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李 晶,唐雨德,魏德江,周東明,梁洪軍,孫軍紅
(本文編輯:張仲書; 英文編輯:王建東)
沙門菌(Salmonella)是腸桿菌科的一種重要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能引起人的胃腸炎、傷寒、敗血癥等癥狀,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據統計顯示,近十年來,在我國由沙門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為17.9%,位于細菌性食物中毒首位,WHO把沙門菌列入中等或嚴重危害的食物污染性病原菌[1-2]。2011年9月,南京某院校集體食堂發生了一起由沙門菌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將病原學檢測報告如下。
1.1 材料
1.1.1 樣品來源 以無菌方式采集7份可疑食品和2例發病且未用抗生素患者排泄物各1份。編號如下:①麻辣黃瓜拌豬心,②蠔油瓜條,③糖醋帶魚,④紅燒老鵝,⑤大煮干絲,⑥西芹雞柳,⑦白菜蛋湯,⑧、⑨為2例患者的排泄物。
1.1.2 試劑和儀器 2%堿性蛋白胨水、亞硒酸鹽胱氨酸(SC)增菌液、SS瓊脂、亞硫酸鉍(BS)瓊脂、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TCBS)瓊脂、營養瓊脂、三糖鐵(TSI)瓊脂、腸道微量生化管、食品大腸菌群檢測紙片、藥敏紙片和沙門菌分型診斷血清等均購自杭州天河微生物試劑公司。科瑪嘉沙門菌顯色培養基(CAS)和副溶血性弧菌顯色培養基由法國科瑪嘉公司提供。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VITEK-2 compact)為法國梅里埃公司產品。
1.2 方法 按照《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GB/T4789-2010)[3]進行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菌、志賀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和蠟樣芽孢桿菌檢驗。選擇性對所采集的樣品進行直接培養和增菌后培養接種,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對可疑菌落進行染色鏡檢、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并挑取純培養的可疑菌落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復核,對鑒定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4-7]。
1.2.1 分離培養和染色鏡檢 將2份患者的排泄物分別直接接種SS、EMB、TCBS、CAS和副溶血性弧菌顯色平板,置37℃培養18~24 h;同時再接種于EC肉湯、GN增菌液、3.5%NaCl結晶紫增菌液、MM增菌液、2%堿性蛋白胨水,按各自要求培養。7份食品留樣標本,每份稱取25 g(ml)+225 ml無菌生理鹽水稀釋液或各自增菌液在均質器內以半徑8 cm、8000 r/min均質,37℃培養8~18 h增菌,增菌后再接種分離培養。與此同時吸取1∶10樣品稀釋液1 ml置于營養瓊脂、SS、EMB、TCBS、CAS 和副溶血性弧菌顯色平板及10 ml SC中混勻,同時接種大腸菌群紙片,37℃培養18~24 h,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分別挑取SS和CAS上可疑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
1.2.2 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 分別挑取SS和CAS平板上可疑典型菌落接種TSI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和腸道微量生化管,37℃培養24 h觀察生化反應情況。可疑菌落用沙門菌分型診斷血清進行血清學鑒定試驗。
1.2.3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 將分離的菌株接種于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復核鑒定。
1.2.4 藥敏試驗 對以上檢測確定的菌株用藥敏紙片檢測藥物的耐藥性。
2.1 分離培養和染色鏡檢 結果見表1。7份食品中,有4份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均超出國家標準(GB2726-2005)[8]。4份樣品(①麻辣黃瓜拌豬心,②蠔油瓜條,⑧、⑨2份患者排泄物)在SS和CAS平板上均有典型可疑沙門菌生長。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鏡檢均為G-、無芽孢、桿菌。

表1 所檢樣本細菌培養結果
2.2 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結果 TSI為斜面紅色、底層黃色、產氣、產硫化氫。腸道微量生化管,4株分離菌生化反應完全一致,其余檢樣為陰性。結果見表2。4株分離菌均與A-F多價“O”因子血清發生凝集(++++),與 O 抗原O6、O7、K 抗原Vi、H抗原HC凝集(+++)、H5因子凝集(+++),與生理鹽水對照均無自凝現象。鑒定結果為丙型副傷寒沙門菌。

表2 4株可疑菌生化試驗結果
2.3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結果 4株分離菌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上顯示較好的鑒定結果,均為丙型副傷寒沙門菌。
