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連 許之屏
(1.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1]。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是個體心理和行動產生的源泉。個體的信仰、價值觀、行動取向等都是內在需要的反映,因此能否滿足國民的內在需要是獲得社會認同的關鍵所在。而國民對體育強國的社會認同,將直接影響國民思想意識的統一、人心的凝聚、體育政策方針地貫徹與執行。因此,對“體育強國的社會認同與國民的內在需要”這一議題進行分析探討非常必要,這將有助于增進人們對體育強國認同必然性與可能性的理性認知與實際踐行。
體育強國如何才能獲得社會廣泛的認同,這與體育強國認同實質及條件密切相關。對體育強國的認同,其實質是對體育強國的價值認同。價值的形成離不開主體的內在需要[2]。因此,要獲取社會主體對體育強國的認同,必須明確國民的內在需要。任何個人都是各種需要的整體[3]。馬斯洛把人的內在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與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3]。人們對某種價值觀念的評判與認同,也并非以某一種需要的滿足為標準,而總是以最根本的需要及其滿足程度為依據。人的需要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當生理需要得到相對充分地滿足后,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安全需要不僅包括穩定、安全、秩序、受保護的需要和免受恐嚇、焦躁、混亂地折磨的需要[4],還包括一項最基本的需要——健康的需要。馬克思把人的內在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2]。當最基本的生產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享受和發展的需要。而體育鍛煉剛好能滿足國民這種最根本的內在需要。
本研究以我國社會群體對構建體育強國的社會認同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問卷。采用問卷終稿間隔兩周先后進行兩次前測,經信度分析表明,問卷的可靠性系數r=0.889,證明問卷信度較好。通過SPSS效度檢驗發現,各因素與問卷總分相關均在0.5~0.7之間,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和代表性,本調查采用隨機發放問卷的方法,同時結合網絡調查,發放紙質問卷300份,有效回收281份,有效回收率為93.7%;網絡問卷309份,有效回收297份,有效回收率96.1%。

表1 國民對我國構建體育強國的社會認同情況
經調查發現,國民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的滿意情況為:總體滿意程度不容樂觀。滿意程度取決于期望與感知差距的大小,而期望的產生源于需要,對事物的認識、情感水平和已形成的價值觀等因素則影響主體的感知強度[5]。即個體對某事物的滿意,是由于該事物滿足了其某方面的內在需要。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性別和年齡的社會群體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的滿意程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學歷和專業的社會群體對我國體育發展的期待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其中,學歷越低,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越滿意;非體育專業人士的滿意度明顯要高于體育專業人士。這可能是由于學歷低者和非體育專業人士對體育的需求較低。調查顯示,60.7%的人表示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滿意是由于我國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數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39.3%的人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滿意是由于附近的體育場館增加了,鍛煉更方便。由此可見,社會群體對競技體育帶來的民族自豪感需要略勝于日常體育鍛煉的需要。調查還發現,國民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不滿意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競技體育的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如田徑、游泳、三大球類項目與傳統優勢項目的差距;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發展不平衡,包括體育意識和體育場地設施的落后,尤其是農村體育。因此,今后要注重提高國民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的滿意度,即要盡可能地滿足大多數人的內在需要。
同時也可以看出,我國國民比較傾向于重點發展群眾體育或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齊頭并進,但不同地域、性別、年齡、學歷和專業的社會群體均無顯著性差異。這也與國民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的滿意度及不滿意的具體原因相吻合。可見,重點發展群眾體育,注重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是未來我國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國民都比較贊同構建體育強國,且大多數人認為舉國體制比較合理,但不同地域、性別、年齡、學歷的社會群體無論是對我國構建體育強國的贊同程度,還是對舉國體制的看法均無顯著差異,只有不同專業的社會群體對舉國體制的看法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由于體育專業人士對舉國體制了解得更透徹,因此更能辯證地看待該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國民對我國現階段體育發展現狀較滿意,這說明現階段的體育發展基本上能滿足國民的內在需要。雖然對構建體育強國的設想較贊同,大多數人也認為舉國體制較合理,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應該把重心由競技體育轉向群眾體育,同時注意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此外,針對以上事實,提出以下建議:(1)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從宣傳體育普世價值著手,提高國民對體育的認知,弘揚健康的體育文化,形成濃郁的群眾體育鍛煉氛圍。(2)妥善地協調各主體之間的需求和利益,完善體育體制,嘗試放手讓人們自主辦體育。(3)建立完善的體育法制體系,包括把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和國民參與體育鍛煉納入政府業績的評價體系。
[1] 李友梅.重塑轉型期的社會認同[J].社會學研究,2007(2):183-186.
[2] 朱晨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與人的內在需要[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5(5):34-3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4] 李紅.現代心理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5] 王立紅,王建軍,張德新.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學生滿意度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