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躍龍
(安徽省銅陵市第四人民醫院放射科, 安徽 銅陵 244000)
卵巢腫瘤是婦科的常見病,而由于卵巢腫瘤不能像宮頸病變可通過婦科普查直接觀察病變情況,卵巢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首位,巨大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卵巢良惡性腫瘤的手術方式與預后具有巨大的差別,對卵巢良惡性腫瘤的診斷就顯得尤為重要。雙排螺旋CT掃描可以從任意方向重建并清晰的顯示腫瘤在盆腔的位置、與盆腔臟器之間的關系,了解腫瘤的囊性或實性病變,對腫瘤的定性與定位、腫瘤病變范圍及周圍淋巴結情況提供可靠的信息。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60例在我院治療并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的卵巢腫瘤的CT表現,以探討雙排螺旋CT對卵巢腫瘤診斷與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婦科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卵巢腫瘤病例60例,均經手術治療,并術后病理證實。發病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7.5±2.5歲,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下腹部疼痛、飽脹29例,腹部出現可觸及包塊16例,痛經3例,月經紊亂、不規則陰道出血6例,體檢(包括婦科檢查與婦科彩超檢查)時發現附件壓痛或包塊6例。
1.2 檢查方法:采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雙排螺旋CT進行檢查,60例患者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層距、層厚均為8mm,螺距為1.00,檢查前患者禁食8h,于掃描前3h分4次口服2%的泛影葡胺溶液1500mL,待膀胱充盈后再進行檢查,先行腹部常規平掃,并使用3mm標準重建圖像。然后再經肘正中靜脈以3mL/s的速度注入碘必樂100mL,注射后的50-60s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后使用飛利浦EBW4.5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觀察患者病灶的大小、形態與增強前后CT值的變化。根據CT所得表現將病灶分為3型[1]:I型為完全囊性;Ⅱa型為囊實性,以囊性為主,Ⅱb型為混合性,以實性為主;Ⅲ型為完全實性。
1.3 統計學處理:將本次研究所得的CT檢查數據與手術后病理結果數據彩用SPSS13.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計數資料或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其中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分析共發現72個病灶,惡性腫瘤病灶19個(其中IIa型14個,IIb型3個,III型2個),良性腫瘤病灶53個(其中I型45個,IIa型8個)。見表1。

表1 CT對良惡性腫瘤病灶的分型結果(個)
2.1 卵巢良性腫瘤表現:良性腫瘤病例數為46例,良性病灶共53個,腫瘤一般表現為單側的附件區中等大小、形態尚規則、邊界清楚、密度低、以囊性多見且強化不明顯,部分病例可見鈣化灶,或可伴少量腹水,但對周圍組織及臟器無侵潤征象,并且良性腫瘤在臨床檢測的腫瘤標志物一般少見升高。
2.2 卵巢惡性腫瘤表現:惡性腫瘤病例數為14例,惡性病灶共19個。其中9例患者為雙側卵巢病變,單例卵巢病變為5例,病灶直徑4-18cm不等;12例腫瘤邊緣不規則或呈分葉狀或為多房性,有分隔帶;2例漿液性囊腺癌與2例顆粒細胞瘤病灶邊緣較光滑。腫瘤密度:以實性成分居多,并呈不規則形態;囊實性包塊的囊性成分在增強后不強化,而實性成分呈現不規則、均勻或不均勻的強化(見圖1)。其中5例可見明顯增粗并彎曲的腫瘤血管,除瘤體較小的病例外,其余病例可見周圍臟器受擠壓而發生移位或變形,或可見直接的侵犯征象。并且臨床進行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均不同程度出現升高,與良性腫瘤相比,升高明顯。

圖1 惡性卵巢實性腫瘤的CT掃描圖
盆腔內可見子宮上緣一巨大腫塊陰影,大小約9.4×4.6cm,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增強后不均勻強化。
2.3 與病理結果相比:病理檢查是診斷的金標準,所有手術后診斷都以病理檢查為準,其他輔助檢查都只為臨床治療及手術方式提供參考,無法確診。術后病理診斷良性腫瘤為46例,惡性腫瘤為14例,而本次研究雙排螺旋CT的良性腫瘤為47例,惡性腫瘤為13例。其中1例誤診病例的病灶小于5cm,邊緣完整,伴少量腹水,未見明顯侵犯影及淋巴轉移征象。因術中見血性腹水及有絮狀物行術中冰凍,一次冰凍示惡性可能性大,二次冰凍示惡性腫瘤。術后病理示惡性腫瘤。
