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然 祝振軍 鄢生虎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和學校的興起,體育專業教育成為一種培養各類體育專門人才的特殊教育。其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以及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或社會體育工作等相關性質工作的基本能力。自2009年國務院將每年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以來,全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從單一的對口單位向全社會各個行業延伸。對高水平的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管理工作者、體育經濟工作者、體育新聞工作者及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等各類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并且需求向著專業精細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培養各類體育專業人才的學校越來越多,涉及的專業門類也越來越廣。如何培養學生獲得學習創新能力,以適應目前乃至將來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多級多類的需求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
學習能力是人們在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環境下,自我求知、做事、發展的能力,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從辯證角度來看,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不能完全將它們割裂開來。在婁晶的《體育專業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學習能力是大學生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也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與保障[1]。柴全義在《體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探討》中分析了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提出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過程中形成、發展的。經過發展了的能力又反過來促使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快、更多,應用得更好[2]。因此,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學習能力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礎,創新能力是提高學習能力的催化劑。
目前關于培養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因素的研究,但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僅僅是外部因素,相反學生自身內部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根據目前中國教育家協會、中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聯合廣州市特級教師協會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能力有12種“核心能力”,即: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視知覺能力。從生理和心理學角度來看,目前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尚未完全成熟,如何通過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呢,以下重點從提高注意力、觀察思考力、語言表達和操作能力三方面進行分析。
注意力是屬于心理學范疇的概念,通常意義上它有4種品質:注意穩定、注意廣度、注意分配、注意轉移。在大多數理論主導的專業中,關于注意穩定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同項目對這四種品質的比重不盡相同。例如在一些表現難美性、準確性的項目中,主要強調注意的穩定性;而在一些同場對抗的球類項目中,則既要將注意穩定在球上,又要將注意分配轉移到與同伴配合技戰術發揮上。因此,我們引導學生針對項目的特點來重點提高相關的注意品質以達到在該項目注意水平的提高。
作為以一個以技能主導的專業,觀察力和思考力顯得尤其重要。在專項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取教師的講解,觀察教師的示范,思考技術動作的各環節的要點、注意事項等,對技術動作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為練習做好準備。如果學生不能很好的觀察和思考,到操作的環節就容易出現錯誤甚至損傷。在研究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要從不同角度觀察教師甚至自己的動作。最終學生想到用手機直接將教師的示范動作攝錄下來,便于自己重復的觀看,并通過思考及時對不清楚的環節提出問題,從主觀上對該項技術有更深的認識;而且還直接將自己的練習過程攝錄下來,重復觀看,以便其比較自身與教師示范動作的差距并及時體會、更正。這樣學生的觀察角度增加了,思考的范圍拓寬了,學習的效果明顯增強。
體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職業一般以教師、教練、社會輔導員等為主。因此,語言表達和操作能力就必不可少。如果一項技術自身不能完成示范,那么在傳授過程中學習者少了直觀感受,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如果自身能夠完成示范,但語言表述不清楚,學習者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學習者對技術的全面掌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既能展示技術動作又能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在學習完一項技術之后分成2人小組,分別扮演教練和學員的角色,交換進行。學生對種方式非常認同,反應強烈,不僅復習了當堂課的內容,而且對一些細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學習能力是學生獲取創新能力的基礎,在學生取得一定的專業學習能力后,就要將創新的理念根植入學生的大腦,使學生擁有“時時可創新、處處有創新”的意識。對于技術占主導地位的體育專業,創新可以出現在教學的全過程。
在體育教學和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技能技術的表現形式等等均可創新。以往創新在健美操、藝術體操等表現難美性項目中體現的比較多,因為這類項目的比賽在打分包含了“創新分”,因此也提高了從事這類項目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在其他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以網球截擊球技術的教學過程為例,培養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創新。教師在教授完截擊球技術徒手動作后,要求學生分組設計提高截擊球技術的練習方法。在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針對截擊球擊球瞬間向前強力的要點設計了“手抓球”、“舉球桶裝球”等練習,有的學生針對截擊球時需要快速反應的要點設計了“原地墊步擊球”、“轉身擊球”等練習,有的學生針對截擊球后身體重心前移的要求設計了“截擊球后前點地”、“截擊球后觸網”等練習……就這樣,各組學生都展示了各種針對性的練習,然后教師和學生再一起對各種練習的優缺點進行分析討論,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又能更進一步掌握技術要點,學習效果良好。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尊重個體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鼓勵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自由發表獨創見解,敢于嘗試不層次、不同類別的創新。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創新,揚長避短。在研究過程有這樣的案例:在教授學生如何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安排學生進行老師和學生的角色扮演,發現有的學生雖然技術動作能夠描述得清楚,但技術動作的示范并不完善,導致講解示范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影響練習效果。這時老師就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來組織練習。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想到了利用視頻來幫忙,對著視頻現進行講解,讓練習者對技術動作有了深入的認識,并且還在組織教學的方式上實現在創新。
總體來講,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一定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通過掌握學習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根據個體差異逐步引導,使其從實踐中獲取創新能力。
[1] 婁晶.體育專業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12):85-88.
[2] 柴全義.體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探討[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4):73-75.
[3] 張巖.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