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忠生
(海南科技職業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6)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社會對于人們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逐漸的腦力勞動取代了之前的體力勞動,高校隨之相應,大力的去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卻忽略了對于學生的體能的提高。中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身體素質是人才必備的一種素質之一,這一看法也漸漸被高校與社會認可。高校在不斷進行著的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1-5],其教學的主體理念也逐漸的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呆滯的教學模式已經漸漸被時代發展湮沒,隨之產生的是一種更注重師生交流、更注重師生平等的新的教學理念。
隨著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發生改變,必然會導致其教學行為產生改變與不同。只有通過體育教師教學思想和行為不斷的發生轉變,才能使得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更注重的是老師的傳授,新的教學理念則更多的注重于對學生的健身理念的開發和健身習慣的培養,使得體育教學能更好的受益于學生,更好的適應于他們以后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不斷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此要使得學生能更好的適應于體育教學。那么體育教學老師應當針對每位同學的要求,綜合考慮教學內容與形式,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出每位教學老師獨有的教學。
首先,教師應對相關教程,結合同學的特點,綜合考慮教學的體育設備等等因素,制定出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有意義的教學形式,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提升題目的體育素養。這自然需要開展新興的運動項目,開展多途徑的教學模式以及不斷拓展的體育內容。
其次,體育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每個課程都有它課程的意義與目標,體育教程自然也不例外。體育教學課程要有創意的同時,對于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實現是必須要重點考慮的,體育教師應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角度考慮和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并考慮通過教學課程逐步實現這一教學目標。
最后,教學內容不可一味只顧新穎,更重要是結合學生以后的發展來進行設計。如體育教學在實行籃球教學時,不應只顧教給他們一些花式籃球的動作,雖然這樣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卻始終與實際脫節。因此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的同時,更要注重其與社會實際的銜接。
教學課堂是學生與老師相互交流、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學生培養體育精神及知識技能的場所。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過程的質量,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一方面實現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不對學生進行辱罵、體罰,不以一種高姿態來對待學生,與此同時,還應當學會找出每位同學的優點,并予以相關贊賞;另一方面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都是平等對待,不因一些人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比較慢而對其進行冷落、歧視,每位學生的體質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同,自然對于某種體育項目的掌握程度會有多不同。體育教學重點在于培養他們的體育精神與鍛煉健身的好習慣,而不在于一項特定的體育項目。
當然尊重是雙方的,老師尊重學生的同時自然會換得學生對于老師的尊重,只有實現課堂上真正意義的平等,才能使得體育教學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更好,這樣的課程才能更好的促進他們以后的發展。
實際上,體育教學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幾十個生動活潑的學生,在動態的教學環境中展現自我,需要體育教師付出比其他學科教學更大的體力和精力[6]。這需要體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變化,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改變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7],為學生的體育與健身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和拓展空間。
不論是什么教學課程,都應當注重教學上的合作,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當然要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合作的前提在于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平等,只有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相互平等,才能更好的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內容的實施。
思想是行動的靈魂,隨著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發展,體育教師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發生教學思想的轉變,使得體育教學的主題理念不斷發生著改變與推進,具體的改進有以下幾點。
(1)傳統教學“重教輕學”理念的轉換。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占主導地位,以教師為中心,所有的學生都是圍繞教師教學進行學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但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極度較低了學生的創造性與積極性。隨著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這一現象逐漸的被改變,現在的體育教學模式以知道學生主動學習為主,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更好的開發學生的潛能與身心健康。
(2)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理念的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為本的思想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對于任何課程教學都是模式固定,而且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的衡量更是只重視結果。不論是什么課程,沒有過程的鋪墊,是不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因此這種傳統重過程的教學模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一些體能較差的學生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其結果未必顯而易見,鍛煉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沒有恒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實現好的鍛煉成果,因此體育鍛煉應該更重視鍛煉的過程。當然這一傳統理念已經被逐步改善,現在的教學中最注重的是對于學生堅持鍛煉好習慣的培養,對于課程學習的目標則很容易達到,這種模式反而更適合學生的體育發展。
(3)傳統教學“重統一性、輕差異性”理念的轉變。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固定,且培養出的學生都是相同的,毫無個性而言。傳統意義體育教學重視統一性,哪怕是簡單的一個站隊都希望整齊劃一,這不得不剝奪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因此,這一教學理念在體育教學改革發展中不斷的被轉變,目前的體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為主,根據每位同學的特點,培養其不同的個性,使得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現代體育教學理念的根本在于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開展適宜學生發展的體育教學模式。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學方式不斷的發生轉變,體育教學的思想不斷的發生改變,然而體育教學的主體理念卻在逐漸的被貫徹。具體體現有以下幾點。
(1)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體能教育越來越受到同學認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越來越推崇,對于體育文化的理念越來越多的被接受,校園處處可見鍛煉的身影,充滿活力的校園成為了校園的一種風景。由此可見,體育教學已經卓有成效,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找到了鍛煉的意義與快樂。
(2)體育課程的大力建設。隨著高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學校體育學院所開設的體育課程也越來越多。拼了繁多的教學課程可以適應于不同的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積極性,更好的促進體育教學的開展與興趣的培養,為他們的以后發展起著更好的促進作用。
隨著體育教學思想的不斷轉變,體育教學模式的不斷改善,體育教學的主體理念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不僅僅更好的促進了體育教學的開展,激起了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與愛好,同時更好的促進了他們以后的發展與個性的培養。所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從根本上沖破了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形成了嶄新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為本,具體體現在以使學生培養堅持鍛煉好習慣為目的,以使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發展為初衷,以使學生理解體育精神為重點。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曹可強.高中體育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海南出版社,2004.
[4] 趙華.論新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思路[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3):63-67.
[5] 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0.
[6] 季瀏.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3-224.
[7] 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