卵巢是女性最重要的性腺器官,它的胚胎學、組織學、解剖學以及內分泌功能都較復雜,在全身各臟器腫瘤中是類型最多的部位,而且卵巢可同時合并存在多種類型的腫瘤,在診斷上造成一定的困難并容易誤診[2]。并且卵巢腫瘤由于其位于盆腔的深部,而早期由于體積小,不易捫及,而多數患者也無自覺癥狀,當出現癥狀而就醫時,往往已發生盆腔的轉移或伴淋巴的轉移,CT在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斷上體現出越來越高的應用價值,CT能較直觀得反應出子宮、卵巢以及盆腔臟器的解剖結構,能清晰的顯示卵巢腫瘤的定位。而CT的增強掃描有助于判斷卵巢腫瘤的良惡性,從卵巢腫瘤良惡性的CT顯像可以看出,良性腫瘤在增強掃描中強化不明顯,性質以囊性居多,也有囊實性包塊,其中以畸胎瘤多見。而惡性腫瘤的增強掃描中呈現不規則、均勻或不均勻的強化,性質以囊實性、混合性或實性居多。卵巢良性腫瘤可以惡變,如出現強化的結節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如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內、畸胎瘤出現了強化的囊壁結節應結果臨床考慮是否有惡變的可能[3]。
卵巢惡性腫瘤的CT表現不一,因卵巢惡性腫瘤的多態性、多種類型并存,往往表現出多囊狀的厚間隔、壁結節或乳頭狀的突起。在臨床診斷上,如出現厚壁囊腫、囊實性包塊、腫瘤呈現分葉狀或分房隔常提示為惡性腫瘤,有些惡性腫瘤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無定形鈣化。而本次研究中的19個惡性卵巢腫瘤病灶主要以囊實性、混合性、實性為主,分別占(73.7%,14/19),(15.8%,3/19),(10.5%,2/19)。有(89.5%,16/19)的患者的腫瘤結構不規則或呈分葉狀。11例腫瘤中可見斑片狀、粒狀或環狀的鈣化,并且有些腫瘤在增強掃描時可見有增粗、迂曲的腫瘤血管。有些患者在一側卵巢惡性腫瘤的同時還伴有同側或對側卵巢的良性腫瘤,在進行CT檢查時應仔細觀察和分析。
惡性腫瘤由于其生長迅速,患者就醫時腫瘤往往較大,并且卵巢的鄰近臟器如子宮、膀胱、直腸、輸尿管常常受壓移位、變形或直接被侵潤。大多數惡性腫瘤出現大小網膜、直腸子宮陷凹、腸壁的轉移或侵潤,并出現不同程度的腹水[5]。而卵巢的原發性惡性腫瘤與轉移性惡性腫瘤CT不易區分,如臨床懷疑為轉移性惡性腫瘤,應注意胃腸道、子宮的惡性腫瘤。
在卵巢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中,少數卵巢良性腫瘤,當出現囊性腫塊破裂時可出現腹水,而較大的良性腫瘤也可擠壓周圍臟器,造成鄰近臟器移位、變形,引起壓迫性癥狀。或有分葉狀、分房、包含實性的良性腫瘤也容易造成誤診。但良性腫瘤不出現浸潤,有較完整的包膜。并且從大量的資料中可以得出,以下征象支持惡性腫瘤的診斷:①囊實性成分、不規則包塊組織、囊腔內可見結節狀或乳頭狀突起;②增強掃描時實性成分呈不規則強化,有些可見內有低密度的壞死區;③增強掃描時出現增粗、迂曲的腫瘤血管;④如為囊性腫瘤,囊壁不規則增厚,囊內間隔厚薄不一,且強化明顯;⑤與鄰近臟器之間的脂肪間隙模糊或者消失,如有轉移征象,更加支持惡性腫瘤的診斷[6]。
本次研究中出現1例誤診,原因為腫瘤較小,邊緣完整,伴少量腹水。但CT不能對腹水性質進行定性。而有些卵巢交界性腫瘤在進行診斷時不易與良性的囊腺瘤相鑒別,有部分低度惡性的腺癌往往表現為囊腫型病灶,與良性腫瘤也不易鑒別。有些病人因為壓迫或轉移出現胃腸道或泌尿系統的癥狀而到普外科或泌尿外科就診,因此缺乏詳細的婦科臨床信息,對影像醫師的診斷造成一定的困難。
[1]喻駿,崔喜民,孫戈新,等.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層螺旋CT診斷與病理對照[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12):961-963.
[2]蔣黎.卵巢原發惡性腫瘤病理基礎及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3):414.
[3]Tempany CM,Zou KH,Silverman SG,et al.Staging of advanced ovarian cancer:comparison of imaging modalities report from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tic oncology group[J].Radiology,2000,215(3):761-766.
[4]Ahmet B,Bala BOU,Mesut S,et al.Clinical value of FDG PET/C T in the diagnosis of suspected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is there an impact of FDG PET/CT on patient management[J].Eur Nul Med Mol Imaing,2010,37:1259-1269.
[5]符方良.卵巢原發惡性囊實性腫瘤的CT診斷準確性評價[J].當代醫學,2010,16(7):21-22.
[6]Coakley FV,Choi PH,Gougoutas CA,et al.Peritoneal metastases:detection with spiral CT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J].Radiology,2002,223(2):49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