、穩定性以及成長能力。本文的解釋變量是基于公司股權結構、內部治理結構選取的,具體變量如下表所示:
表1 選取的變量及含義
本文利用Eviews 軟件,對三個被解釋變量逐一進行了回歸,得到三組回歸結果。表2 顯示了這三個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間的關系。
表2 公司治理結構與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
如表2 顯示,R-squared 均在0.9 以上,擬合結果令人滿意。
在LLP 的模型中,監事會人數和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的比例都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且二者的系數都為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對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的上升是有抑制作用的,其余變量結果都不顯著。
在ROA的模型中,除了總資產的自然對數這項控制變量之外,其他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都不顯著,一定程度上說明本文所選取的解釋變量對平均資產收益率的影響不夠明顯。在分析數據時,筆者發現國有五大行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均在20%以上,最高為中國銀行67.55%(2010),相比之下,中小股份制銀行中沒有這種“一股獨大”的現象,但這種優勢并沒能夠顯現在有競爭力的盈利能力上。對此,筆者認為原因為五大行在股份制改革后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比如中國銀行最高67.55%的第一大股東持股對應著的是當年29.53%的境外法人持股,而樣本中小股份制銀行的境外法人持股最高不超過18%,甚至最低多年維持在0。
在NPG 的模型中,僅監事會人數一個解釋變量在10%的水平上顯著,且其系數為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監事會人數與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增長率呈負相關關系,即上市銀行的監事會人數越多,其凈利潤增長率反而會越低。筆者猜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監事會成員的獨立性不足。
商業銀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金融企業,其內部公司治理必然有別于一般企業,其績效的衡量也較一般企業更為復雜。本文結合銀行業自身的行業特點,實證研究了我國十家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結構與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發現監事會的規模和獨立董事比率對于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很顯著的抑制作用,但要注意提高監事會成員和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銀行多少存在“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故多樣化的分散的股權結構優勢并未能體現。但審視四大行在股份制改革前后績效的區別就不難發現較為分散的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的提升影響重大。因而,在保持國有股控股權的同時,應該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形成更優的股權結構。
作為轉軌經濟體,我國的市場條件、法律環境乃至金融監管都不夠完善,我國上市銀行依靠外部治理遠遠不夠,應該主要依靠自身的內部治理機制。盡管如此,我國政府仍應進一步加強市場環境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為上市銀行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1]李維安,曹廷求.股權結構、治理機制與城市銀行績效——來自山東、河南兩省的調查數據[J].經濟研究, 2004(12).
[2]朱建武.基于EVA 的中小銀行績效與治理結構關系分析[J].財經研究,2005(05).
[3]潘敏.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基于銀行業特征的理論分析[J].金融研究, 2006(03).
[4]楊德勇,曹永霞.中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績效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 2007(05).
[5]鄭志剛,范建軍.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性評估[J].金融研究, 2007(06).
[6]譚興民,宋增基,楊天賦.中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 2010(11).
[7]祝繼高,饒品貴,鮑明明.股權結構、信貸行為與銀行績效——基于我國城市商業銀行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2(07).
[8]葛蓉蓉.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