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蒂芬·羅奇
(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
中國人早已形成共識,必須向消費主導的增長模式進行結構轉型。但是,光有戰略和口號是不夠的。最終,成敗將取決于是否致力于戰略的執行以及所需實施的各大舉措。
在如今的中國,已經沒有人圍繞經濟戰略進行爭論了。中國人已經普遍接受了增長模式需要經歷重大再平衡的新路子,即從過去33年非常成功的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向迥然不同的依靠13億人口擴大內需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
六年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首次為推行這種戰略提出了理由,他指出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陷阱,即日益“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最終)不可持續”這一著名論斷。他的觀點在中國國內引發了一場圍繞結構再平衡迫切性的大辯論。最終,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
可惜的是,“十二五”規劃的實施進度較為緩慢。眼下,這項重任要落在11月份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新任命的高級領導人肩上。近六年來,中國一直在談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新一屆領導人必須拿出實際行動了。
解決問題的關鍵可以在鄧小平的講話稿中找到。在1978年底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成功把握了中國在后毛澤東時代迫切需要施行的轉型措施,并通過精簡的四個字——“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全新的發展道路。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這一口號轉化成了實際行動,并締造了中國無與倫比的30年發展奇跡。
接下來,中國將面臨一個類似的挑戰。2008年以來的大危機及其余波已經使中國外需的主要支柱——美國和歐洲——遭到嚴重質疑。在缺乏國外市場大力支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急缺動力。同時,中國以出口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已經引起了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這可能會破壞中國的開放發展模式。
由于面臨內外部雙重壓力,中國現在必須轉向一種新模式以尋求持續發展。但要克服慣性并撼動過去30年輝煌成功中最為受益的權力集團并非易事。但是,如果中國要繼續走輝煌的發展道路,它已別無選擇。
將“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轉化為現實需要三大改革。通過這些改革,人們可以評價未來數年里十八大和中國第五代領導集體的成績。
中國要制定一整套監管政策,開放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服務行業。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決不能滿足于服務部門只占國內生產總值(GDP)43%的局面,這一比例要比印度、韓國和中國臺灣等亞洲其他主要發展經濟體的55%至60%低得多,更不用說發達經濟體75%的服務業占比。

以服務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將在中國的再平衡道路上帶來許多重要的益處。重要的是,服務業,特別是那些被忽視的批發和零售業、國內交通和供應鏈物流業,將為刺激消費需求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
中國在尋求以服務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面缺乏相關本土文化,因此,它需要借鑒外部經驗和專長,并向外國跨國公司開放其服務市場。要讓這一做法行之有效,放松管制及鼓勵服務業合資企業和外國合作伙伴是必不可少的——這不能僅局限于金融領域,而且應該在廣泛的非金融服務領域落實相關政策。
此外,以服務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將使中國放緩增長速度,緩解過去30年超速發展導致的許多不平衡和過剩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每單位服務業產出需要的人工比制造業和建筑業多出35%。這還將促使中國從勞動節約型的制造業增長模式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格局轉型。其結果是,中國以接近7%的GDP增速就可達成過去以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下,10%的經濟增速才能達成的勞動力吸收目標。
此外,服務業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要比制造業低得多。這一因素再加上GDP增速放緩,意味著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方式有很大潛力去減輕中國面臨的一些最令人擔憂的外部挑戰,即資源的過度消耗和高企的大宗商品價格、環境惡化以及污染等。在這一關鍵方面,向服務業再平衡將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希望。
最后,服務業是城鎮化戰略成功的關鍵,而城鎮化是推動現代中國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服務業為迅速擴大的城鎮地區提供必要的新就業機會,幫助吸收來自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反過來,這將提高勞動收入,最終提升消費者的購買力。
中國必須解決因為社會安全網不健全導致的居民在財務上的不安全感。雖然中國在建立全國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著重點一直放在加大覆蓋面上,而非提高福利水平。中國社保體系資金嚴重不足,保障水平過低。許多家庭因而缺乏安全感,被迫增加儲蓄,這是通向以消費引領的增長模式的主要障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順差儲蓄國,中國有充足的條件向養老和醫療體系大手筆注入公共資金。這在緩解居民財務擔憂方面將取得很大效果。一直以來,對未來財務不確定性的擔憂導致中國居民未雨綢繆的預防性儲蓄不斷上升。2012年,中國居民儲蓄總額占GDP比例或達50%。
此外,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快速遷移的過程中,中國需要改革戶籍制度,建立可攜帶的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還必須通過放開存款利率結束“金融壓制”,從而為沒有安全感的居民儲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回報率。總之,信心因素是向以消費者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但是,這不會在真空條件下發生。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對于緩解中國居民不安全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中國還需要新一輪國企改革。上世紀90年代的第一輪國企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的效率。實現國有企業股份縮減、整合以及在世界資本市場上市是中國全新企業所有權模式的核心。重要的是,這迫使中國企業積極應對來自國內外更加激烈的競爭。在此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促使生產率增長,而生產率提升正是所有國家生活水平持續改善的驅動力。
但在最近幾年,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出現了明顯的倒退,特別是在2008年到2009年大危機后,政府主導的銀行紛紛響應了中國龐大的財政刺激計劃,為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提供支持。這不僅導致中資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加劇,而且使得權力再次集中于國有經濟部門。 這與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更加市場化的制度發展是背道而馳的。
溫家寶總理曾就這種逆轉的風險提出告誡,尤其是銀行系統日益集中所帶來的風險。新一輪企業改革是唯一的解藥。除了溫家寶總理所倡導的反壟斷措施,國有企業分紅政策也必須得到解決,即扭轉長期偏低的派息率。目前偏低的派息率使得企業效益更多轉化為資本,而不是勞動者(即消費者)收入。
此外,新的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推動“市場化”國企未上市股份的公開上市。同時,必須強調基于市場的創新戰略和“開放”的創新戰略,為國企和私營部門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總而言之,服務業、社會保障制度和國有企業這三大領域的改革舉措在解決現代中國經濟中的各大鴻溝方面將發揮各自優點。但最終強大的杠桿作用將體現在它們的共同影響上,它們將為未來中國的艱巨結構轉型提供所需的自我強化的動力。
例如,雖然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為中國提供了重要的新就業崗位和勞動收入來源,但還是需要更為安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將家庭收入轉換成推動可選消費需求的更大動力。同樣,國有企業改革不僅對于更公平的財富分配(符合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并且會給員工和股東帶來超額回報。而企業員工和股東也恰巧是消費者??傊?,對中國全新改革議程的益處必須進行全面評估。整體必然大于部分之和。
在大力改革20年后,過去十年的改革勢頭有所放緩。鄧小平的遺產在急于追求超高速增長的氛圍下褪色。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量的暴發掩蓋了質量層面的問題。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時代背景下,現在潮水退去,礁石已經暴露,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問題。
在制定未來發展路線圖時,中國必須吸取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教訓。如果沒有早期的改革開放,現代中國經濟的奇跡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如今中國若要成功進入其輝煌發展歷程的下一階段,類似的推動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正面臨一個艱巨的轉折點。如果不汲取過去的經驗以展開新一輪的大力改革,中國就過不了這個坎。戰略不是問題。中國人早已形成共識,必須向消費主導的增長模式進行結構轉型。但是,光有戰略和口號是不夠的。最終,成敗將取決于是否致力于戰略執行的以及所需實施的各大舉措。這很可能是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面臨的最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