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玲
(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第一中學 湖南益陽 413207)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中學體育課的教學實踐中,由于不同的學生,往往擁有不同的身體素質、運動天賦和運動偏好,在體育運動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使每個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能夠“學有所長”。
由于受遺傳基因、生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在身體發育、興趣偏好、運動心態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當前很多中學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都是標準化,即采取標準化的教材、課時和教學目標,忽略了所有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分層教學策略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施,要求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內容安排等方面要采取差異化策略,尤其是對于那些身體虛弱、運動基礎差的學生,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幫助他們實現應有的進步與成長。
在分層教學模式下,能夠在班級內部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使所有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心理素質都實現應有的提高,促進學生體育素質在整體的上升,有效預防個別同學兼顧不到而出現掉隊的情況。同時,教師借助分層教學策略,可以在體育基礎薄弱學生的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評價方式,實現更多的激勵和幫助,使這部分學生實現更快的進步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體育教育事業也實現了巨大的進步,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實現了應有的創新和發展,體育教學投入持續增長。但是,相關調查顯示,在校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在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為了更好的滿足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的需求,中學體育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和研究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堅持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將分層教學策略進行實踐和檢驗,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中學體育教師根據班級內中學生身體素質的不同,對班級內學生的體能、體育能力、運動素質及心理素質進行綜合性的考評,并以此為依據,將班級內學生分為A層、B層和C層三個層次。其中,A層主要是那些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和運動基礎比較高的學生;B層主要是指那些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和運動基礎處于中等或平均水平的學生;C層學生則是指運動能力較差、存在身體缺陷或者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后,在教學實踐中就可以針對每層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并獲得相應的體育樂趣和成功體驗。同時,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基礎上,還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與分組教學策略充分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每層學生的興趣愛好,分為足球組、籃球組、乒乓球組、健美操組等,并且每堂體育課都給每個小組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
在綜合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將學生合理的劃分為對A、B、C三個層次之后,中學教師應當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具體特征,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使體育教學目標既要有統一也要有區別。按照中學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課本教程規定了“三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及基本技能,這是每個學生都能應當達到的,然后就是教材廣度、教材深度、教學速度、深層次知識理解和高難度體育練習等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時需要教師根據班級分層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A、B、C三個層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分別制定具有創新性、發展性和基本性的教學目標,即:A層次學生選擇創新性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和運動素質的基礎上,對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拓展,將學生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B層次學生應當采用發展性目標,在讓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拓展;C層次學生選擇基礎性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基本體育素質。
首先,A層次的學生一般都是整個班級中的體育尖子生或特長生,體育能力整體較強,有自我表現和進一步發展的強烈欲望,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以學生體育特長的發展和整體運動能力的提高為主線,讓學生在接近于體育實戰的場景中進行鍛煉和學習。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組織小組對抗賽,在提高學生基本籃球技能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籃球意識和對技戰術的理解能力。
其次,B層次的學生一般是班級中的中等生,具有一定的學習潛力,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以激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主,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運動潛能。例如“任務教學法”在B層次學生體育課堂上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彼此之間的積極配合和彼此鼓勵,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再次,C層次的學生一般是班級中的學困生,體育基礎較差,缺乏體育學習的自信心,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這時教師要讓學生樹立起參加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和興趣,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例如“游戲教學法”、“助教制”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對C層次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學習成果進行動態化的管理,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
在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當在堅持全面性、合理性原則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評價策略,實現評價方法和評價主體的多樣化,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運行潛能。例如,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制定以激勵為主的評價策略,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學生自評有效結合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對體育的樂趣,養成愛鍛煉的好習慣。
綜上所示,中學體育教育中分層教學策略的運用,順應了素質教育背景下社會對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此,中學體育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認真領悟分層教學策略的實施要求,多加強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認識和了解,通過體育分層教學策略的有效貫徹與實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在整體上的進步,不斷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運動能力。
[1]趙猛,李占平,高原.實施體育分層教學優化學生的個性品質[J].中國成人教育,2010(3).
[2]卓英韜.論高中體育教育現象[J].新課程(上),2012(1).
[3]張偉民.對高中體育分層教學的若干思考[J].體育師友,2010(4).
[4]“如何在體育實踐課中實施分層教學”的討論與爭鳴[J].中國學校體育,2009(7).
[5]林若如.分層教學不同目標的定位——課堂教學的“分層互動”模式分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