2.4 藥敏試驗結果 4株分離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四環素、阿莫西林耐藥,對三代頭孢菌素、氯霉素、喹諾酮類敏感。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沙門菌被認為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也是美國最常見的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暴發的原因[9-10]。人類感染沙門菌的主要途徑是食物傳播,特別在夏秋季節,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病原菌。此類食物中毒報告較多,已成為我國常發的一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本次實驗室檢測分析,7份留樣食品中4份樣品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超過國家標準,說明該食堂衛生條件較差,衛生意識淡薄,這是造成此次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潛在因素。從2份留樣食品和2份患者的排泄物中均檢出丙型副傷寒沙門菌,而從業人員體檢健康未攜帶病原菌,結合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調查,此次事件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吃了被丙型副傷寒沙門菌污染的麻辣黃瓜拌豬心、蠔油瓜條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局部暴發。
衛生監督部門要加大對餐飲單位的食品衛生監督力度,餐飲單位要落實好食品安全法,提高餐飲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水平。在食用肉制品時一定要加熱充分,煮熟燒透,熟食制品放置時間過長一定要加熱回鍋再食用。嚴把食品的加工、采購、儲存、消毒關鍵控制點,確保食品安全[11-12]。
4株菌株藥敏試驗表明,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氯霉素可為沙門菌類感染的首選類藥物,與岳風等[13]報道相關的藥敏結果相符。
對致病菌的及時、快速、準確的檢測,對于食物中毒的調查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快速指導臨床用藥,另一方面可以控制疫情的擴大,實現在現有的設備前題下,快速檢出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本文實驗室檢測是在初步判斷為細菌性的食物中毒,可能為某些腸道致病菌所致后,按照為此制定的相應腸道致病菌檢測方案實施。因為中毒人數較多,根據多年的實驗室經驗分析,此次致病菌的菌量含量大,所以在進行傳統國家標準方法培養分離的同時,直接將標本10倍稀釋后置入平板培養鑒定,并使用了CAS培養,以使檢驗結果更加直觀、快速、準確。結果顯示,同時采用直接培養和增菌培養,同時使用SS和CAS培養,對分純后的菌株運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復核,均獲得預期滿意的結果,上述方法的符合率均為100%。直接培養法比增菌培養法節約了大約36 h。因此,在處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病原菌檢測過程中,可根據實驗室條件和現場情況,采用“多種思路、多種方法”檢測各種細菌的檢測原則[14],靈活應用直接接種、增菌培養和其他檢測技術,并且在培養基的選擇上,可以考慮同時選用更加直觀的顯色培養基。幾種方法互為補充,互為參考,既縮短檢測初次報告時間,也可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敏感性,為快速、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技術保證。
[1]戴 婧.一起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報告[J].青海醫藥雜志,2012,42(7):71-72.
[2]陳 華,譚翰清,譚海芳.一起由腸炎沙門菌食物中毒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8):1650-1651.
[3]GB/T4789-2010.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4]劉繼倩,宋馳萍,駱玲飛,等.兩種培養基在健康人群中沙門菌檢測的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275-276.
[5]趙 越,費 飛.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報告[J].醫學動物防制,2009,25(1):59.
[6]吳紅玲,馬紅梅.由腸炎性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2):1256-1257.
[7]喬 寧,喻 華,殷 琳,等.VITEK 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性能分析[J].淮海醫藥,2012,30(3):211-213.
[8]GB2726-2005.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衛生標準處.食品衛生標準及相關法規匯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63-67.
[9]Hedican E,Miller B,Ziemer B,et al.Salmonellosis outbreak due to chicken contact leading to a foodborne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infected delicatessen workers[J].Foodborne Pathog Dis,2010,7(8):995-997.
[10]Schneider JL,White PL,Weiss J.Multistate outbreak of multidrugresistant Salmonella newport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beef,October to December 2007[J].J Food Prot,2011,74(8):1315-1319.
[11]梁洪軍,顧海濤,周東明,等.一起疑似食物中毒調查處置工作的幾點啟示[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3):280-281.
[12]陳 瓊,梁洪軍,魏德江,等.某部餐飲單位餐飲具衛生監測情況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08,10(4):316-317.
[13]岳 風,楊正林.32株沙門菌血清血鑒定和藥敏結果[J].浙江預防醫學,2009,21(10):38-39.
[14]趙月守.影響細菌性食物中毒快速檢驗的因素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