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綠 于清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1)
近期媒體紛紛報道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突出,一方面全國各大體育院校每年輸出大批的體育人才;另一方面諸如NBA(中國)公司這樣的國際體育產業大公司在中國幾乎招聘不到合適的員工。一方面中國的一些體育明星因沒有優秀的體育經紀人為其運作,明星的市場價值不高;另一方面中國的體育經紀人80%左右沒事可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薛鐳教授曾說:目前在國內只能說有從事體育競技比賽訓練的管理人才和體育組織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緊缺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產業鏈完善的一個瓶頸。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理應反思這一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1)文獻資料法:對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近百篇進行整理,查找高校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2)專家訪談法:約談體育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師、體育產業經紀人、體育院校學生共21人。(3)邏輯分析法:在文獻閱讀與專家訪談的基礎上分析高校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管理專業(Sport Industry Management)是一個設立十分廣泛的熱門專業。在我國,2001年3月15日,復旦大學、中國奧委會和美國耐克公司三方聯合創辦了復奧體育產業中心,聘請了包括田徑之王9枚奧運金牌得主劉易斯、鹽湖城奧運會市場開發總監、國際奧委會TOP計劃多家贊助商在內的知名體育產業專家和教授演講。2004年6月17日,首屆體育產業方向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班正式開學,學員主要是中國奧委會和國家體育總局系統在職高層管理人員。2003年4月,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合作開辦體育管理碩士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偏重于大型體育賽事運營管理的高級學位教育項目,也是第一個由中外合作推出的體育管理碩士項目。該項目整合兩校的優勢資源,除了部分經典MBA課程外,還引進了《體育管理》、《體育市場營銷》、《體育與法律》、《賽事管理》等體育管理特色課程,從奧運會的組織、運營、管理等角度入手,力爭為未來中國培養與輸送既有國際視野,又富有實踐經驗的大型體育賽事管理人才。2004年,北京體育大學和中國青年高級人才培訓中心舉辦了體育經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課程班。鑒于就業市場需求,2006年教育部將體育產業管理專業列為新設專業之一,北京體育大學于2006年首開體育產業專業的本科教育。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高校也設立了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上海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等院校開設了體育產業管理專業。
2.2.1 由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的課程設置問題
一些院校在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規劃上不夠系統和深入,對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缺少調控,因此在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分析,沒有體現專業優勢,也沒有體現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的特色與差異。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就業定位上目標不明確,優勢不突出,沒有核心競爭力。
2.2.2 由學校政策制定不完善導致的師資不足問題
很多學校開設了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但缺少對相關專業師資的培養,沒有建立校企聯合的機制,沒有相應的政策引導、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尤其對于新設專業來講,教師都是從鄰近專業轉過來的,沒有實踐參與,就很難把培養目標具體化,很難把課程內容設計得貼近社會真實情況。一個從沒有走出過學校的老師,如何能教會學生去做市場運作研究。
2.2.3 由師資不足導致的學生缺乏實踐問題
教學工作最終落實在每一名教師身上,教師參與實踐不足,就必然導致無法推薦學生到實踐領域去工作,更無法指導實踐。雖然以情景教學為主的實踐課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這不能替代真實的社會實踐,其中最典型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的處理和溝通技巧。課堂上的實踐課面對的是熟悉同學和老師,并且沒有真實的利益沖突;而社會實踐是要與陌生人進行搏弈。沒有實踐,學生就沒有對相關領域的整體感知,沒有對特定人群的特征認知,更談不上具備市場經營和體育運動兩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就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而言,目前主要缺乏三類人才:(1)負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規劃,執行監管職能的管理干部;(2)高素質的體育企業家和體育經紀人;(3)體育營銷人才和體育產品研發人才。除此之外,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還應包含職業俱樂部經營與管理、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體育競賽組織與運作、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旅游業、體育彩票業等領域的從業人員。即,以社會需求為原則,培養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體育產業專門人才。各高校應結合地域、師資特征及學科優勢,緊密圍繞市場需求設置個性化的培養目標,突出特色,應充分體現市場細分原則,培養人才應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追求一致。
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反映出我國高校在體育產業各領域的參與過少,過于“學院化”,固步自封。在中國體育產業領域,高校如果想充分體現出其本應有的“知識生產、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就必須重新審視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人才目標等基本問題。
如果試圖把體育產業這一龐大體系“全面”地介紹給毫無社會經驗的大學生,那么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泛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學了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企業的崗位目標是很明確的,而學生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找不到自己的長處。面對就業,學生只有茫然。因此高校加強體育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就是要市場細分,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設置不同的專業培養目標,設置不同的課程。如對競賽表演市場來說,核心課程應該是運動心理學、體育競賽轉播權銷售、體育標志產品的經營開發;而對體育博彩市場來說,核心課程是體育融資、彩票營銷。只有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加強學科建設,注重行業發展的特殊性、復雜性,定制“產品”,才能建立起一套體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塑造各院校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品牌。
體育產業領域的師資必須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戰經驗的人。高校應加大“走出去,請進來”的力度,同時鼓勵教師適當參與企業運營,打造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開拓者。這些開拓者既是知識與經驗的傳授者,又是專業學生的精神領袖,能夠鼓勵他們畢業后在這些領域繼續努力拼搏。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就業的時候,都想選擇政府、學校這樣的所謂穩定的職業,哪怕需要等,哪怕再難也要上。而不愿意選擇產業市場,所謂不穩定,其實在今天的中國,這些生產、經營單位的福利工作已經做的很好了,與學校相差無已。而學生不愿意去選擇,糾其原因,是對這些行業缺乏認同,缺乏榜樣的力量,缺乏體驗。因此,高校在這方面的培養至關重要。學校應多辦校企聯合開發的項目,這些項目既利用了高校的研發能力、資源,又開闊了老師、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樹立切合實際的職業目標。
實踐在人才培養中有三個重要作用:(1)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在運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2)幫助學生明確新的知識目標,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理論學習;(3)激發學生的自我潛能,磨練意志,堅定信念,培養健全人格的作用,實現自我完善。因此,如果能有效利用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完善自我教育機制,讓學生一邊在高校學習理論,一邊在企業中實踐,就能為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和自主發展的余地,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自我成長,有意識地自我訓練、自我培養,從而真正成長為職業目標明確,職業定位準確,應用性強的人才。
“知識生產、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社會職能,而在今天中國的體育產業領域里,最好的詮釋了這三大職能的有機統一性。今天的體育產業需要應用型人才,也需要系統的知識,科學的領域劃分,而這些無不與社會實踐相聯。因此,可以說體育產業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領域,而高校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也是體育類院校發展中不可逾越的問題。盡管中國的體育產業目前還比不上國外成熟,還缺乏明確的行業角色定位,缺乏行業認同、行業標準、資格認證等軟環境建設,這些問題也帶來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困境。但中國的體育大國地位決定了高校必然擔負著通過自身建設來推動市場成熟的歷史使命。
[1] 柳伯力.我國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的問題與思考[M].體育文化導刊,2007(8).
[2] 馮蘊中,任翼軍.高等教育對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研究[M].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45-47.
[3] 薛秀芳.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綜述[M].陰山學刊,2011,25(1):75-77.
[4] 葉心明,王躍.應用型復合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3):48-51.
[5] 唐廣寧.體育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的思考[M].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