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川
(廣東醫學院體育教學部 廣東東莞 523808)
粵西地區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中,農村的經濟、文化、村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快,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體育事業,卻一直是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研究探討影響和制約粵西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和相關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是一項十分必要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工作。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有關農村體育發展的論文151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17篇,這些文章可歸為以下幾類: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現狀的相關研究,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主要以粵西湛江、茂名、高州、信宜、化州等5個城市的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地區鄉鎮、村體育場館及體育設施建設、體育事業經費投入等情況,發放問卷調查了村民體育健身鍛煉情況,掌握了材料。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每個城市100份。
對調查所得數據,運用Excel、SPSS18.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一步統計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3.42%的鄉鎮有體育場館,8.7%的村有體育健身場所。但與此同時,體育場所被挪用占用的現象多,大部分鄉鎮農村的體育設施老化陳舊,體育器材種類少,許多鄉鎮所屬學校的體育場地,平時通常都不對外開放,僅限于學校自用。村委、鄉鎮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所有的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臺等,也僅限于其單位使用,絕大多數都不對外開放。農村學校的體育器材也嚴重不足。農村體育教育發展不容樂觀。
粵西地區很多農村沒有專門管理組織體育活動的人員,更談不上體育發展的管理水平。沒有體育專職管理人員、體育管理水平較低已成為當前制約粵西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相應的組織管理者,使農村體育活動成了盲點。本次調查中75%的被訪者回答所在農村是否有組織體育活動時,答案為“不清楚”或者“沒有”。
體育經費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粵西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瓶頸。
對于體育經費是否充足的問題,90%以上的人認為體育經費嚴重不足,不到9%的受調查者認為,體育經費基本足夠,另外96%的受調查者認為,缺乏經費是農村開展體育活動面臨的最大困難。
借鑒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做法,在鄉村中心增建簡易的體育運動器材;或利用好各鄉村小學,對由于計劃生育致鄉村學校學生數減少而騰出的課室,進行維修改裝,將其作為乒乓球室、棋藝室等,制定管理制度適時對農民群眾開放使用。
要讓政府部門了解體育運動與農民身體健康和精神文明生活的的重要關系,促使政府重視農村體育的發展,并成立體育管理的專門行政部門,并突出其服務農村體育發展的職能。政府還應加大對體育發展的經費投入,增加體育設施。政府還可以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與競賽。
粵西地區的足球運動群眾基礎比較好,要發揮好自己的傳統優勢項目,多組織群眾足球比賽,也要多從其他城市引進一些趣味性較強、設施要求不高、運動難度不高的運動項目,如毽球、滑輪、太極拳、健美操等。
粵西農村地區長期以來,沒有服務體育、管理體育的干部骨干隊伍,所以必須盡快建立一支專職的隊伍,或建立志愿者服務隊伍,選拔有體育特長,懂體育專業的科班人員,牽頭組織,成立協會、分協會,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教育、體育競賽。
可以根據粵西地區各鎮體育運動開展情況,舉辦一些當地群眾基礎較好的乒乓球比賽、羽毛球比賽、足球比賽、籃球比賽,以及針對不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農民設計運動能力要求不高的趣味性比賽。定期的比賽有利于促進農民平時自覺參加體育鍛煉。并讓農民在比賽中相互學習交流體育運動知識。
當前粵西地區的農村體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推進,已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不能完全適應當前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國家近年來制定了《全民健身計劃剛要》、《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粵西地區當地政府也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加強農村體育法制建設,制定適合于地方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需要的法律法規,如:組織管理農村體育、開展農村體育活動、培訓農村體育骨干以及體育產業發展相關的問題等的立法,使農村體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向著制度化、普及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體育活動具有增強體質、娛樂身心、促進友好交流等作用,這是農村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和追求,而這正好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一致。
為了更好地在粵西農村開展好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推動粵西農村體育的發展,政府部門要因人、因地、因時,充分利用農閑季節或傳統節日,大力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或體育競賽,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如組織舉辦體育運動知識講座、體育比賽活動等形式,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農民參與體育健身的觀念,積極開發粵西地區特色的體育資源,努力優化發展粵西農村體育事業的社會環境,營造體育文化氛圍,讓體育惠及廣大農民群眾,使粵西農村體育事業向著科學化、社會化的方向穩步發展。
[1] 王則珊,盧元鎮.群眾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2] 顧淵彥,李明.21世紀中國社區體育[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興華,張楠.21世紀中國農村體育的發展[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4] 俞繼英.農民體育指導[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5] 張新光.論中國地方政府基層改革與農村管理體制創新[J].中州學刊,2006(1):11-14.
[6] 胡慶山,王健.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6(1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