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振國, 王 鋒, 王玉杰, 李桂銀, 劉明月
(河北省承德縣中醫院, 河北 承德縣 067400)
自2010年以來,我院對100例前臂和手的手術,采用兩種不同的神經阻滯方法進行麻醉對比。結果單純的肌間溝神經阻滯的麻醉方法,有時麻醉效果并不理想[1],需輔助一定的全麻藥或鎮痛藥。采用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效果確切,并發癥少,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100例行手部和前臂手術的患者,ASA分級Ⅰ或Ⅱ級,年齡16-65歲,體重50-80kg,手術時間1-3h,隨機均分為I、II兩組。有下列標準的患者除外:①有臂叢神經阻滯禁忌的系統疾病;②臂叢神經有損傷的患者。③意識不清、不合作的患者。手術類型為前臂尺橈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尺橈骨骨折術后內固定取出術,前臂神經肌腱探查吻合術,尺骨鷹嘴骨折切開內固定術,外傷清創縫合術,手部各部位手術等。I組:肌間溝加腋路聯合臂叢神經阻滯。II組:單純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1.2 麻醉方法:均于麻醉前30min肌注地西泮注射液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規監測 BP、HR、ECG、SpO2,開放靜脈通路。I組:先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患者平臥,頭偏向對側約30度,操作者常規用碘伏消毒、鋪單,左手食指固定于鎖骨上3cm或相當于環狀軟骨水平前中斜角肌肌間溝處固定穿刺點,右手持注射器7G針頭沿前斜角肌外側臂叢神經走行方向刺入,針尖盡量指向尾測,略向后,向內,不要太向中線進入,避免指向橫突,緩慢進針。進針深度為1.5-2.5cm[3],患者訴異感后,回抽無腦脊液及血液后,注入0.3%的甲磺酸羅派卡因注射液15mL,注射畢可輕輕按壓肌間溝上端以利麻藥擴散,觀察5min無異常后,將患者上肢外展旋外屈肘,行軍禮狀,于腋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用注射器7G針頭垂直肱骨干進針尋找異感,患者訴異感后,回抽無血,即可注入0.3%的甲磺酸羅派卡因注射液20mL。II組:于肌間溝穿刺點注入0.3%的甲磺酸羅派卡因注射液35mL。術中視麻醉效果,給予全麻藥或麻醉鎮痛藥。
1.3 效果判斷標準:滿意:術中自覺無痛,不需輔助任何藥物;欠滿意:病人感覺痛,需輔助咪芬合劑或麻醉藥;不滿意:輔助咪芬合劑,仍疼痛,需改全麻。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11.5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兩組間差異比較用X2檢驗對病人的一般情況進行比較。
兩組病人性別比、年齡、體重、手術種類構成比、手術時間、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麻醉滿意率試驗組I組明顯優于II組,50病例阻滯效果滿意,完善率達到96%。II組50例中顯示有13例尺神經阻滯不全,占26%均用了一定量的輔助用藥,咪芬合劑才完成手術,II組患者5例不滿意,占10%,改為全麻。(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效果比較 n(%)
上肢手術可以采取多種麻醉方法,根據麻醉大夫的能力和習慣不同,各地麻醉者選擇的方法不一樣。由于全身麻醉所發生的費用較多,麻醉技術和管理要求較高,大多數基層醫院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臂叢神經阻滯的方法多種,因鎖骨上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要求技術高,易出現氣胸等并發癥,麻醉者有一定顧慮,而肌間溝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易于定位、操作簡單、便于掌握,臨床上上肢前臂以下手術多采用之。但是,但由于臂叢神經管鞘是肌肉及其筋膜之間形成的鞘狀結構,其中結締組織疏松,并有許多網狀間隔,影響局部麻醉藥的擴散,因此頸肌間溝阻滯時常出現尺側阻滯不全或遲緩,腋路阻滯時常出現肌皮神經阻滯不全[2],需輔助一定量的全麻藥或麻醉鎮痛藥,給麻醉者管理帶來不便。采取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兩路阻滯的優點,既阻滯了肌皮神經,又阻滯了尺神經,使阻滯更加完善,不用復合全麻藥。本試驗組50例滿意率達到96%,欠滿意率占4%,不滿意為0,同時,采用長效的、低濃度的局麻藥0.3%甲磺酸羅派卡因能夠完成長時間的前臂以下手術,具有感覺和運動分離的特點,并且運動功能恢復快,是目前外周神經阻滯的常用藥,研究表明有0.3%甲磺酸羅派卡因35mL行區域阻滯安全可靠[4],利于患者早期活動和康復。但是,由于是聯合用藥,劑量較單純一種阻滯偏大,要求麻醉者注藥時反復回抽,避免局麻藥進入血管內,預防局麻藥中毒。
[1]劉俊杰,趙俊.現代麻醉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98.
[2]張生玉,白利平.頸肌間溝臂叢阻滯加腋路或尺神經阻滯在上肢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07,8(7):9.
[3]孔祥玉,范松青,張宇新,等.人體局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4.
[4]馬冬梅,范玉珍,曹興華.不同濃度與容量的羅派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組織的效應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24:62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