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珍 陳斯
(防災科技學院體育部 河北 三河 065201)
“弱勢群體”一詞是2002年3月朱镕基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5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來的新名詞,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它是指經濟收入相對來說比較貧困的一類群體。而在我們平時的體育教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大批的“體育弱勢群體”,是指因先天或后天造成“身體練習障礙或困難”的學生群體。具體指傷殘、患病及康復期、身體素質較差、體育基礎較差以及身體形態特異等對象群體。這些學生不能達到體質合格的最低標淮,身體機能也處于亞健康狀態,易形成自卑心理,由于長期落后的境地,使其形成強烈的自卑心理,從而面對正常的體育學習、活動形成一定的恐懼感和畏難情緒,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對體育學習有一種自我放棄的態度。
品德心理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與習慣等方面。在品德方面,游泳弱勢群體的缺點,往往是以模糊和錯誤的道德認識為基礎,對體育課的認識不夠,如果教師不能抓住學生的心理進行教學,就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直接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在體育教學中弱勢群體的突出表現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特別游泳課中表現尤為突出,這往往使他們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和遇到的困難,容易失去自信心,最終不能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影響學生的進步。
在知識與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弱勢群體主要表現包括智力和情緒因素兩方面。其表現更多的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而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智力因素與情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又是交互作用的,由于他們自身原因對體育課的重視不夠,缺乏自信,對游泳課的學習抱消極態度,不能認真聽教師講課,對教師安排的練習應付了事,使得技術動作無法掌握,也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而且還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嚴重者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是使其智力發展因此受阻。所以差生行為的特點之二是對游泳課的學習缺乏自信,學習不專心,達標與技評成績差等。
(1)思想認識不夠,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差,再努力也是這樣,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經常缺課,練習的積極性不高,不參加課外游泳鍛煉。(2)先天遺傳的影響,如身體過于矮小、肥胖等,而產生自卑、自棄的想法。(3)意志品質薄弱,做事沒有恒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卻,缺乏拼搏精神和進取心。(4)運動技能學習困難,由于游泳是在水的特殊環境下進行,視覺和聽覺受到限制,對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要求更高,所以身體運動素質較差,身體的協調性和運動技能學習的接受力差,不能順利完成相應教學內容中的技術動作,技評難以及格。(5)羞怯愛面子,由于各種泳姿要通過人的運動能力和動作形式表現出來,這類學生因身體運動技能較差,在水中學習時,心里沒底、害怕失敗,怕在同學面前出丑,不敢大膽反復練習,最終甚至喪失練習的勇氣和信心。
教師的教育態度、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工作中的缺陷,也是學生出現差生行為的原因之一。(1)教師缺乏責任感。最為普遍的表現是只關心小部分技術好、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忽視了身體素質差、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對好學生的偏愛和對差學生的偏見都是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師的責任感不僅表現在對“優生”的關心,更多地是表現在對“差生”的關心和教育上。教師對學生應該一視同仁,用真摯而熱情的愛,去溫暖所有學生的心,使他們健康成長。(2)教師的素質水平低。教師的水平體現在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運用,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如由于教師的知識水平的局限,不能因材施教,從而忽視了對一些學生的學習指導和行為矯治,以及學生個性的培養[1]。(3)教師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方法是教師不可忽視的能力,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如果教學內容枯燥再加之方法手段過于單調,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出現厭學、不遵守紀律、注意力轉移等行為。
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資源,加強校報、宣傳欄、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宣傳文化陣地對游泳課及生存教育的宣傳。宣傳內容包括:游泳的作用和意義;各種游泳知識的技術分析;游泳的鍛煉方法、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游泳溺水的自救與施救方法等。在校園里營造一種人人積極參與游泳學習的氛圍,也為進一步在游泳教學中實施生存教育打下良好基礎,提高學生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健全、向上的生存觀。
在體育教學中,弱勢群體是客觀存在的。體育老師應該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不要隨意批評、指責。因此,對不同的體育弱勢群體應有不同的教法,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個體,由于體質上存在的差異,其體育鍛煉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也是各不相同的[2]。
對于身體肥胖者需要通過游泳改善自己的體格形態,減輕身體負擔,提高健康水平。身體瘦弱者需要通過游泳的鍛煉達到增進健康、強健體魄的目的。體質差多病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則要通過康復游泳的學習掌握一些康復性保健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和手段,從而起到改善體質狀況,提高健康水平,運動能力低下者則需要通過游泳運動的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3]。
針對心理弱勢者,這類學生的覺得技不如人,不想在大家面前出“丑”、“自取其辱”,不愿意進行游泳運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關心他們,并用風趣詼諧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降低練習難度,多給予學生保護和幫助,多用積極語言鼓勵并重樹學生的信心,激發他們練習熱情,使其在學習中各盡所能,各有所得。針對身體素質差者,改變教學任務要求,標準降低,讓他們獲取成功的機會,享受運動的樂趣,給他們以力所能及的可行目標,調動他們內心的積極因素,改變其消極的自我認識,逐步樹立自尊心,自信心。
教師對弱勢群體學生,要有誠心、耐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精神上相互默契,理智上產生同頻共振,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學生對教師則尊重、親近、信任、服從,易接受教育,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易流露自己的感情,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游泳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期望。對于身體過于矮小、肥胖、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根據能力大小設立不同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意志和動機。進而以正常的心態進行游泳課的學習。
加強體育教師的業務學習與師德修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們應該做的。要不斷使知識、觀念得到更新,教師的人格榜樣得以樹立,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崇高思想、良好的行為和精深的業務能力加以感化。同時,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別差異進行個別的對待,使得全面訓練、綜合發展的得以實現,在愉悅運動中把游泳的樂趣領悟到,使他們在游泳學習中信心不斷地增加“實力”也在不斷地積累,使自己在游泳課中的價值不斷地得到實現。
對體育弱勢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時不只是把評價對象看作一個個孤立的實體,而是把學生放在學校體育的整體中來理解,客觀的評價每個學生,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樹立信心,認識自己的潛能,促進自我發展與實現。除此之外,還應兼顧個體的差異性,突出教育主體的人格特征,把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評價學生。要特別重視對身體條件差、運動技術水平不高、缺乏運動信心的游泳弱勢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懷,以幫助他們克服失敗和無助感,走出心理誤區,正確認識游泳的目的和作用,樹立尊嚴、享受游泳健身的樂趣,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游泳學習的價值。
游泳課中弱勢群體是客觀存在的,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強調每一個學生的特性,鼓勵學生運用其內在潛能,并創造一個最適合學生發揮潛能,拓展“個性核心資源”的環境,就好比給一粒種子提供水分、肥料和陽光一樣。體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弱勢群體學生固有的潛能自動地得以實現。因此游泳教學過程中要以弱勢學生的發展為本,關心、尊重、信任理解每一個弱勢學生,充分調動弱勢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每一個弱勢學生的個性獲得自由充分的發展[4]。
[1]李向東.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存在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6(8).
[2]毛偉勝,葉明,徐斌,等.學生工作視野下高?!叭鮿萑后w”體育個性化教育問題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1).
[3]彭敏.試談體育教學與弱勢群體[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
[4]沈誼,周挺進,彭立剛.高校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