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寶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從2003年至今,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已走過了9個年頭,其成果顯著。精品課程建設包括建設、發布、應用、共享和評價等環節。2011年,《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實施意見》的提出標志著進入共享這一環節。文件中指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以名師名課為基礎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和以精品課程為基礎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目前,這兩種課程都已進入實施階段。本文通過介紹精品課程的建設的現狀,并結合相關文件,分析體育類精品課程轉型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為體育類精品課程轉型成功提供理論參考。
據相關學者調查發現在2003~2010年所立項建設的國家級精品課程中,體育學類(本科)立項課程共有46門,在總立項課程數中占有比例為1.25%。在學科分類中,體育人文社會學類有5門,體育教育訓練學類有23門,運動人體科學類有9門,民族傳統體育類有3門,大學體育公共類有9門,體育專業類有41門。體育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立項的地域分布呈現出直轄市分布較多,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共計立項22門,占總立項數的44%;東部地區共計立項37門,中部地區立項7門,西部地區立項6門。院校分布方面,46門課程分布在10所體育院校、9所師范院校、12所211重點大學和26所普通高校。課程負責人中,有74%的人分布在41~50歲的年齡段,全部具有教授職稱,34人具有碩士學位,有24人擔任碩士生導師,有18人擔任博士生導師,系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的有29人。[1]
我國的精品課程的建設是有低級向高級逐級申報建設的。因此,我國的三級架構的精品課程從數量上看屬于金字塔形。既校級精品課程最多,處于金字塔的底部,其次是省級,最少的是國家級,處于金子塔的頂部。據阿應噶和孫育龍等人調查截止到2009年9月體育類省校級的精品課程就已經達到194門。[1]可見,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數量之大。而且通過調查由于課程建設力度的加大,每個學校都以各種政策鼓勵精品課程的建設。可見,省級校級的精品課程不但數量多,而且分布廣。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簡稱《通知》)文件中明確規定:“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在原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結構,通過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可見,國家級體育類精品課程是國家發展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基礎,而且文件中明文規定了5000門的數量目標。同時《通知》中還明確:“2012年和2013年重點開展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采取遴選準入方式選拔課程。”[1]可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方向明確,建設力度非常大。
通過調查發現,國家級體育類精品課程共涉及31門課程,其中技術課包含排球、籃球、足球和田徑等14門,理論課程包含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呵和運動訓練學等17門。省級精品課程的數量方面,阿應嘎等學者調查:截止到2009年9月,省市級精品課程194門,而校級精品課程的數量大的驚人,而且包含的課程更是多種多樣。可見,目前已經建立的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的三級結構中涵蓋了豐富的課程內容。
根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簡稱《辦法》)的要求,課程分為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基本資源包括:基本資源指能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1]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國家級體育類精品課程具有豐富的課程基本資源。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團隊要求是:由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主持建設,建設團隊結構合理,應包括專業教師和教育技術骨干。在體育類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方面,馬海濤、李文蘭兩位學者調查發現:2003~2010年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的教授比例分別達到了100%,具有博士學位的學科帶頭人上升趨勢明顯,但職稱上教授、講師偏少,副教授居多,呈“中間大,兩頭小”的趨勢。[2]專業網絡技術人員是精品課程能夠進行網絡教學的重要保障,通過調查發現,在體育類的精品課程的師資隊伍中,幾乎很少有專業網絡信息人才,大多數網站的建設是別人代做的或是學校單獨的統一的平臺。網絡技術人員的實現精品資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互聯網作為交流平臺,實現精品課程的共享。因此,精品課程網站的網絡維護、網絡更新等常規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課程網站運行,良好的學校網絡硬件環境,豐富的教學資源,齊全的輔教、輔學功能,共享的有效性,這是2009年評審指標對網絡教學環境的要求。在目前,現有的國家級和省市級體育類精品課程中大部分課程有良好的網站運行,這是阿應嘎等學者通過登錄課程網站發現的。無法進入的課程網站占少數(8.6%),學校在更新或者網站已經關閉是無法進入的原因。也有的課程網站需要通過多級的鏈接才能找到。另外,有126所學校已經擁有國家級或者省市級精品課程,其中必須通過“網絡教學”、“教務處”等網頁間接找到的高校精品課程有44所,占比例為34.1%。[3]
《辦法》明文指出:課程的拓展資源指反映課程特點,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較為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例如: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源庫,學科專業知識檢索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課程教學、學習和交流工具及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建設的網絡課程等。[1]通過調查發現體育類精品課程的拓展資源不夠豐富。一些課程只有在線自測系統及學習交流的在線答疑等資源。
國家精品課程要按照國家規定上網并向全國高等學校免費開放。體育類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站存在共享度不高的問題。例如馬海濤、李文蘭等學者調查發現體育類國家級精品庫存在:課程不能順暢地進行鏈接;有的課程網站打不開;錄像資料只是簡單的PPT顯示,不夠生動,沒有一個統一的平臺運行,網絡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共享利用等問題。[1]杜琳、楊陽和王麗娜等學者的《審視我國體育院校術科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對策》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體育院校術科精品課程未完全實現網上教學資源的共享。[4]
到目前為止,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精品課程的負責人要認真分析相關的文件,領會國家的精神,明確了解精品課程的轉型方向及具體的操作辦法,順利實現轉型升級。
良好的職稱結構是精品課程良性,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優化職稱結構是非常重要的。網絡技術人員的加入有助于提高課程的共享化程度。所以,優化職稱結構,建設復合型團隊是當務之急。
目前,精品課程的網站上的共享力度不夠。主要原因是教師不想把自己的教學成果共享。這種想法與國家的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是相違背的。這也導致一些優質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課程負責人要轉變思路,解放思想。這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的重要前提之一。
課程具有鮮明的特色,才有競爭力。因此,我國體育類精品課程要從創建特色課程上下功夫,積極思考,努力實踐,創建特色鮮明的課程。
《辦法》中明確:“鼓勵高等學校采取校際聯合、學校與社會聯合等方式,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實現課程共建共享。”[1]對于體育這種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對于總體實力不是很強的省級體育類精品課程可采用校校聯合和校企聯合等合作方式,提升課程總體實力,促進課程的轉型成功。
[1]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R].2012,5.
[2]馬海濤,李文蘭.我國體育類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狀況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9.
[3]阿應嘎,孫育龍.國家級和省市級體育類精品課程網絡化建設現狀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11:17-20.
[4]杜琳,楊陽.審視我國體育院校術科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11,4:89.