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彬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淺析文化視閾下太極拳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①
黃光彬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文化角度出發在分析民族精神價值及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聯系進行了探究,并深入分析了太極拳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太極拳作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手段之一,具有豐厚的文化優勢。
文化 太極拳 大學生民族精神 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與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表現于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自我意識的總和,是民族成員對于理想、目標和前途的自我認同,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與強大的動力和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1]
民族精神本身具有民族凝聚力,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將民族成員內聚到一起。中華民族精神能把全國各族人民不分地域、職業、年齡維系和凝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2]
人是以精神為主導的,精神力量對于社會生產力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民族精神作為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推動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集中反映,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根本價值取向,它對于整個民族的發展有著價值導向作用,對于這個民族的每一個成員的發展方向與思想行為有著根本的引導功能。
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能力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其民族精神情況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從總體來看,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我們也發現,由于受到社會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民族精神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國家意識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部分大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模糊存在認識的片面性,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國家富強觀,局限于個人的眼前利益,不太關心國家的發展。
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指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肯定態度及其這種態度中所體現出的價值選擇。中華民族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不少大學生忽視傳統文化的學習,不了解甚至不愿了解傳統文化,對其認同感明顯不足。
當前大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趨向于眼前利益,更注重未來自己的工資收入和職業發展前景,理想信念淡化。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確的權利責任觀,缺乏謙讓和寬容精神。部分大學生輕視誠信道德規范,誠實信用理念淡化。部分大學生缺乏科學理性、民主法治的現代理念,在待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社會生活方面,出現了缺乏求實態度和理性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經幾千年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積淀下來,是民族先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和自我意識,它在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統一和發展中起著巨大的凝聚作用。民族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滲透在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中,并通過優秀文化的傳播而不斷影響著每一個人。
張岱年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3]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塑造及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精神。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類型、價值體系中都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方向,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起著積極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縱觀中國歷史文化,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民族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民族性格;“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精神;勇于革新、自強不息的變革精神以及追求美好“大同”世界的理想等等,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內容都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可以說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運載著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寄寓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不離開民族的靈魂而經久不衰。
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能夠深刻理解與把握傳統文化,樹立與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對大學生進行深入持久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大學生全面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史,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全面地把握民族精神的實質,增強他們參與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動性、自覺性,培育社會建設的優秀人才。太極拳作為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手段從文化角度來看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太極拳蘊涵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特別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太極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太極拳又被稱為“文化拳”、“哲理拳”,是中國傳統文化濃縮的產物,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太極拳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陰陽”學說和太極學說,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它用互補、協調、統一、發展的觀念看待世間萬事萬物,認為陰陽是化生萬物的基礎,強調陰陽在不斷變化后而最終取得平衡。太極拳權的理論根基是“陰陽學說”,其習練原則和構成規則的原理都來自“陰陽學說”思想。太極拳的動作強調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關系,使全身形成一個陰陽調和的統一體,例如行拳過程中的上下、前后、左右、內外、開合、剛柔等等都體現出了陰陽這一境界。太極拳在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下,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法哲理,主要表現在太極拳行拳過程里的陰與陽、虛與實的、內與外、曲與直、柔與剛、退與進、后與先等。
以孔孟思想為代表儒家思想在中華文化的構成中占據著核心位置,重視對人的道德倫理教育和自我修生養性,它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核心思想可概述為仁、義、禮、智、信、恕、忠、悌八個字。在太極拳中,儒家的天人和諧相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等觀點都得到了體現,并形成了以內養外、以外養內、內外兼修的養練思想和形神兼備、藝德雙修的思想。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提倡自然無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其主張“依乎天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世無爭”等思想,教人追求精神的解放和生命的自由發展,達到修生養性的目的。在太極拳的拳理和訓練上,都體現出了道家哲學的理念。莊子認為天下萬物由“氣”構成,人的生死本質上就是“氣”的聚散。太極拳把對“氣”的修煉放在了首要位置,要將人的先天元氣通過后天練拳加以培固。道家倡導人們要擺脫自然和社會的束縛,走向自由。太極拳的站樁要求在在松、靜之中求自然,要求人們在此修煉過程中忘掉世俗的煩擾最終與自然融為一體。“無為而不為”,“致虛極,守靜”,既是道家超然物外,返璞歸真的最高追求,也是太極拳修煉的最高境界。
佛家中的“禪定”思想影響著太極拳的長期修煉,太極拳要求習練者在生活中做到虛懷若谷、忍讓內斂、寬容豁達,不張狂、不生事,提倡立身中正、謙恭禮讓。習練者將自身融合于天地之間,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而這些正與佛家的禪定修煉方法相一致,體現出了太極拳與佛家文化深厚的淵源。
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不斷發展和強大的動力與精神支柱,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其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進一步加強。民族精神的培育需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中國傳統文化都在太極拳中得以體現出來,太極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太極拳這一體育課內容,為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開拓出更有效的路徑與平臺。
[1] 李宗桂.中華民族精神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12.
[2] 詹小美.民族精神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63.
[3] 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4] 李振邦.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系初探[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1:45-47.
[5] 姜健.中國傳統文化與太極拳[J].搏擊·武術科學,2006,3(7):22-24.
G852.11
A
2095-2813(2013)10(a)-0170-02
黃光彬(1987—),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貴州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傳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