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亭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伴隨著以全民性為主體特征,以終身性為行為特征的民族健身舞的興起,民族健身舞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以健康為目的的發展定向已漸顯端倪。有關民族健身舞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研究也成為體育科研工作者和運動心理學領域研究所關注的問題。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身體自尊高低所影響著,它對健康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對個體的認知、動機和行為等一系列身心活動都有較深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學者對民族健身舞蘊含的民族生活習俗、舞蹈元素和健身價值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近年來,民族健身舞研究受到國內部分學者的關注,多數研究者把民族健身舞中的某個分支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如關于藏族舞、長鼓舞和巴山舞等民族健身舞的多層次的研究。而民族健身舞的教學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如論民族健身操在學校開展的前景——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李俊怡等,2008年);民族健身舞教學的關鍵(隋紅,2005年);少數民族舞蹈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探析(宋積萍,2005年);鍋莊舞與高校健美操融合教學的研究(馬希華,2010年)等。目前民族健身舞教學研究還不夠豐富和深入,尚有進一步推進的空間。
民族健身舞是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對調節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其獨特的作用,對個體身體自尊的感知也非常突出。民族健身舞是國家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的大眾體育項目,符合大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民族健身舞舞步多元,風格新穎,簡單易學,是一種既可個人獨享,又可與團體共樂的舞蹈。對體育場所和設施沒有特殊要求,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鍛煉,解決了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過程中體育場地總體數量不足、城鄉差異明顯、健身場所設施質量不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有限、體育健身指導人員數量少、專業技術能力欠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全等問題。民族健身舞的特性決定了開展的普及面極為廣泛,競技體育的局限性可靠其功能的多重性來彌補。現代體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校,它也是傳統體育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重要途徑。民族健身舞教學項目已進入高校體育課堂的基本條件,當前,基于民族健身舞教學的“健心”功能,開展民族健身舞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研究也是可行的。
國內研究身體自尊才剛剛開始,在近些年較快發展,獲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還有些不足存在:(1)自尊的意義還存在爭議,自尊是假設的概念還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礎還沒有結論。(2)在研究的方法上面還有不足,國內有關體育鍛煉與身體自尊的研究范式主要采用的是實驗干預研究和問卷調查方法,經常采用的測量工具是徐霞(2001年)編制的身體自尊量表PSPP,也有研究者采用Franzoi和Shields(1984年)編制的身體自尊量表BES。問卷法被大多數研究者所采用,再把結果統計分析并得出結論,相關性的分析比較多一些。這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都較為單一。(3)對身體自尊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不深入,年齡、性別、健康水平、鍛煉性質、鍛煉長度可能對身體鍛煉和身體自尊產生一些影響,但其影響的機制目前還不太清楚。但從研究內容上看,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身體自尊的研究主要從身體自尊的測量、體育鍛煉與身體自尊、身體自尊與其他心理變量三個方面展開。
對身體測量的量表有許多,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被試身體的整體作為;另一類是討論被試對自己身體具體部位和功能的接受性評價,其中,權威性的量表是Shields(1984年)的身體自尊量表(Body Es-teem Seale,簡稱BES)。身體自尊的研究在國內剛起步,對第一類國外量表的修訂和使用上的研究是集中工作。專門對澳洲12~15歲的青少年學生編制,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是Marsh(l994年)問卷,由70個項目組成的問卷包括健康、協調、身體活動、體脂、運動能力、外貌、力量、柔韌、耐力、整體身體自尊和整體自尊,共有11個分測驗,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及效度。徐霞(200l年)對PSPP進行修訂,其量表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指出:“中國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與西方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在一個維度上有差異,并用身體素質維度代替了西方大學生的強壯維度”[1]。
在有關的研究中得到證實身體自尊是整體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Fox和Sonstroem等人多次對有關PSPP的研究表明,PSPP各分量表中表現了很高的內部一致性,主量表身體自我價值感(PSW)與其他四個分量表相關。徐霞等人(2001年)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認為影響我國大學生整體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身體自尊。
在何穎和徐明的調查中,小運動量組的男女大學生低于大運動量組男女大學生的身體自尊水平。通過實驗研究何穎和季瀏發現,鍛煉組抑郁水平降低,被試身體自尊水平升高,且變化規律相似,驗證得出身體自尊是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變量。可見,運動量的大小和強度對身體自尊有不一樣的影響,具有更高的身體自尊水平的人都是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身體自尊水平的提高靠大運動量的身體鍛煉,這些研究結果,確認了身體鍛煉作為預測變量的作用。此外,還有健美操運動對大學生身體自尊影響的研究(王曉芳,2009年),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與抑郁水平影響的調查(江玉華,2009年)和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對大學生抑郁水平、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及驗證中介模型(何穎、季瀏,2003年),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比較(田錄梅,2004年),大學生體育鍛煉與抑郁水平、身體自尊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何穎、徐明,2002年),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及整體自尊研究(張向葵、于海峰,2003年)等。
探討民族健身舞教學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創新推廣民族健身舞教學方式。一方面,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民族健身舞的健心功能研究為例,探尋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關系,在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模式運用、教學過程開展及學生學業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新設計,完善教學策略,轉變學習方式,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自我健身能力,促進學生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實踐“民族健身舞教學與心理教育融合”的教學方式,挖掘民族健身舞的“健心”功能,探討民族健身舞在高校創新和推廣的方式,繼承、發揚民族健身舞,使民族健身舞在高校取得新文化與生存土壤。
體育教學在我國高校培養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已得到一定成績,但體育教學仍以西方體育教學為主,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后,學生有較淡薄的體育鍛煉意識。適應我國學生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體育活動受學生所喜歡,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依然存在。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和利用的廣泛性,也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養生、健身和娛樂體育活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我國較多樣,民族健身舞就是其中之一,具有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等特點,身體素質、心理感受、民族情感與國人相吻合。
體育教學以健康為中心,是大學體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也是新世紀綜合國力競爭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學體育工作者應努力探索的課題。“將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和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都具有重要意義”[2]。
“身體自尊是個體對自身身體特點、個性、社會身份和行為的評價或感情反應。它是整體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及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義”[3]。在西方鍛煉心理學中,研究身體自尊對了解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也積極開展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的干預性實驗研究,但是,相關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通過探討民族健身舞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與提高提供心理學參考依據,為鍛煉心理學研究提供有效的實證依據,彌補國內身體自尊研究的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普遍存在學生體育意識淡薄、體育教學內容陳舊、競技體育成分較重、場地設施和師資建設滯后等問題”[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的廣度、深度也不夠,競技功能是當前對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側重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被忽視,總結分析卻很少從少數民族體統體育的文化內涵進行,很難表現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實質”[5]。通過在民族健身舞教學中滲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化,還能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拓展和豐富民族院校體育教學的手段和價值,挖掘民族體育教學和健身的規律,探討適合大學生的健身方式、方法,豐富和拓展民族體育教學理論,為科學指導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參考。
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因心理障礙引發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日漸突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若長時間得不到合理的調節,就會失去健康的心理。現階段,體育鍛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通過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民族健身體育鍛煉的相關性,在實踐教學中教給學生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和技能,引導他們表達和宣泄負性情緒,將民族健身舞作為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疏導心理障礙的手段,預防和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促進和引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在高校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體育課程資源,建立以學生身心健康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也有利于完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多元化。
“受體育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沖擊,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中競爭意識的缺乏和群眾基礎的狹小,少數民族體育發展在我國較為滯后,參與者逐漸消減,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現出了弱化、衰退”[6]。通過對民族健身舞的多元特征、健身價值、推廣價值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對促進民族健身舞的推廣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而促進全民健身的廣泛開展,弘揚民族文化,發展大眾體育。
我國各族人民經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生存、生活和與疾病做抗爭實踐的經驗總結——民族傳統體育。精神情感、體育倫理和社會價值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健身舞是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具體體現,與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高校廣泛開展民族體育的教學工作,不僅有利于民族體育項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廣,也可強化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造就一批民族體育傳承人,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7]。
[1] 徐霞,姚家新.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的修訂與檢驗[J].體育科學,2001(2).
[2] 文景偉.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參與價值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3] 王霞,蔡慶華.不同項目、強度的鍛煉對女大學生抑郁情緒、身體自尊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 褚歡.淺析提高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意義[J].科技信息,2012(14).
[5] 黃道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證研究:以內蒙古高原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4).
[6] 王甡,薛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西部開發中的傳承與保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5).
[7] 劉濤.民族傳統體育在普通高校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